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伟,仰大贵,郭小峰,潘 霞,袁春华,杨 晓
新生儿出生后暴露于外界环境中,面临胎头吸引助产、羊水吸入、脐带剪切等诸多感染危险因素[1-3],国内部分地区因医疗条件落后且产房感控观念缺乏,可为病原体入侵创造契机。细菌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新生儿感染类型,病情进展较快,但早期患儿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典型体征不明显,常表现出反应性低下、拒食、黄疸等非特异性症状[4-6],临床鉴别诊断难度较大,可因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利于改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水平检测意义的报道较多[7-9],但往往局限于单一时间点检测。患儿因所患疾病不同,临床特征异质性较大,整体分析所得结论有失偏颇。本研究旨在探索细菌性感染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变化情况及其在病情表征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潜能。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24例细菌性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①纳入标准: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均符合细菌性感染相关诊断标准[10];日龄为3~28 d;家长同意配合检测。②排除标准:诊断为病毒、寄生虫或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确诊前已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血制品治疗者;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或结缔组织疾病者。男性70例,女性54例;胎龄为(38.92±1.56)周;日龄为(10.68±3.59)d;出生体重为(3.36±0.54)kg。根据患儿呼吸衰竭及代谢失调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普通感染组68例与重症感染组56例;根据患儿感染部位分为局部感染组76例与全身感染组48例;根据体液病原菌培养结果占比最高的优势菌株类型分为革兰阳性菌组82例和革兰阴性菌组42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确诊后均立即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直至病原学检测完成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给药方案,于治疗72 h后观察疗效。
1.2.2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24、72 h后,采集患儿股静脉血3 ml,1.5 ml置于低温下进行凝血反应30 min,充分离心后提取上清,保存于-70℃冰箱,6 h内37℃温水浴预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PCT、hs-CRP(试剂盒购自R&D Systems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依次进行加样、稀释、抗体标记、洗板、酶标仪检测(购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绘制标准曲线及计算浓度等操作,测定血清PCT、hs-CRP水平。剩余1.5 ml全血抗凝,并直接送血细胞检测,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购自SYSMEX公司)读取WBC计数。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估:治疗72 h后,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1]中涉及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内容对患儿进行治疗效果评估。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恢复正常,病原学检测结果转阴;好转: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均未见有显著变化。②PCT、hs-CRP及WBC水平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4、72 h后观察患儿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分组条件下治疗前上述指标水平差异。
2.1124例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124例患儿治疗24、72 h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72 h低于治疗24 h(P<0.05)。见表1、图1。
图1 124例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趋势PCT为降钙素,hs-CRP为超敏C反应蛋白,WBC为白细胞
表1 124例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2.2不同感染部位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比较 局部感染组治疗前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均显著低于全身感染组(P<0.05)。见表2、图2。
图2 不同感染部位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比较PCT为降钙素,hs-CRP为超敏C反应蛋白,WBC为白细胞;与全身感染组比较,aP<0.05
表2 不同感染部位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不同感染严重程度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比较 普通感染组治疗前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显著低于重症感染组(P<0.05)。见表3、图3。
图3 不同严重程度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较PCT为降钙素,hs-CRP为超敏C反应蛋白,WBC为白细胞;与重症感染组比较,aP<0.05
表3 不同严重程度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比较
2.4不同病原菌类型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比较 革兰阳性菌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低革兰阴性菌组, WBC水平高革兰阴性菌组(P<0.05)。2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图4。
图4 不同病原菌类型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较PCT为降钙素,hs-CRP为超敏C反应蛋白,WBC为白细胞;与革兰阴性菌组比较,aP<0.05
表4 不同病原菌类型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5疗效及其与治疗后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124例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后评估:显效75例(60.48%),好转38例(30.65%),无效11例(8.8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均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P<0.05)。见表5。
表5 124例细菌性感染患儿疗效与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相关性分析
PCT与降钙素不同,虽不具备激素活性,且在健康人外周血中含量较低,但对细菌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敏感度较高[12-14],一旦罹患感染性疾病可出现异常升高,近年来在临床中预测感染性疾病发展情况受到广泛关注。既往文献报道,新生儿出生48 h内血清PCT水平可出现生理性升高,最高时可达到21 μg/L[15],72 h后可下调至成人参考水平,因此围生期检测其水平意义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后其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出现急剧降低趋势,这表明治疗过程中对上述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能为细菌性感染患儿病情变化提供可靠信息;分析变化趋势及与正常值的差异性,可反映治疗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期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冯冠男和李吉[16]报道,在未知病原学检测结果前提下,将血清PCT水平以0、0.1、0.25、0.5 μg/L为界定值划分为4个区段,则分别考虑为无感染、小概率感染、大概率感染及明确感染,仅大概率感染与明确感染推荐应用抗生素,可确保患儿获得理想疗效与良好用药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均与治疗效果呈显著负相关性,提示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对细菌性感染患儿预后的预测起重要作用。与金胜鑫等[17]报告的PCT与hs-CRP变化情况不一致,该研究中hs-CRP可先出现减低但PCT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此时需以PCT水平变化情况为准;本研究则认为应联合多种指标进行判定,以弱化检测误差的影响。
CRP作为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因易于检测且敏感性强而备受临床关注,hs-CRP则是CRP建立在超敏感检测技术上的新型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传统测试方法相比,能更灵敏测定出血清存在的低浓度CRP[18-21]。hs-CRP上升多表现在各种疾病导致的急性时相反应中,与补体系统、免疫系统等运行机制异常均密不可分。hs-CRP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急性感染刺激严重程度,尤其细菌感染引起其水平变化较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更为显著[22-24],可作为感染病原体鉴别的良好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局部感染组与普通感染组hs-CRP水平较低,而全身感染组与重症感染组hs-CRP水平较高,这说明治疗前上述指标均能准确判断患儿病情,可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辅助性证据。文献报道,由于手术创伤、器官移植急性排异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危急重症均可造成hs-CRP水平上升,加之急性期后无论疾病有无出现转归,其水平均可因半衰期较短而出现降低[25],因此该指标在细菌性感染预后评估方面应用价值仍有待考证。
WBC可一定程度反映出机体免疫反应强度,在国内各层级医院均具备检测条件而应用较为广泛。与血清PCT类似,新生儿出生2 d内WBC水平可出现生理性增加,最高可达30×109/L[26]。随日龄增加WBC计数水平及下属分类比例均可发生回调,加之可受到非感染因素影响,作为临床诊断参考价值不如血清PCT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类型组患儿血清hs-CRP水平差异不大,革兰阴性菌组血清PCT水平较高。而革兰阳性菌组WBC水平明显较高,提示两种病原菌由于致病机制有所差异,可引起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不同,有助于病原学检测结果未知时,快速大致鉴别感染菌种并确立适宜的抗菌方案。王群仙等[27]认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及葡萄球菌荚膜成分等内毒素是细菌感染直接导致人体大量分泌PCT的主要诱因,并协同细胞因子作用途径产生强化病理效应。
综上所述,细菌性感染新生儿治疗前后血清PCT、hs-CRP及WBC水平变化可为抗感染方案修正提供指导。不同感染部位、不同严重程度与病原菌类型在PCT、hs-CRP及WBC指标表现有所差异,应以此为依据尽早对患儿进行病情描述。此外PCT、hs-CRP及WBC与患儿疗效呈良好的负相关性,对评估治疗方案及预后有较高应用价值。本研究仅对细菌性感染患儿治疗前后整体指标变化及固定时间点下不同病情与治疗结局的表现作初步探索,但新生儿不同于普通婴幼儿,有待后续对围生期相关因素是否影响指标检测做进一步分析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