吴 勤
(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福建 石狮 362700)
先看一道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①
王 维
汉主离宫接露台②,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③,悬知独有子云才。
[注]①寓目:目之所见。②露台,露天台榭,造价高昂。③《甘泉赋》,扬雄所作,颂中有讽。
14.(略)
15.诗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面是2020年福建省3月底质检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其中第15题满分6分。从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看,该题的得分率低得让人难以置信,一些程度中等学校的均分不到0.5,得分率不到8.33%。该题的参考答案如下:①属和韦郎,表达友情;②夸赞韦郎才比扬雄;③期待韦郎写出传世佳作。而学生的答案多集中在以下几点:①对太平盛世的赞颂;②暗含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嘲讽;③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照理说,这道题并不难,可为什么多数考生在理解上会出现如此重大偏差?细加探究,症结在于考生普遍没有意识到该诗是作者王维写给韦主簿(五郎)的一首酬和诗,也就是说韦主簿是该诗的特定读者。考生在解答时如果有这一明晰意识,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会更趋精准,对诗歌尾联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到位,得分状况自然更为乐观。由此看来,辨识古代诗歌的特定读者,当为古诗鉴赏不可缺位的一个重要视角,而这又往往为平日的古代诗歌鉴赏教与学所忽略。
其实,就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诗鉴赏阅读而言,如能从辨识诗作特定读者的角度加以思考,对于提高答题的准确度无疑大有裨益。
例(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8.(略)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这是一首应制诗,是作者曹翰奉宋朝皇帝的诏命而作,也就是说当朝皇帝及在场大臣就是该诗的特定读者。考生解答第9题时如果有这一意识,就不难归纳出该诗与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所不同的情感基调——“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例(2)【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略)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苏轼送别弟弟子由(苏辙)时所写,也就是说弟弟子由(苏辙)是该诗的特定读者。答题时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如果有这一意识,就更能领悟到本诗表达的主要是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并希望他平安归来,进而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尾联运用李揆典故的意图,也就不难判断出第14题B选项“不敢自居第一”、D选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的错误。
例(3)【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首干谒(投赠)诗,是作者杜荀鹤(考生)写给裴侍郎(主考官)的,主考官裴侍郎即是该诗的特定读者。如果有了这一意识,就更能设身处地领会作者在主考官面前所要表达的情感:既有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又有对取得功名的渴望。在解答第15题时,也就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颈联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如果按照有没有特定读者为标准,可将古代诗歌分为有特定读者、无特定读者两大类。而仅2017—2019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每年三卷,共九卷)所选的九首古代诗歌中,就有四首属有特定读者之列。除上面所举两首,还有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的酬和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III卷的赠诗《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两首,这应该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情景化趋势在古诗鉴赏考查中的呈现,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鉴赏这一类有特定读者古代诗歌的关注和思考。
显然,一个作者如果明知自己的诗作是写给特定的某个人或某些人看的,那么在写作之前、写作之时就必然会有明晰的“读者意识”,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必然会有慎重的考量,即哪些可以说,哪些必须说,该怎么说,哪些不能说等。因此,在赏析这类诗作时,鉴赏者就应该从辨识其特定读者入手,设身处地去思考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态度,进而更为精准地赏析品味。
那么,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辨识这类古代诗歌的特定读者,为精准赏析奠定基础呢?
一、积累相关知识
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除了抒发心志,还具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交往功能,包括政治交往、社会交往,具体可以是君臣交往、同事交往、亲友交往等,这就必然会有特定的交往对象,于诗歌而言就是其特定的读者。其次,要了解具有特定读者古代诗歌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特征,这是辨识其特定读者的知识基础。从近10年高考语文试卷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情况看,所选取的有特定读者古代诗歌的类型主要有送别诗、赠诗、酬和诗、干谒诗、应制诗、训示诗等。
二、掌握辨识技巧
实际上,这些有特定读者古代诗歌的标题一般会有体现其具体类型的关键性标志。因此,最有效也最重要的就是从标题中找到这些标志,从而迅速地判定诗歌的具体类型,准确地辨识其特定读者。
近十年高考语文卷所选的有特定读者古代诗歌的具体类型、特征及标题中的常见标志如下表。
有特定读者的古诗类型特征 标题中的常见标志 年度卷别/诗歌标题(作者)送别诗作者与亲友、同事或其他所识之人离别时写给对方的诗词,其特定读者是即将出行或是前来送行的对方。送 别2010江西卷《送人归京师》(陈与义)2010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2010天津卷《峡口送友人》(司空曙)《送蜀客》(雍陶)2012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2013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2013天津卷《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2013江西卷《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2018年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2018年浙江卷《送王昌龄》(李颀)
赠诗作者赠给亲友、同事或其他所识之人的诗词,其特定读者是诗词的接收者。寄 赠2017课标Ⅲ卷《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2018年高考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张籍)酬和诗作者为应答亲友、同事或其他所识之人所赠诗词而写的诗词,其特定读者为赠送诗词者。和酬答2013四川卷《九日和韩魏公》(苏洵)2017年课标Ⅰ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2019年高考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干谒诗作者为了求得进身而写给高官显贵或社会贤达的诗词,又称投赠诗,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其特定读者为诗词的接收者。投上赠2019新课标Ⅱ卷《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应制诗作者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诗词,其特定读者是皇帝(君主)。应制应诏奉和御制奉诏作2016新课标Ⅲ卷《内宴奉诏作》(曹翰训示诗作者为教诲弟妹、子侄或其他晚辈而写的诗词,其特定读者为作者所教诲的对象。示2011北京卷《示秬秸》(张耒)2013浙江卷《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元好问)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诗词尽管有其特定读者,却无法直接从标题中找出标志来辨识,而是在诗词正文中(如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句中的“群公”)出现,或是在注释中给予提示,这些需要考生在实际赏析时去敏锐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