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研,相约“云教研”

2020-08-25 10:02张迎东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研师生培训

张迎东

己亥末年,庚子冬春,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 2020年本该生机勃勃的春季校园格外寂静。延期开学期间,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要求初中“定位于线上教学,通过名师空中课堂、在线教学和答疑辅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于是,“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已然成了最熟悉的动员口令,一个崭新的“网课时代”应运而生了。平日里一本正经的教师们,甘愿化身“十八线主播”,在线答疑解惑。这一变化,也让许多教师手忙脚乱。有的教师从没用过直播软件,研究了半天也不得法门;有的吐槽在线授课效果不好,没法和学生直接互动;有的上课忘开麦克风,对着电脑屏幕白讲一节课……一时间,线上教育教学成了社会舆论争相调侃和攻击的对象。如何对线上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管理,让教学落地生根,真正产生效果,成为众多校长、教师的最大困惑。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强调:新时代教育系统干部要会战略思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要会战术设计,做到观变、查变、应变。校长,作为一线指挥员,必须把握契机,思考如何调整思路、改革创新,让教学教研和学校管理更能适应疫情防控形势,保证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那么,怎样进行微调整和微创新呢?

研而有据,升级传统思维

疫情成了一场大考,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应对从容与否,取决于平时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的接受与积累。

因此,校长必须积极引导广大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跨出的关键一步,便是走出固有习惯的舒适区,完成教学意识和方式的革新或升级,迎接线上教、学、研带来的转变,以及如何利用自我的不断革新,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未来。

研而有用,提升研训技能

如果说网络的本质是人与万物互联,那么在线教育教学的本质,则应该是人通过网络点亮人,如果连工具都没法得心应手,怎么去点亮屏幕背后的一个个人呢?

首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 +教育”的新媒体,选择、维护、推广好适合的教学平台。我们以腾讯和 CCTALK等平台为依托,同时灵活利用省、市教研室推荐的“省名师空中课堂”“金陵微校”等优质慕课、微课、录播课资源,变劣势为优势,丰富的平台资源使授课内容和研修素材科学有效,供师生随时随地共享。

其次,各职能部门和成員分工协作,各担其责,携手同进。年级和班级负责人,保证师生、家长互动信息畅通;线上管理团队,策划好适合校情、班情的方案,拟定年级在线课表,实施全科覆盖、 “五育并举”。

再次,针对线上教学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我们开通“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培训”、“网络办公”和“网络师生互动”平台,多措并举,深入开展“云教研”,及时修订方案,全力保障线上教育教学和研修质量。我们凝聚每一个团队,引领每一个教师,带动每一个家庭,师生一起走在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路上。

研而有径,相约“云教研”

我们创新思路,周密部署,运用灵活的“云培训”“云教研”,让更多更有意义的教研成果聚焦这场“战疫”,让其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资源,力求研而有据,研而有径,研而有效。

与课题研究相约,开设“云培训”

“云培训”新颖、别致,利用网络优势,跨越时空,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师的内驱力与教学智慧。围绕课题研究,大家互相填补,彼此促进,协同配合,共同提高。例如,我们集体探讨:线上课程与面授课程相比的特殊性;如何设计线上课程;如何设计从课前到授课、再到作业反馈的整个学习闭环;如何数据化管理学生的学习锻炼与居家生活。主讲人和学员之间乐于研修的氛围,助推着每一位参与者的提升与进步。

与校本研修相约,开设“云教研”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各教研组、备课组精心谋划、构思、开展系列在线“云教研”,努力将在线教研活动研出特色,研出亮点,研出成果,打造出线上研训新模式。

值得提倡的是:无情的疫情恰是一门跨学科、多层、丰富而意义非凡的综合课,也是学生成长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云教研”时,我们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例如,语文教师可围绕疫情的独家采访、新闻爆料、公告通知,诗歌散文等,指导学生进行整合,尝试写身边的疫情故事;生物教师可开发拓展类课程,让学生科学认识病毒的产生和危害;体育健康教师可以创编室内运动操,介绍卫生保健类知识,引导学生自我防护;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感人故事、绘制抗疫科普画、组织撰写给“一线勇士的一封信” ……每一位教师都可将此次疫情作为校本教研的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线上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次完全不一样的教育。

我们还创意成立“线上工作坊”。它以某个学科领域的主持专家为核心,通过主题案例式研训,以对话、讨论、体验活动等多种头脑风暴方式集思广益,探究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我们邀请学科研训员、专家名师,甚至其他学校教师参与到“工作坊”来,博采众长,既可提升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又切实提高了“校本云教研”的质量效益。

研而有智,共享优质资源

专业引领,拨云见日。非常时期,我们可大力依托省、市、区教研室的主题式“云培训”:有学科衔接主题、核心素养主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主题;既有统编教材的分析与教学建议,又有主题式培训和学员之间的学习研讨分享,给教师梳理出前行的路径,分享到各学科电子教材和教学素材,以及教材、教法、使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创新思维,借智借力。我们还可以借助集团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站)等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发现团队智慧,并加以延伸拓展。我们把一些优质资源,如课件、教案、学案、微课、试题、微视频等分学科、分年级建立资源库,并在一定区域内共享,用“精准、精品”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做最充分的铺垫。

研而有效,成就师生共进

作为创新举措,长时间的“云培训、云教研”的实施和调整还需要时间的打磨与检验。对运作的评价,当打破“一把尺子”的界限,由单一走向多元。我们当引入教研机构、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在内开展多元评价。目标指向,应该是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内驱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同时,让过程与成果并重,量与质并重。

当然,作为管理者,我们应想方设法让教师反“客”为“主”,把教研变成自觉行为。因此,我们要将更多时间还给教师,给他们更多自我成长的空间。鼓励教师多读书,多读教育名著,和教育大师进行思想对话,启迪自己的教育智慧。鼓励教师勤思考。疫情防控时间,尽管没有了大型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但教师可以借用录播平台,将自己的课完整地录下来,在“听自己的课”中研究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鼓励教师勤写作。教师可以将延期开学作为“学术长假”,反思课堂教学得失,总结教学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以专业的方式成长。

总之,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学校教研管理的微调整和微创新要基于校情,基于师生成长,要巧妙建立在“互联网 +”环境下,以期达到“山河异域,资源共享、师生共进”之成效。

(南京市摄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研师生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