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域下的政治吸纳

2020-08-26 07:49曹粤茗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主管理协商民主

曹粤茗

摘要:民主的宏图离不开公民参与。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协商民主区别于简单的选举民主,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心思想,适应社会治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政权本身对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动构成了“政治吸纳”。尽管传统基层政治吸纳已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治理储备善治力量,但在吸纳对象、吸纳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基层社会治理仍面临较大挑战。对此,协商民主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表现出强大的优越性,有利于创新政权吸纳方式,改善合作机制。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吸纳;民主管理

在信息高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每个政府都会亮出民主的招牌,真正能够表现现代民主的诚意则在于政治活动对公民的吸纳程度。因此,本文所提政治吸纳为广义上的政治参与,发挥协商民主公共性、共识性等方面的优势,拓宽政治吸纳的领域与程序,在治理实践中融人利益协调、平等协商等弹性手段,实现对上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对下化解基层社会动荡的良好效果。

一、政治吸纳与协商民主

(一)政治吸纳与协商民主的表现

在认识到一元治理政府存在治理危机风险后,政治系统为了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往往构建特定的制度体系,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吸纳特定的社会群体成员进入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提出行政吸纳这一概念是金耀基在分析香港政治问题时所提出的“行政吸纳政治”,其主要点明港督(英国人)吸纳中国人参与社会治理,带有一定的民权主义色彩,也并非纯粹的民主。将行政吸纳的外延扩大,主体扩展为包括政府、政党与社会组织在内的全方位吸纳便成为了政治吸纳。传统的政治吸纳仅向少部分特定的社会阶层开放,这种模式的统治者把社会精英分子纳入政治体系核心内部,着重发挥精英分子的作用,而将普通大众排除在体系之外,使其游走于政治边缘,难以获得国家认同感与参与感。这種模式虽在打破行政单一中心式的运行模式上有所进步,但仍纵容了对公民的身份等级划分。

随着新兴社会阶层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外加经济高速发展,对单纯的精英吸纳的质疑声越来越大。由此,政治吸纳由精英吸纳转向制度化的公民吸纳为大势所趋。我国在政党吸纳、人大政协吸纳、社会组织吸纳中都有所行动,构建“同心圆式”吸纳模式,是政治吸纳转向的典型表现。

与政治吸纳理论的产生相似,协商民主也产生于日益复杂的多元社会,单一的国家机器难以适应现实发展需要。协商民主作为新型民主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协商民主最早用于西方政党政治实践中。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民主协商逐渐被应用于政治协商、基层治理等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二)协商民主与政治吸纳的融合

协商民主是追寻民主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励公民参与的创新方法,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指导思想与理念。在协商民主的背景下讨论政治吸纳,为吸纳对象、吸纳方法等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兼顾不同主体的利益,改“社会管理”为“社会治理”,改“刚性治理”为柔性,统筹“条块关系”等。目前,将民主协商与政治吸纳直接置于同一研究论文的研究较少,但不难发现,学者在研究协商民主时难免涉及政治吸纳的相关内容,而在研究政治吸纳时又直接或间接将协商民主作为指导思想,因此,本文将以协商民主的视角拓展政治吸纳的路径,为民主建设探索创新道路。

二、协商民主视域下政治吸纳的路径

(一)吸纳不同类型的人:打破公民参政阶级分化

以改革开放时代的统一战线为例:作为中国体制的政治吸纳和联合机制,统一战线将党外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融入执政党,创造政治大联合,拓展政党和现行体制的包容度,其目标人群数量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包括海外留学生、新媒体工作者等新型社会阶层,也快速被纳入政治大团结的序列。对社会精英的吸纳打破了“一元”政府的专政,民主的潮流要求追寻更广泛的参政,所谓广泛的政治吸纳并不是将所有公民纳入其中,而是在各阶层“点到为止”,做到共同协商,层层有代表,人人能发言。因此,称吸纳不同类型的人实则吸纳不同类型的“人群”。

对社会贤达人员的吸纳自发展以来便表现出稳定性。对于这类人员的吸纳大众普遍较认可,且对国家建设帮助较大,属于政治吸纳的传统对象。基层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渠道中应始终贯彻协商民主思想,畅通民意诉求,建设团结稳定的基层治理单位,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选举吸纳具有代表性的各层级人士的吸纳方针,同样不可松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并存、多党协商的国家,政治吸纳还需关注民族宗教,及除执政党外的其他党派人士,努力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宗教人士保持联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不同民族、宗教背景的公民参与协商活动,有利于向少数民族和宗教人士推广我国政治方针,也有利于吸纳民族宗教界参与国家建设,再者,利于构建宗教、政党的思想防线,有效阻止海外对国家进行宗教和政治渗透。

(二)吸纳不同的视角:寻找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在民主吸纳的历程中,我国探索出多个切实可行的切入点。例如,毛泽东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方法,认为不同性质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之间的斗争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因此主要任务就是认清敌人所在,除敌人外的其余力量都可被团结和吸纳。这也指导、促进了上文所提的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践,成为执政党革命斗争的“三大法宝”之一,以毛泽东“矛盾论”的智慧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具有强大适应性的政治吸纳参考模式,保障民主、保障稳定。

另外,以民主政治吸纳的行动中多重主体关系为人口,打开组织机构设立的宏图可以发现,我国以中央统战为首下设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党派与全国政协等机构,为政治吸纳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以官方确定的手段吸纳社会各界声音,在顶层设计层面使公民参政的身份获得认同,以政治吸纳的方式推动复杂主体有序的政治参与。例如:企业家“闯入”政治,获得具体的行政任职,即被吸纳进政治生活中,可通过人大、政协、政党等多种渠道参政,与协商民主思想相契合,间接实现参政有序化,有序的政治参与又将促进政治稳定,从而形成“政治吸纳一政治参与一政治稳定”的运行逻辑。

三、结语:政治吸纳迈向协商治理

协商民主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理论,而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当以公民资格的不断发展为前提,什么样的公民可以被吸纳、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吸纳方式等问题都是协商民主视域下的政治吸纳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政治吸纳中把握民主协商,有利于更加重视对吸纳对象的扩大,鼓励多方面的公民参与,从而发挥群众对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作用,促进民主制度建设,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普遍追求,也是中国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普遍追求。政治吸纳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权力意识、规则观念、协商能力,有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合法性和科学性,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防止公共权力异化和滥用。

猜你喜欢
民主管理协商民主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建立健全三大机制 确保高校二级学院权力健康运行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方法探究
加强民主管理对于提升团队凝聚力的认识
让政协成为探索“协商民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