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构原点 支持幼儿成长
——幼儿建构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探究

2020-08-31 08:22顾丽娜
好家长 2020年6期
关键词:积木建构经验

文 顾丽娜

建构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紧密贴合幼儿的发展需求。积极有效地组织幼儿开展建构游戏,不但可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提升幼儿的创造力、空间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幼儿建构游戏中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一、支持幼儿,走进建构现场

(一)构建开放性空间

从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两方面来看,创设建构区时,需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及生活经验,为所有幼儿提供建构积木的机会,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在之前建构活动中,为了防止积木倒下而发出噪音,幼儿一般都会在垫子上进行建构活动,殊不知垫子的有限空间限制了幼儿的无限发展。当撤掉所有垫子,将宽阔的空间还给幼儿后,他们可以自由地建构出一组组气势磅礴、惟妙惟肖的作品。开放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升幼儿的探索技巧。

(二)整理有序性积木

建构区游戏中,教师除了要为幼儿提供充足、丰富、可变、多功能的建构材料,还要兼顾积木的摆放位置和摆放方式。例如,改变以往将所有积木堆放在筐子里或者架子上的存放方法,采用积木拓印的方式整齐摆放各类积木。在采用积木拓印式摆放方式的同时,我们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积木拼在一起可以变成圆形”“几块小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两块积木叠在一起是否和整块积木一样高”等问题。积木拓印式的摆放方式不仅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秩序感。

(三)投放适宜性辅材

建构区辅助材料怎么投放?辅助材料投放多少最为合适?诸如此类问题,一直是教师思考与关注的。在一次次建构游戏的观察中,我们获得了如下经验:应基于幼儿建构游戏的需要,适宜地投放主要材料,不宜过早地投放辅助材料,也可以让幼儿根据作品需要在教室中自主寻找低结构材料。建构过程需要教师把控全局,密切观察幼儿,适时投放适宜的材料,成就高质量的建构活动。

二、启发幼儿,落实指导通道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要求:“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在建构游戏中,如何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的建构学习更生动、更有效呢?这就需要教师聚焦幼儿的探究兴趣,追随幼儿的脚步,解读幼儿的内心,调整视角和策略,把主动权还给幼儿。

(一)我们的计划

在建构游戏开展之前,幼儿都会制定游戏计划,但在实际搭建的过程中,幼儿的建构会和计划有所偏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如何评价呢?做计划时不能只追求形式,教师应引导幼儿合理制定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确保计划和主题相关,和幼儿当前的兴趣相关,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探究需求。

(二)我们的研究

创造和想象是幼儿最大的潜能,从幼儿的作品表征中可以看到:幼儿利用清水积木拼搭出埃菲尔铁搭、“广州小蛮腰”“苏州大裤衩”、北京天安门广场、万里长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物;用小板凳和许多清水积木搭建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在搭建积木时,幼儿的空间技能得到提升,他们能学习方位词,还能提高数感能力,并将这些技能使用到空间设计中。我们将幼儿的建构成果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展示在建构区的展板上或是其他地方。活动中,我们把时间还给幼儿,让幼儿进行研究表征记录,并在记录中学会学习。我们应聚焦幼儿的探究式学习,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三)我们的支持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相应的搭建特点,同年龄段幼儿在技能水平上也有较为相同的特点。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随着幼儿搭建技能的提升,教师可以在判断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如在建构中,教师发现在建构区玩的幼儿经常会站在阳台上看隔壁班级的幼儿搭建高架桥,然后他们也开始尝试模仿搭高架桥。当教师发现幼儿有这一需求时,就在建构区提供了一些支持,如提供了各种高架桥的图片,有了这些支持,幼儿搭建的高架桥不仅更贴近我们的计划,还有所创新,如在高架桥下坡处创设环岛等。我们要努力成为有觉察力和会陪伴的教师,给予幼儿适时的支持,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提升建构能力。

三、成就幼儿,破解成长密码

(一)尊重体验,凸显生活特质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他们的建构内容是对周围环境、物体的再现和创造。如在“建构幼儿园”这个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建构幼儿园这个话题充满期待,按照我们的计划,幼儿应先将幼儿园画下来,然后参照设计画面进行建构活动。但是当他们展示设计图时,发现画面上仅有房子、水溪、小竹林、滑梯、暖棚、小农庄等设施的轮廓,没有具体形状。当开始建构时,有幼儿问:“暖棚是长方形吗?种植地是正方形的还是扇形的?水溪是长长的还是中间断开的?”一番思考讨论后,幼儿们要求重新去现场进行观察,他们带着画板去室外边观察边记录。回到教室后,他们把各自的画拿出来,拼出一张幼儿园的全景图,随后展示在版面上。通过观察,幼儿清晰地了解了幼儿园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有效推动了建构活动的进展。

(二)多边互动,注入探究活力

在助推建构游戏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仔细观察、及时思考、适时支持都很重要。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在建构区的作品总是不成型,无法在空间上进行延伸。一开始,教师以为是积木本身的原因,后来结合幼儿的表征与交流,发现原来幼儿是受到了已知经验的限制:觉得太高了搭不上去,太高了又会担心倒塌下来等。为了突破幼儿思维的局限性,我们让小班幼儿走进大班,跟大班幼儿学习如何建构高高的、牢固的大楼。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观察着大班幼儿怎么找平衡,怎样构建高楼。在实际观察与亲身体验后,小班幼儿也成功搭建了底座小巧而不易倒塌的高楼。混龄学习的互动式环境,让更多优秀的做法和经验被看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质的提升,他们能够自主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拥有了协商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分享交流,引发建构共鸣

讲评建构作品是支持研究策略中的一种。在游戏结束后的讲评环节中,教师可以出示照片,或者邀请幼儿说一说今天的建构游戏发生了什么,你喜欢哪个作品。通过引导幼儿发言,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分享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目标,增添不同的建构经验。因此,分享交流环节是幼儿能力、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分享和交流,让其针对建构作品进行延伸介绍,引起其他幼儿的共鸣,让幼儿的个体经验上升为集体经验,从而抓住关注点,收获最佳着力点。

借助《指南》精神,教师在指导幼儿深度建构时,可以有依据地积极观察幼儿,记录幼儿的日常生活点滴,发现幼儿的生长力量,激发幼儿的原有潜能。在关注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幼儿的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及时给予幼儿支持,关注幼儿的对话过程、思维过程和建构过程,挖掘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最大价值。当我们发现和读懂了幼儿的潜能,就有可能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活动拓展幼儿的经验,推动其进步,时刻准备好为每一位幼儿搭建前行的支架。

猜你喜欢
积木建构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星钻积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趣的积木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