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伟峰
(辽宁省北票市中医院,辽宁 北票 122100)
甲状腺切除手术是临床普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案,临床将这种手术方案主要分为甲状腺切除和甲状腺次切除[1]。对进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从患者的双侧颈丛着手为患者进行局部阻滞麻醉,但是这种麻醉方式麻醉效果相对较差,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气管损伤事件,还容易使患者气管因反复牵拉出现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和疼痛。现如今人们开始重视对甲状腺手术治疗时为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案,理想的麻醉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病症的有效治疗[2]。本文主要分析对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过程中通过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干预所取得的效果,并且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报道性总结。
1.1 一般资料:本文的所有病例为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共选择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平均为44例。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为26~62岁,平均年龄(42.5±12.4)岁,其中存在甲状腺全切患者20例,甲状腺次切患者2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为25~63岁,平均年龄(41.8±13.5)岁,其中存在甲状腺全切患者21例,甲状腺次切换至23例。本文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甲状腺切除,签署知情同意书。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甲状腺疾病类型,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可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本文所选择的患者符合甲状腺切除手术的临床指征;②所有患者首次进行甲状腺切除;③本文患者的ASA分级为1~2级;④所有患者凝血功能正常[3]。
1.2.2 排除标准:①排除甲状腺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②排除巨大甲状腺肿压迫气道导致呼吸不畅患者;③排除术前进行心电图检验和胸部X线检验患者;④排除凝血功能检验异常或存在绝对手术禁忌证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⑤排除既往存在呼吸系统病症、精神类疾病、镇静镇痛药物长期服用史、穿刺部位感染或局麻药物过敏的患者;⑥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⑦排除中途因各种因素导致出组无法完成调查的患者[4]。
1.3 方法:两组患者在手术进行治疗前常规加以检验,了解患者的麻醉状况,并进行麻醉情况评价。手术治疗之前半小时为患者应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和苯巴比托注射液进行干预,硫酸阿托品为0.05 mg,苯巴比托为200 mg。对对照组选择异丙酚进行麻醉,在手术当中选择米达唑仑注射液、维库溴胺注射液和异丙酚注射液进行用药,药物剂量分别选择0.09 mg/kg、0.2 mg/kg和3 mg/kg,手术当中对患者维持麻醉,通过异丙酚进行应用,麻醉剂量选择0.1mg/h。所有观察组选择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和异丙芬进行麻醉,用药剂量分别为12 μg/(kg·h)和7 mg/(kg·h)。本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需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对麻醉剂量进行调整[5]。
1.4 观察指标:对本文两组患者经不同麻醉以后的麻醉优良率进行比较和调查,研究所有患者麻醉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调查所有患者的循环系统相关指标的状况,主要包括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对两组患者的相关麻醉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对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进行评比。
1.5 统计学分析:启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当中,并且对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计算,导出P值,以P<0.05证实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麻醉效果评价:观察组麻醉优良40例,麻醉优良率为90.91%,对照组麻醉优良35例,麻醉优良率为79.5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占11.36%,对照组不良反应12例,占27.2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循环系统指标比较: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循环系统相关指标,观察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0.22±10.24)次/分、(87.54±10.26)mm Hg和(98.12±1.23)%,对照组分别为(103.51±12.29)次/分、(98.18±14.62)mm Hg和(98.08±1.23)%,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3 麻醉恢复情况: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5.29±1.23)min、(7.53±3.56)min、(8.75±2.41)min,对照组分别为(7.65±2.71)min、(15.96±3.81)、(18.32±0.84)min,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恢复状况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恢复状况比较(±s)
甲状腺切除手术是临床对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癌以及多种甲状腺病症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案。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采取合适的麻醉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患者的机体安全[6-8]。对患者以往在进行麻醉时经常选择局部颈丛阻滞麻醉方案或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其麻醉效果相对并不理想,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状况,这些不良状况会综合导致患者手术风险增加,还会导致患者痛苦更加严重[9-10]。本文在对患者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主要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分析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通过本文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比对照组高,麻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明了这种麻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也显示患者的循环系统的相关指标,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优,能够证明这种麻醉方案的安全性能。从麻醉的恢复状况而言,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短,能够说明这种麻醉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可利用性。异丙酚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这种药物快速短效对患者进行麻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强的作用,而且作用时间短,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危害,它能够对患者周围血管加以扩张,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情况。异丙酚半衰期大约5 min,药物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给药1 h能够顺利的排出体外,具有较强的可控性。通过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短效的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对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能够保留起效迅速的效果,对患者的脑功能还可以加以保持,因此这种药物可靠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在麻醉时为患者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能够有效提升麻醉的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改善患者的相关循环系统指标,促进患者麻醉的清醒,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