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霞,王燕华,赵亚丽,周雅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O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静脉化疗为抗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化疗药物存在刺激性与毒副作用,加上长期反复穿刺可致血管管腔变窄,管壁弹性下降,并常造成静脉炎、药液外渗等不良情况,不仅加重患者躯体痛苦,还会妨碍化疗的顺利开展[1]。因此,有必要为患者建立一个长期、高效且便于管理的静脉通道,以减少频繁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确保其顺利完成化疗疗程。既往在临床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较常应用静脉留置针,但其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仍较高。近年来,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这一微创性中心静脉置管方法被愈来愈多地应用于静脉输液治疗中,其具有操作便捷、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势[2]。本研究对PICC与静脉留置针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前者优于后者,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九四O医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实施静脉化疗治疗的104例肿瘤患者,纳入标准:(1)肿瘤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确诊;(2)首次诊断,入组前未实施过化疗及其他形式治疗;(3)患者均同意参与调查研究,并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存在脏器严重功能病变;(2)肢体活动障碍;(3)无法耐受化疗;(4)外周血管病变以及存在PICC禁忌症;(5)有精神疾患。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各52例。A组男29例,女 23 例;年龄 33~68 岁,平均(50.67±7.29)岁;肿瘤类型:肺癌14例,乳腺癌11例,胃癌7例,结肠癌6例,鼻咽癌6,其他8例;化疗周期6~10个疗程,平均(8.03±1.46)个疗程。B 组男 31 例,女 21 例;年龄 33~67 岁,平均(50.18±7.06)岁;肿瘤类型:肺癌13例,乳腺癌10例,胃癌8例,结肠癌7例,鼻咽癌5,其他9例;化疗周期6~12个疗程,平均(8.76±1.69)个疗程。对两组基线资料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A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式,选用22G静脉留置针(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以前臂粗直且富有弹性的静脉血管作为穿刺部位,局部消毒后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入少许,直至将外套管尖端完全送入血管,最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
B组采用PICC方式,选用PICC穿刺包套件(美国BD公司生产),型号为4F、5F。结合患者血管情况选择肘部静脉,一般优先选择粗直且充盈度较好的贵要静脉,其次为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在平卧位下进行,使穿刺上臂与身体保持90°,测量导管插入长度(从穿刺点到侧胸锁关节,再向下到第3肋间的距离),对穿刺处皮肤进行消毒,铺无菌治疗巾后,以14°~28°穿刺角度进针,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一边轻压穿刺血管上方,一边将针芯退出,然后插入导管。当导管达到第一测量长度时嘱患者使头靠近上肢,并将下颌紧贴锁骨,以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将导管送到所测长度后,移除导丝与针套,连接输液接头,于穿刺处覆盖一无菌小纱布,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穿刺结束后通过拍胸片来确认导管处于正确位置。
(1)统计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同时记录其置管时间;(2)观察两组置管期间有无局部渗血及渗液、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并统计其发生率。其中静脉炎判定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3]。(3)采用Kamofsky(KPS)评分系统对两组带管舒适度进行评价。KPS评分系统分为A、B、C等3个级别,评分>90分为A,60~90分为B,<60分为C,评分与带管舒适度呈正相关[4]。同时,调查两组活动受限情况。
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48例,成功率92.31%;B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50例,成功率为96.15%。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707,P=0.400)。
A 组置管时间为(3.68±1.83)d,B 组置管时间为(156.74±16.59)d。B组置管时间明显长于A组 (t=66.129,P=0.000)。
B组局部渗血及渗液、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B组带管舒适度高于A组(P<0.05),其活动受限比例均低于 A 组(P<0.05),详见表 2。
表2 带管舒适度及活动受限情况比较 例(%)
肿瘤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接受化疗治疗,而化疗期间反复静脉穿刺以及输注化疗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如静脉炎、渗漏损害等,常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因无法耐受而放弃化疗。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可克服每日静脉穿刺的弊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但其留置时间仍较短,仅为3d左右,且患者血管仍易受到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刺激而发生损伤,并引发浅表静脉炎、局部渗血及渗液等[5]。因此,需为行静脉治疗的肿瘤患者建立更为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
近年来,PICC这一新的置管技术逐渐在临床开展应用。PICC导管材质为硅胶,有着较好的柔软感与弹性,可于体内留置5~12个月,能给患者提供长期且无痛的静脉治疗通路[6]。PICC置管后导管末端处于上腔静脉,此部位血流量较大,输注入的化疗药可于血液中被快速稀释,因化疗药对血管的作用时间短,可保护周围血管免受损伤,除能避免患者遭受痛苦外,还可降低静脉炎、化疗药外渗、静脉硬化等的发生风险,从而可保证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7-8]。PICC能充分满足肿瘤患者多疗程化疗的需要,并可规避常规化疗给患者造成的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且带管过程中患者活动基本不受限,其日常生活不会受到明显影响,故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9]。本研究对PICC和静脉留置针两种输液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B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6.15%和A组的92.31%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其置管时间(156.74±16.59)d 与 A 组的(3.68±1.83)d相比较长,局部渗血及渗液、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活动受限率与A组相比均较低,带管舒适度与A组相比较高。佐证与静脉留置针相比,PICC具有置管时间长、患者承受痛苦小、并发症少、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应用PICC,其优势较静脉留置针明显,可使患者置管时间大大增加,使静脉炎、局部渗血及渗液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使带管舒适度有效提高,且基本不会影对患者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