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茜
摘 要:幼小衔接作为儿童学习成长的阶段性过渡机制,在保证儿童心智成长的稳定性、持续性,促进儿童高层次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家庭、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考虑,文章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对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在幼小衔接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说明,并对该模式有效应用的实践性策略加以探析,以提高幼小衔接中儿童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幼小衔接;多元合作模式;实践性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启蒙教育到义务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虽然对新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也会因为学校、老师、同学等环境因素的陌生而感到诸多不适,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顺利实现学习成长的过渡,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教育工作内容。在幼小衔接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教育类文件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幼儿园需要充分整合和协作各种资源,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衔接过渡工作。鉴于规定中明确的教育资源分散在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手中的实际情况,幼儿园需要充分承担和发挥自身在整合和协作各种资源的职能,通过构建融合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来充实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确保儿童能够顺利地从幼儿园学习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
一、 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模式概述
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模式是指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政府等儿童教育主体基于幼小衔接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合作,通过明确的职能分工和角色定位来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使儿童能够更轻松、更顺利地由幼儿园学习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作為一种综合性的幼小衔接工作机制,多元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了多元主体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度,并利用教育合作的方式将这种教育活动的关注度转化为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使尽可能多的主体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为儿童学习、成长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
相较于以往幼儿园、小学为主导的幼小衔接模式而言,多元合作模式的特点和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多元合作模式是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开展模式,其既保留了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主导和核心地位,强调了小学幼小衔接的辅助性,也吸收了家庭、社会和政府等教育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将原本分散的幼小衔接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了多元主体教育工作的协同、衔接。
其次,儿童的主导性。多元合作模式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儿童学习与成长环境的创造与优化方面。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儿童是否适应创造的环境、是否融入创造的环境是衡量多元主体教育协同、衔接工作成效的关键性因素。换而言之,多元主体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儿童对环境的适应情况,而这种情况的主导性因素是儿童,各主体只有充分掌握和满足儿童在幼小衔接环境方面的个性化要求,才能够顺利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幼小衔接中多元合作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多元合作模式是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理念和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将其应用到幼小衔接工作实践中,既是出于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基于幼小衔接中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需要。结合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元合作模式应用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丰富幼小衔接形式
在以往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小衔接教学中,教师虽然能够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幼儿接受外界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但对幼儿的专注力、想象力,以及同理心与责任感等与幼小衔接关联更密切的能力与思想内容缺乏足够的关注,导致幼儿在面临即将到来的升学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会偶尔邀请家长到园中参与幼儿的游戏互动,借助幼儿对家长的熟悉感和依赖感来增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信心与能力,但这种偶然性开展的活动难以保证幼儿持续性、逐步性地适应和接受幼小衔接的要求,甚至可能会增强幼儿对教师或者家长的依赖感,无益于幼儿相对独立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中。
相较于以幼儿园教师为主导、家长偶然参与的幼小衔接工作方式而言,多元合作模式一方面扩充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参与主体,将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主体充分吸纳到幼小衔接工作中,借助不同思想特点和行为风格的主体来丰富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方式,减少幼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阻力,另一方面将原本有关主体随机、偶然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方式转变为常态化的幼小衔接方式,借助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主体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与行为协同来为幼儿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活动参与方式,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幼小衔接中的任务。
(二)增强多元主体幼小衔接行为的协同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然而,在现实的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幼儿园、家庭、社区、小学以及政府等主体实施的幼小衔接行为往往比较分散,这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综合力量。例如,家长、社区工作者、小学教师等主体对《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的要求存在片面理解,过多地将幼小衔接理解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内容,自身参与是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干扰下,这些主体关心、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并且,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交互机制,幼儿园、家庭、社区、小学、政府等多元主体在幼小衔接行为开展的协同性方面明显不足,更多的是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随意性的行为开展,导致各主体在幼小衔接方面存在盲目性、重叠性、无序性的问题,不仅浪费了幼小衔接的资源,同时也削弱了儿童参与幼小衔接活动的动力。
显然,上述所分析的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阶段。而通过应用多元合作模式,幼儿园、家庭、社区、小学及政府等主体可以就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形成较为一致的行动方案,并保持主体间信息交流传递的顺畅,将多元、分散的主体行为真正衔接起来,形成完整、庞大的幼小衔接行为系统,为不同主体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优势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 多元合作模式在幼小衔接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目前,多元合作模式在幼小衔接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部分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思想中,虽然在一些活动中有所体现,但缺乏成熟的方式和明显的效果。实际上,要想使多元合作模式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最为关键的是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政府等多元主体充分认同多元合作模式在儿童适应幼小衔接要求方面的现实性意义,并通过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来增强幼小衔接工作的协同性。结合当前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动多元合作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明确各主体的幼小衔接任务分工
从儿童幼小衔接目标的实现来看,幼儿园更多地应当承担的是任务主导的作用,即根据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需要,及各主体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对幼小衔接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的摇篮,要充分发挥好家长言传身教的优势,为儿童做好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模范。社区是儿童生活环境的创造者,要利用好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开放、自由的空间,使儿童逐步形成健全的社会性思维。政府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要根据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现实情况,及时制定各种规范制度,破解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的政策难题,为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二)搭建多元主体信息交互平台
信息交互是保证多元主体在儿童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的思想和行为协同性的关键所在。为适应幼-小、家-园、家-校、园-家-社区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方面的信息沟通交流需要,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资源统筹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信息交互功能丰富的信息化平台,為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进而真正解决多元合作模式应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当然,信息交互平台的开发、使用与维护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外,还需要其他相关主体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持续的改善与优化。例如,家长、社区工作者、小学教师等主体要根据自己使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信息交互中的真实体验来提出平台功能的优化建议,共同推动信息化平台的持续优化。例如,家长或者社区工作者可以将平时参与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感悟通过平台留言评论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主体,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方法创新。
(三)丰富幼小衔接工作开展方式
要想更多主体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创新工作开展方式,使相关主体能够对参与工作产生明显的兴趣。为此,幼儿园、小学等幼小衔接主体要结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情况,设计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幼小衔接活动方式,激发儿童、家长、社区工作者等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以儿童为单位的素材征集大赛,邀请家长、社区工作者与儿童一起搜集关于某生活主题的素材,通过评奖的方式激发这些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更多家长、社区工作者愿意积极参与到这些家校衔接的活动开展中。
四、 结语
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经历中的第一次过渡阶段,也是对儿童身心影响比较大的工作内容。鉴于以往幼小衔接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开展多元合作的幼小衔接模式,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小学、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工作协同来提高儿童适应幼小衔接要求的心理和能力水平,使儿童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孙明珠.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51.
[2]张冯青,郭楚玙.生态学视域下开展多元合作的幼小衔接研究[J].教育观察,2019,8(38):2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