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初
友人向我转发了赵宪宇老师的文章。文中有这样的话:“阅读必须是碎片化,注定是电子化。这是趋势,是历史,不可阻挡。一般情况下,一般性阅读,要是叫他正襟危坐地读书,要想叫他长篇累牍读书,要想叫他穷经皓首读书,恐怕已成历史。书香门第,注定是一种怀想;手不释卷,注定是一种定格;白面书生,注定是一种传统。我们现在的阅读,对当年来说,已经是面目全非,不可思议,目不忍睹。……如果现在读书人仍然‘两句三年得,真是欲哭无泪‘一吟双泪流了。想想当年那种晦涩的文言,繁琐的铺垫,闹心的典故,怪不得出了那么多书呆子、书袋子和掉书袋了。……当年,看龟片,看竹片,看绢布,看蔡伦的纸;现在看平板,看电视,看手机;以后还看什么,真的不知道,但只知道,阅读的方式、内容、作用,肯定是不可阻止地改变着的。”
持传统阅读观的人也许对上述现象感到担忧,甚至惊恐,其实没有必要。赵老师说的全是实话。他写此文的目的,绝非要抛弃传统阅读,而是提请大家思考:面对科技迅速发展的挑战,传统阅读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
为了能基于现实去做分析,我特地就当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向江、浙、沪三地的六位老师做了个简要调查。得到的基本情况是:(1)学生普遍忙于应试,几乎没有时间读书。(2)虽然仍有学生对传统的中外经典名著感兴趣 (主要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但多数学生爱看当代作品:男生爱看悬疑、推理、科幻,女生愛看言情。(3)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就读书来说,情况很不均衡。如果校长“开明”,或有一批爱读书的老师,情况就好得多。(4)多数学生是碎片化阅读。正如有人所说:“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少之又少,能连续读书 2小时的凤毛麟角,能每天坚持读书的更是寥寥无几。每天玩手机、抖音、淘宝、各种公众号,老少都有,理由是方便快捷。” 看来,这个趋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改变它,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看来,我们的观念要更新,做法要调整。首先要搞清楚:碎片化的快餐阅读,信息量大,知识面宽,但系统化差,这种阅读适合短期培训;深入而系统的学习,则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其次要懂得:读书须跟实践相结合。光读书不实践,很容易成为书呆子;光实践不读书,难以持续提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为正道。
不要笼统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更不要动不动就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说明读书的作用。请问:现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到每天读书?又有多少人读了书能做到“气自华”?应该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对一般的人、普通的人,只要读一点跟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书就行了;对在校学生,应抓紧青春的大好时光,认真读些书,系统的学习一些必备的知识,为日后步入社会打牢基础;对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深入地读几本经典,并尽可能学一点新知识;对搞专业研究的人,应精读专业书籍,并做深入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
前天是“世界读书日”。报上印出一行特大的字:阅读的力量。其实,阅读本身并无力量,只有当你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并能将所读的内容用之于提升自身品质,并有益于社会,这才产生力量。从涵养性情、提高素质的角度看,阅读永远需要,且读得越多越好;但读什么、怎么读、读多少,则完全因人而异,切不可强求一律。
2020年 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