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顺,李晓东,杨 化,王文磊
(大理州人民医院超声科,云南大理 671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尤其对于<1 cm乳腺可疑小病灶临床不易触及,加之病灶较小,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切除存在难度〔1〕。因此,临床对<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定性诊断及精准切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研究对象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大理州人民医院<1 cm乳腺可疑小病灶45例女性患者的相关资料,临床均不能触及,年龄33~56岁。
1.2使用仪器与方法应用Philips EPIQ7超声诊断仪,L18-4高频探头,观察<1 cm乳腺可疑小病灶的方位、形态、边缘、回声、有无微小钙化、后方回声、彩色血流等情况,以及导管是否扩张和同侧腋下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术前导丝定位的方法:确定病变位置、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及穿刺路径,皮肤穿刺点尽量避开乳晕、与病变的距离一般应保持在1.5 cm以内,以缩小手术创口。常规消毒铺巾,采用20G单钩术前定位针,超声引导下沿放射线朝向乳头方向将导丝置入病变内部或深部,撤出针鞘,倒钩弹开并置入目的区域固定,以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导丝并标记病灶体表投影,同时要向外科医生描述病变与定位针的位置关系,以便术中设计手术切口并切除病灶。见图1~2。穿刺一般由2位具有丰富穿刺经验的医生共同完成。
按照导丝定位针位置及体表投影标记,术中45例<1 cm乳腺可疑小病灶均被精准切除,腋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标本送病理检查。导丝一次定位准确率为100%,术中及术后导丝无滑脱、移位及折断现象,伤口均无明显出血及血肿发生。45例病灶术后经病理证实:其中16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局部不典型增生,11例乳腺腺病伴导管局灶不典型增生。
(1)高频超声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对临床不能触及的<1 cm乳腺小病灶的检出率〔2〕,但如何正确诊断,如何筛查癌前病变,如何精准切除病灶,是临床需要总结和解决的问题。
(2)对<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检查手法非常重要,用高频探头以乳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连续扫查,重点观察外上象限,高分辨率可清楚显示皮下组织、腺体、筋膜、胸肌并发现腺体内<1 cm细微病变,通过观察小病灶的形态、方位、边缘、是否有沙砾样钙化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等特征,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切除。
<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多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非平行生长、边缘模糊(分叶状、毛刺、成角)、微小钙化等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但对于<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由于病变较小,这些典型表现常不明显,对于确诊最有帮助的是乳腺小病灶的形态不规则〔3〕。在本研究病例中,病灶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声像图在早期就有不同程度表现,给超声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见图3~4。有6例病灶发现微小钙化的存在,微小钙化对鉴别病灶的良、恶性特异性高,微小钙化特点是体积小、多呈簇状分布,可由乳腺腺体发育异常以及乳腺癌或癌前病变形成〔4〕。23例病灶内见点状血流信号,因恶性肿瘤能分泌促血管因子,刺激新生血管产生,故彩色血流对<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显示穿入病灶内部的血流。
(3)对于<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为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临床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5〕。由于<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临床不易触及,手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时间,超声定位下精准切除病灶是较为有效的方法。特别对于<1 cm乳腺癌前病变,早期发现精准切除病变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超声引导下导丝置入术优势在于:①超声引导安全可靠,可实时监测穿刺路径、病变与针尖的位置关系。②指导外科术中精准定位和完整切除病灶,成功率100%,无明显并发症。③避免“无辜”的腺体组织切除,尤其对中央区的病变,减少了乳头乳晕坏死的可能,达到保乳的目的,最大限度保持了美观。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6〕,大多患者发现肿瘤时已达到2~6 cm,约50%患者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而乳腺癌病灶的大小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7〕。研究认为,早诊断且规范治疗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5年生存率。高频超声提高了<1 cm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治愈率,超声引导下术前导丝定位可精准切除病变,操作便捷且无放射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