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珍
(浙江省台州市月湖小学,浙江 台州 318000)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呢?
《拔萝卜》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老文章,说明了团结合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语文统编教材中再次出现这篇文章时,我不禁思考:这篇经典的文章,真的仅仅是想说明团结合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一个道理吗?它还会给同学们带来哪些思考?可现在的孩子脱离劳动生活,缺少劳动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引发更多的思考,实现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只有去亲身经历劳动生活,才能达成育人之目的。
“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同学们(二三年级学生)也能亲身体验拔萝卜的感受,在教学活动中,我将项目式学习理念引入到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播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我让学生参与播种、培育、收获全过程,在真实的劳动生活情境中,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从不同视角综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使学生的劳动能力、合作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9月中旬,我带领学生在学校的“七彩小豆吧”里播下了3类萝卜种子——白萝卜、红萝卜、黄萝卜。
劳动实践活动经过学生的共同商讨,最终制定了活动细则。
小组分工:全班共分成6组,每组5至6人。每组同学又进行分工,1至2人拔草、2人浇水、1人在植物成长表中记录萝卜的生长过程、1人用平板电脑通过拍照或视频记录萝卜的生长过程。时间安排:我和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每星期不少于两次)去管理、照料萝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同学们精心照料下,萝卜逐日成长。第二年的1月中旬,萝卜成熟,同学们开展了“拔萝卜”比赛。我们查看了1月中旬的天气预报,最后选定在1月12日下午。为了让学生比较课文阅读体验与真实劳动体验之间的差异,我在拔萝卜前安排同学们朗诵课文,并熟读成诵,接着再请同学们学唱儿歌,之后还安排同学们表演了课本剧。在充分熟悉课文之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悟。有人认为拔萝卜很累,有人认为拔萝卜很辛苦,有人认为拔萝卜有趣、好玩,有人认为拔萝卜很不容易,需要很多人一起帮忙……
1月12日,太阳高照,湿漉漉的泥土变得很松软。下午2时,“七彩小豆吧”里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裁判宣布比赛规则后,第一轮比赛的选手已在地里准备就绪。啦啦队员也在边上准备呐喊助威。
一赛:引发思考
随着一声哨响,选手就开始拔起萝卜。啦啦队员开始喊加油,可刚喊完一声“加油”,选手就拔出了萝卜。选手和啦啦队员露着一脸的诧异。《拔萝卜》一文中说萝卜很难拔,还需要大家一起团结合作才能拔出来。为什么我们的萝卜一下子就拔出来了?一生说因为文中的萝卜大,我们的萝卜小,所以我们很容易拔出来。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连边上家长也表示赞同。
一赛中,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课文的阅读体验和劳动的实践体验产生了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萝卜一下子就拔出来了?这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开启逆向思维。
二赛:发散思维
裁判的“哨子”一吹响,第二轮比赛开始。才过10秒钟,一个选手就拔出了萝卜,接着一个又一个选手拔出了萝卜。2分钟过去,还有一个选手在用力地拔萝卜,旁边的啦啦队员使劲地喊“加油”。第3分钟时,他终于拔出了萝卜。当他高举萝卜时,所有同学和家长哈哈大笑,有的甚至笑得前俯后仰。过了好一会儿,笑声渐渐弱下来。
师问,为什么哈哈大笑?一生答,他的萝卜太小了。
师又问,你们说萝卜小容易拔,为什么他的萝卜最小,拔得却最费力呢?同学们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中。忽然,一生大叫,因为其他萝卜有一半身体探出了泥土,而这个最小的萝卜全部长在泥土里。随后,有生说,大萝卜叶子大,小萝卜叶子小,手抓小萝卜叶子不好拔。有生说,卢同学不同于其他同学站着弯着腰,他是蹲着拔,力气使不出来。
师三问,为什么我们的大萝卜那么容易拔出来,而文中的萝卜那么难拔呢?生说可能是文中的萝卜根扎得特别深。又一生说因为前两天下过几场雨,泥土特别松软。而文中的泥土特别干燥,所以特别难拔……
二赛中,学生的思维又一次产生冲突,第一次的劳动实践体会与第二次的劳动实践体会再次产生差异。老师又抛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从而明白一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原因。
三赛:灵活思维
比赛规则:3分钟的时间里,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拔的萝卜又大又多。
有了前两轮的比赛经验,同学们拔萝卜劲头空前高涨。比赛结束后,每一个小组都收获满满。清点每组的萝卜数量后,评选出了冠军、亚军、季军。最后,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选出萝卜王。
学生在这一轮比赛中,要学会辨别哪些萝卜又大又容易拔。让学生根据萝卜的实践情况,运用已有的拔萝卜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来的方法,使自己的萝卜拔得又大又多。
三次拔萝卜比赛,同学们在研读课文后的感知和劳动实践中获得的感知产生的矛盾冲突,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的思维产生碰撞,燃起了思维的火花,并展开了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提升。
“拔萝卜”比赛已结束,比赛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提升。孩子在萝卜的成长过程中及拔萝卜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呢?
孩子又一次陷入沉思。沉思后,同学们展开交流讨论并进行整理,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①萝卜名字的由来,如为什么叫胡萝卜?②萝卜怎么拔?是课文《拔萝卜》写的那样费力、劳累吗?③萝卜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什么不同?(研究不同萝卜的叶子、根,生长环境、生长时间)④萝卜多久长成熟?同时播种,为什么白萝卜比胡萝卜长得快?(研究不同萝卜的生长过程,如温度,泥土的酸碱度、湿度等)⑤萝卜有什么作用?(研究不同萝卜的作用)⑥萝卜怎么吃?味道有什么不同?(研究萝卜的不同菜系)⑦寻找与萝卜有关的文章,儿歌、童谣、童话故事、散文等。
①⑦问题指向人文知识,②问题指向课文与实践的不同体会,③④⑤问题指向萝卜的属性,⑥问题指向饮食生活。学生产生新问题的同时,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得到提升,思考问题的范围变宽广了。
我们整理关于萝卜引发的7个问题后,同学们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去相关书籍中查找资料,可以去网络中查找资料,可以问一问家里的爷爷奶奶等亲戚朋友。当然,学生的年龄较小,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家长或亲戚朋友一起帮忙研究指导。家长要及时拍照或视频记录,孩子可以写成日记进行记录,也可以把自己寻找到的资料打印出来或剪下来,做成一张A3大彩色剪贴画。
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只是一种潜在力量,而信息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力量。这使我想起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关于苹果的例子: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还是两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可以产生第三种思想,甚至多种思想。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得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在学生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让他们的思维变宽广,产生不同思想。小组交流之后,再进行不同小组间的交流,即展开研究成果汇报交流,学生再一次拓宽思维,产生更多的思想。
研究成果汇报交流环节如下:播种培育篇、萝卜收获篇、问题研究篇。问题研究篇是重点,七个问题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成果交流PPT、一份交流讲稿,小组练习解决,选择一个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交流。汇报交流中既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又要使其成为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信息增值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成果汇报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等各种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升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次课例设计,以“种萝卜——拔萝卜——研究萝卜——汇报萝卜”为活动主线,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劳动教育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最真实的劳动生活实践带入课堂中,缩短课文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劳动生活实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劳动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相似的劳动体验,感悟积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