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中职文化基础课改革实践

2020-08-26 07:42吴达王艳梅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中高职衔接

吴达 王艳梅

【摘 要】本文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为例,分析广西“2+3”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论述在此模式下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具体做法:提高师生对文化基础课价值的认知水平,增加文化基础课教学课时,改革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方式,构建文化基础课信息化课堂,以期为区内同类职业学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文化基础课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015-03

广西自 2011 年实施“2+3”五年制中高职培养模式以来,为中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通了新通道。自 2011 年以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作為与有关试点高校合作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对口合作的高职院校输送了大量生源。与单纯的三年制中职相比,“2+3”五年制更加注重文化基础课,因为如果学生没有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那么很难适应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就算是单纯的三年制中职,文化基础课对后面的专业学习也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文化基础课是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为例,谈一谈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文化基础课改革的具体做法,以期为区内同类职业学校提供参考。

一、广西“2+3”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简介

2011 年,自治区教育厅和发改委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进行“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试点,学生前两年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学习成绩合格后升入试点高校,由试点高校实施后三年高等教育。同时也明确要求,“2+3”形式五年制高职主要从参加中考的考生中录取新生。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学生成绩决定其能否从中职直升高职。完成两年中等职业教育后的学生,如果其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学习,那么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中职毕业证。获得“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中职教育学籍的学生,两年后还需参加当年的普通高考报名,报名和有关高考成绩的相关要求按广西招生考试院的规定执行。

广西“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中职学生的继续教育拓宽了升学渠道,也为中职学校招生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为该模式招生学生对象必须为应届参加中考的毕业生,学生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原本升学无望,所以家长更希望通过“2+3”这个直升立交桥让孩子有机会到更高的学府继续学习。因此,试点学校的“2+3”学制在中职学校招生都比较热门。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为例,学校每年的“2+3”学制都是第一时间完成招生计划,“2+3”学制的学生名额也从最初占全校在校生的 15% 增加到现在的 85%,合作办学的学校也从最初的 1 所高职院校增加到现在的 8 所。此模式在促进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对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当前中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一)学生生源基础薄弱

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双向主体”的过程。教学“双向主体”的核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双方能够平等对话。但中职学校的生源比较差,无法进行良好的课堂对话,这也是长期困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中职学生的年龄层次大都是在十五至十八岁之间,正处在生理的青春发育期,心理的发展也还很不成熟,处于一个不定型、可塑性很大的身心发展阶段。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而造成厌学风气。有的虽名为初中毕业生,但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就未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他们中一部分经过中考后,升高中无望;在家长的强迫下、亲朋好友的游说下,进入中职学校。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基础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再加上学习主动意识比较低,没有升学考试压力,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效果得到不应有的保证。

(二)文化基础课边缘化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多重视专业建设,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文化基础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个别专业还存在压缩文化基础课课时量的现象。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有限。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资引入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职称的晋级、待遇等方面也稍弱于专业课教师,从而呈现出文化基础课教师紧缺、老龄化严重、教学课时量大,在学校逐渐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 2018 年以前,中职学生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对学生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使得文化基础课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文化基础课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自治区一直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广西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单招和高职对口招生联合测试,但自 2018 年起要求原“2+3”直升学制的中职学生必须通过参加考试。对口测试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文化素质测试,满分为 300 分(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适应性测试,满分为 300 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推理分析等)。测试采用标准化答题卡答卷。这一考试改革,使得学校 85% 的学生均需要参加对口考试,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才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升学压力。就目前来说,文化基础课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下。

1.教师老龄化较为严重。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老龄化较为严重,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内动力不足。老教师信息素养的滞后,导致部分文化基础课老师都还停留在用一个 ppt 讲完整节课的旧的教学模式上,无法满足当前“00 后”中职学生学习需求。

2.编班不甚合理。中职学校在最初的联合办学过程中,有些专业“2+3”学制学生人数较少,不能单独组班,把“2+3”生与普通三年制学生混合编班。

3.考核方式不甚合理。原有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比较笼统,课程标准模糊,考核评价方式随意性大。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上都属于考查科目,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行安排时间考核,基本上不进行期末统一考试。文化基础课教师在考试过程中同时扮演着“教练员、裁判员”的双重身份,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三、广西“2+3”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文化基础课教改措施

(一)提高师生对文化基础课价值的认知水平

教育部于 2019 年 10 月首次制定并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将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认真研读《课程方案》,并根据学校情况认真落实。学校以每年一次的对口测试为契机,通过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加强宣传、学习,提高全校师生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和重视。《课程方案》的发布鼓舞了处于职业教育边缘的文化基础课教师。中职学校既要注重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又要注意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回归综合素质的培育,成才必先成人;逐步扭转长期以来重专业培养、轻文化素养教育教学倾向,提升文化基础学科地位。

(二)增加文化基础课教学课时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2+3”学制学生占比比较大,三年制学生升学意愿逐渐增强。2019 年春季,全校 88% 的学生需要参加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后面高职院校录取的参考依据。由此学校基础部专门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适应性测试复习团队,反复研读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占比不同,及时调整文化基础课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学校要求各科目须将考试的知识点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基础课教学中,既要满足对口考试需要,又要兼顾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不因对口测试而让中职文化基础课变成如普通高中的文化基础课,而是在打好学生文化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对口考试中,基础文化测试 300 分,其中,语文 150 分,数学 100 分,英语 50 分。另外,在 300 分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语言表达和数学逻辑推理占比也较大。因此我们针对“2+3”学制的班级,增加语文、数学课时,按质按量开足其他公共基础课。现在文化基础课课时已占到总教学学时的三分之一。

(三)改革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方式

学校原文化基础课期末成绩总评采用“4,3,3”模式,即学生平时分占 40%,期中测试占 30%,期末测试占 30%。考核方式为考查,即任课教师在学校制定的统一期末考试前一到两周随堂完成测试。自 2019 年秋季学期,学校改革文化基础课期末教学评价方式,学生期末成绩总评采用“3,3,4”模式,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均改为期末统考科目。考试方式的改革,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文化基础课。参加对口测试的年级在考试前,还需统一模拟测试 3 至 5 次。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考试的重视,营造考试的氛围。转变考核方式以后,我们对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效果显著,这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四)构建文化基础课信息化课堂

1.構建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信息化校园建设。依托学校门户网站,制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策略。从信息化教学硬件(网络环境、存储环境、网络教室)、软件(教学平台、管理环境、安全保障、教学资源、信息化人文环境、信息化队伍等)两个方面,制订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具体方案。2019 年 4 月,学校逐步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全校 Wifi 全覆盖,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2.提升文化基础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提升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化能力,学校建立了“两个层面三个阶段四种途径”的“互联网+”下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也就是说,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通过专题培训、以赛促学、团队研讨、课题引领等四种途径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邀请教育部信息化专家到校培训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指导工作。为巩固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利用课余时间,为老师开展为期 3 个月的两轮一对一信息化教学磨课活动。

3.实施文化基础课信息化课堂。信息化课堂由信息化教室以及信息化课程、资源等构成。学校现已逐步建立了“教、学、查、改”四个阶段线上线下两个维度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课前组织教学材料—分发任务,学生课前完成任务—提出问题,学生课中检查测试—反馈问题—小组互动—教师重难点问题讲解—问题解决—布置作业,课后学习者迁移学习—强化盲点—知识梳理—作业(作品)展示,教师教学反思—改进提高”。语文组率先利用 Moodle 教学平台将语文课统一进行线上备课,并在组内分专题建设课题资源,建立对口测试语文复习题库等。利用后台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体育和美育课程也正逐步完成平台教学资源建设,所有课程都可利用线上复习题库进行复习训练。后台监测系统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复习指导小组,使复习指导小组能有针对性地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专项教学。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是一所建筑类特色专业学校,历经近 30 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向社会输送了 10000 多名建设类中等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全区建设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中坚骨干力量,在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中职学校办学模式的不断变化,学校面临着生源、学校规模的生存压力。广西推出的“2+3”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已经在本校实施近 10 年。就目前而言,自 2018 年开始,原“2+3”学制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参加对口测试,这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我校 2019 年的对口测试录取率达到了 98.2%,但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是否会在这一制度体系下又被演绎成“应试教育”而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本味?中职学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还是以培养继续学习型的学生为导向?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面,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张 莉,王军红,张玉秋.使命、价值与关键: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

[2]廖大凯,屈 璐,陈 磊.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背景、现状与对策——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

[3]丁翠娟,赵福奎.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6).

[4]杨建华,王亚娟,梁增江.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设计[J].现代交际,2020(02).

[5]周红莉.文化育人的游离与重建: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问题与国际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背景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XZZJG2019B032);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美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8A018,主持人:王艳梅)

【作者简介】吴 达(1973— ),广西桂林人,广西城市建设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王艳梅(1984— ),安徽阜阳人,广西城市建设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中高职衔接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高尔夫技术》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