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0-08-28 11:18龙海张亮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双师专业技能职业院校

龙海 张亮

摘 要:“1+X”证书制度是以往双证书制度的突破和超越,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深入企业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强化职业培训,打造优质资源,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1+X证书;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双师队伍建设

“1+X”证书制度是首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被提出,具体指的是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旨在引导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各种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制度的出台,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从社会层面看能为行业企业提供适合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个人层面来看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这一制度的实施也对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紧跟新形势下的制度要求,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和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专业师资力量支撑。

一、“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

“1+X”证书制度在要求职业院校要为学生实践活动和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实训平台的同时,也需要专职教师能够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以更高层次的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除了依靠个人天赋之外,更多得是依靠专业教师对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传授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职业技能教学培训,强化自身学习、提升技能技术水平,为学生提供最具优势的师资力量。

(二)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大多数还是沿用本科的应试教育,其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大多以学科课程逻辑进行设置的,理论所占比重远大于实践部分。而“1+X”证书制度则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考试,使其掌握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与企业岗位接轨。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对现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校的现有资源条件,密切关注社会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风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要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纳入现有课程体系中,构建模块化、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模块化课程间的组合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X”证书制度的落实推行,为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技能专业培训机会,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让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提前与社会接轨,既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能增强社会就业自信心。然而在目前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时间远多于实操时间,学生的实操实践水平不高。为此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专业技能实训上来,关注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规划发展,为社会相关行业专业技术岗位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

(一)教师综合素养急需提升

教师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各行业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温床和孵化器,拥有一支精通理论、实践丰富的过硬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后备知识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观念与方式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日新月异的培养要求,加之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操方法和硬件设备等较为落后,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安于现状,没有及时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对提升自我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水平的意识缺乏,对新时代应用于职业教育的增强现实、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教学手段也不够熟悉,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差,使得更多前言理論和实践知识无法及时传授给学生,进而影响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二)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足

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但职业院校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重视不够,使得教师的培训培养也缺乏良好的外在环境,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培训体系和相关配套设施,教师入职、职后培训管理机制不完善。多数职业院校受培训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未能与企业或者学校联合组织开展培训,造成教师培训在产教研方面结合不够完善。此外,即便有学校安排了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很多企业为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提供相关资源的意愿不强,大多专业教师没能到企业重要岗位上进行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锻炼,进而无法真正获取行业前沿的技术知识,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教师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采用和普通高校教师类似的考核奖惩制度,没有建立针对“双师型”教师自身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在教学方式、培训机会、薪资待遇以及绩效考评方面也缺乏激励制度,现有相关绩效奖金制度、职称晋升规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激情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双师型”教师的个人合理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深入企业锻炼,提升技能水平

深入企业锻炼是高职院校教师更新知识、了解专业领域新变化、掌握专业最新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以集中式、挂职式、短期培训式等多种形式,选派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可以有效得将专业课程内容搬进车间,并把车间操作贯通于校园专业课培养的各个环节。一是以企业实践、校企交流、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工程项目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在实践教学中的半工半教模式。二是建立教师技能提升培训基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将实践成果纳入实际教学方案中,把企业实践中所总结的资料纳入所授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并将其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纲要。三是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以及参与学习的频率和效果作为教师岗位的评价标准,强化教师下企业锻炼培训力度,积极推行在校上课与企业学徒相结合的模式,提升教师专业职业技能,增加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

(二)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开发能力

首先,学院要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开展讲学讲座等一系列举措,从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规划上为教师指明方向,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参与项目建设等,并将科研项目等成果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从而改善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结构和质量。其次,高职院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科研、专业技能竞赛的平台,不断向教师提出强化专业开发能力的新要求,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使整个教师队伍不管是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是实践能力方面,都呈现出由最初的基础课教师扎堆而盲目被动地工作转变为今天的主动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求的良好态势。最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各级技能鉴定等活动,把教师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情况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积极开展专业技能能手、专业教学能手等名师工程等方式,鼓励教师在每一个锻炼的机会中苦练技术,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三)强化职业培训,提高教学能力

为避免教师入职后的断层问题,需要加强对入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完善教师培训的师傅带领制度、培训内容和手段以及培训的硬件设备等方面,健全职前职后密切衔接的培訓体系。在入职前需要深入综合分析新引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实际水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个人性格特征与所授专业课程的相契合性,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引导教师将职前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其调整心态以适应教师岗位的工作状态和情境。培训内容和方式上既要丰富多样,又要能满足教师的个性需求。一方面,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研修班、领域专家讲座等形式,给教师讲解一些普遍的教学问题处理以及相关专业问题等。另一方面,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情况及发展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自选专业教学培训课程,鼓励普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根据个人需求和自身专业提升需要,选择适合各自专业发展的培训内容,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四)打造优质资源,促进教师成长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由公共课程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和顶岗实习资源库等三个资源库构成,尽可能地涵盖包括优秀教案和课件、精品课程、教学参考资料、仿真实训、典型案例、实习岗位、工学结合、市场就业调研报告等教学资源。高职院校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提供可学习浏览、下载的专业课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优质资源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因而应加强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体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将专业知识贯穿在各个项目案例的共享资源平台中,导入模拟企业生产教学课程中。同时,要扩大共享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开展教育远程合作,通过开发跨学科、跨学校、跨文化的远程协作项目,共享数字教学资源、共同开发相关课程,促进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五)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为挣脱传统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存在“次等教育”的现象,提高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的认可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机制,健全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为高职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指导。二是既要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资格,也要重视职业教师的专业素养,防止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因功利追求高学历,而偏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目的,切实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制定人性化的职业准入和职称评定制度,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相关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考量,激发教师自身发展动力,为职业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准备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养较高、团队精神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戚森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7):67-69.

[2] 刘桂林,童云飞,吴雄熊.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1-23.

[3] 胡业华,卢建平.职教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5(24):13-16.

[4] 刘桂林.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43-48.

猜你喜欢
双师专业技能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