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当代艺术语境下幼儿美术教育分析,论述将地域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路径及实施策略,提出以主题式探究、象征性艺术语言探究、审美分析为手段,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将广西花山岩画与大地艺术、铜鼓装饰元素与波普艺术、农民画与马蒂斯装饰色彩融入儿童美术活动,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和可行性借鉴,实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当代艺术 民间美术元素 幼儿美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152-03
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资讯的爆发式呈现,让我们看到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同时,民族文化却被现代文明的思潮日渐冲淡。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记载着人类原始文明以及劳动人民在历史变迁与民族发展中遗留的文化记忆,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和保护着,并日益为当今社会所关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编织等,都是实用美术在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体现。同时,民族民间美术亦可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宝贵资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选择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民间美术资源,将民族民间美术与幼儿美术活动相融合,增加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有利于拓展儿童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认知,使之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民间美术之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传承民间美术之美。幼儿教育应紧跟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展幼儿美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将地域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美术活动相结合,促进儿童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幼儿美术教育
艺术来源于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思潮以开放性、多元性影响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当代艺术从内涵来说是指反传统的、具有现代精神和语言的艺术,体现当代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感受。因此,当代艺术具有当代性、多元性和新颖性。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体现在时间上,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现在的艺术。当代艺术的表现不同于传统艺术,是艺术家生活在现实的文化生活环境中,对当下时代、社会、生活及观念提出的独特见解和表达。因此,当代艺术具有根植于时代文化中,反映当代认知与经验的当代性。当代艺术具有多元性,体现在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是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所激发出的主观情感表达。当代艺术家从材料、形式、内容等方面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具有艺术风格的多元性。当代艺术的不确定性体现在美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可视可触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和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并非追求传统、学院派艺术的形式法则,而是在造型上的重组、挪用、拼贴、置换;形式上的新颖、怪异、创造性等,能够从观念和精神上体现艺术家追求而异于传统的艺术行为。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更重视艺术创作过程,而非最终作品,在这一点上,儿童美术的教育观念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
儿童美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不是突然发生的,其相互的影响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开始,艺术家从民族美术、儿童绘画、土著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力求像孩童一样表现纯粹稚拙的色彩、线条、造型等元素。由此可见,儿童美术对现、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当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能够接触到的美术教育方式,也伴随当代艺术的影响逐渐深入。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文化对儿童美术教育,尤其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或多或少打上时代的印记。那些进入美术馆的蕴含着传统与经典的美术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对于幼儿来说,虽经典却相对陌生。因此,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能够与时俱进开展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结合时代的体验和感受,更好地被儿童所接纳。传统民间美术作品本身,既包含了精湛的制作工艺,亦集工匠精神于一体而被广为称颂,是根植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结晶,伴随人们的生活经历千年而传承至今。立足于时代需求,将社会文化在美术领域加以传递、保存和更新,而不悖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既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能够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推动当代艺术语境下幼儿美术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发展。
二、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路径
民间美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形态,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经历了劳动人民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漫长过程。民间美术是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蕴含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被视为幼儿教育的独特资源融入幼儿美术教育中。由于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珍贵的美术遗存,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多样,有的作品本身体现出劳动人民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挖掘其中富有特色、易于儿童接受,且融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美术元素加以提炼运用,并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可以产生愉快情绪体验的作品内容。
(一)以主题式探究为引导,促进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由于地域、材料、手段各异而风格多样。在幼儿美术活动融入民间美术,可以采取主题式探究的方式引入有价值的美术元素,启发幼儿对这一主题的观察、想象和创造。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认为: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为其审美偏爱和审美感知奠定基础。主题式探究的引导方式,能够启动“情境式体验”教学,教师要把生动的民间故事、生活场景图片、真实教具等,运用到幼儿体验民间美术的过程中,激发儿童对民间美术的审美判断,引起他们对具有民族美术特色元素的兴趣,如色彩搭配、纹样装饰、肌理质地等的感受、理解、共鸣。活动中,教师还应保证儿童有熟悉的、可利用的美术材料和自由创作空间,从而創作出生动而富有趣味的美术作品,促进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提升。
(二)以象征性艺术语言的探究,促进儿童创造性表达的提升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具有象征性的艺术特点。民间美术是在原始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人类原始的思维特点,并不注重表现对象的像与不像,在造型表现上体现以符号为基础的视觉语言。因此,以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为媒介,在儿童美术活动中进行民间美术元素的描绘、拼贴、堆积、重组等,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引导儿童了解美的形式规律。从象征性的艺术视角引导儿童表达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儿童在绘画、手工等美术作品的创造意识。在对艺术语言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更应重视儿童艺术作品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放开对儿童创造性表达的限制,肯定儿童的创造成果,而非对创造结果“成人式”的评价,从而真正促进儿童对民间美术创造性表达的自由。
(三)以审美分析为手段,促进儿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
儿童的审美判断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艺术語言的探究寻找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这种审美判断既可以是语言上的描述,也可以通过模仿借鉴来表现。由于处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相较于作品的整体性而言,儿童往往只注意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细节局部特征,且常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因而,在进行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描述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元素,在对比与协调、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方面如何展现;也可以让孩子联想创作者表现某一美术元素时,在形状大小、线条粗细、色彩冷暖等方面如何表达,并能够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去判断、分析、评价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从而循序渐进地增加儿童的审美评价能力,构建儿童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使儿童对民间美术的审美判断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三、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路径实施
(一)将广西花山非遗岩画与大地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活动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绘制在骆越人聚居地的临江水畔,以悬崖峭壁为载体,如同将岩壁作为一张巨大的画布,崖壁上的图案以赭红色赤铁矿粉加以植物性胶结材料绘制。左江花山岩画体现了壮族先民宏大的原始宗教祭祀场景,崖壁上有造型古朴、简洁的人形、动物、器物等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民族装饰性,又蕴含着原始艺术的象征性,是南方民族艺术之地域性的审美体现。
大地艺术,也称地景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有一批艺术家反对当时流行的波普艺术,而选择远离博物馆走向自然,在大自然中使用岩石、泥土、沙子等“大地”材料,创作体量巨大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大地艺术。大地艺术中最著名的是保加利亚的美籍当代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他们的作品《包裹海岸》(1969年)、《包裹群岛》(1983年)、《包裹新桥》(1985年)、《包裹德国国会大厦》(1995年)是用织物来包裹建筑、自然界景物,又被称为“包裹艺术”。在他们看来,建筑、山体、岛屿等被织物包裹和捆扎后形成一种“陌生化”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觉力量。在儿童美术活动探索中,将立体形态的物体进行包裹,有利于加强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
以大地艺术中的“包裹艺术”为启发,探索绘画语言中肌理表现与民间美术元素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融入,如让儿童体验以书法用的毛边纸、浆糊对体积较大的纸箱进行包裹等。数张毛边纸在儿童无意识的粘贴过程中、在纸箱表面堆积随机形成了的褶皱,干燥后呈现出类似古老的花山岩体凹凸不平的肌理感。儿童对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符号性造型元素进行归纳和模仿体验后,运用红色丙烯颜料以剪影平涂式手法描绘人形、器物、动物造型,最终创作出孩子眼中的“花山岩画”。通过纸质材料与左江花山图形元素结合的趣味性探索,增强儿童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以当代艺术视角对传统的民间美术进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诠释,拓展儿童的艺术思维,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将铜鼓装饰元素与波普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活动
铜鼓是一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文物,铜鼓文化见证了中国岭南地区骆越族群的民族发展,如同一部无字的民族百科全书。铜鼓形制千姿百态,铸造工艺精湛,纹饰繁花似锦,深藏历史奥秘,是骆越族群的乐器、祭器、神器。铜鼓鼓面不仅有以“太阳纹”为中心由内向外扩散的同心圆,组成宽窄不等的图案圈带,还有各种不同的几何纹饰和具象图案,以及以青蛙为图腾崇拜的立体装饰物,表达了骆越先民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后流行于美国,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是一场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广泛的艺术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安迪·沃霍尔被誉为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作品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完全相同的主题元素或者色相不同主题元素在同一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这一重复式的表现类似于儿童在涂鸦阶段对涂鸦象征符号的反复描绘,是儿童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过程中的自我感知能力、精细动作发育及秩序感的发展。
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讨论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后,鼓励儿童以铜鼓的鼓面装饰为表现对象,在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加上连续的几何纹样,如水波纹、云纹、圆圈纹、锯齿纹,简单的动物形象如鸟纹、蛙纹等,形成以线条为表现语言的吹塑纸版画。儿童在进行吹塑纸刻板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控制画面中各种形状的大小对比、线条刻画的手眼协调能力。儿童也可以在装饰铜鼓鼓面的同时,添加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元素或图案,最后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复制自己设计的铜鼓装饰画。借鉴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儿童体验到民间美术用当代视角进行表达的可能性,在复制过程中加深儿童对民间美术装饰元素的审美认知。
(三)将农民画与马蒂斯的装饰色彩融入儿童美术活动
农民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特定时间概念内形成的画种,是在中国民间美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绘画形式,具有“东方的马蒂斯和毕加索”之美誉。农民画在色彩应用、题材表现、图案造型上,具有率真的趣味性、色彩的主观性,是农民基于原始经验对现实、自然进行诠释与评价的民间艺术表现。农民画的色彩表现倾向于运用补色对比、高纯度的色相对比,追求积极、热烈的色彩气氛,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农民画在构图与造型表现方面,以传统民间美术的平面化、装饰性、图案化等表现元素塑造画面形象。从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儿童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知,农民画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色彩丰富,易于儿童了解和接受,因而在融入幼儿美术活动有较大的可能性。
马蒂斯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革命的发起者之一,是野兽派运动的领袖人物。马蒂斯的艺术作品汲取东方绘画的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构图方面,他追求简洁明快的造型;在色彩方面,让单纯、奔放、强烈、平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自然本质,建立起独特的艺术风格。马蒂斯对色彩的表现带入20世纪的绘画领域,对现代艺术和表现形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将农民画题材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教学资源,是基于广西壮族农民画、壮锦、绣球、美食等内容,通过与幼儿讨论马蒂斯在绘画作品的色彩表现与农民画作品的异同,分析农民画的色彩组合、色彩对比、构图样式,鼓励儿童运用农民画的色彩元素装饰T恤、帽子、背包等生活用品,促进幼儿思考和探索民间美术的多种视觉表达形式。
当代艺术语境下,我们要利用好学校、社会广泛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美术馆美术教育等环境,寻求多元化、多角度、多途径的融合活动。教师应树立开放、包容、积极的美术教育观,不断提升个人对民间艺术、当代艺术等艺术素养学习的能力,鼓励在学校、教师、家庭教育中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共赏教育,潜移默化地将民间艺术融入生活,提高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创造力以及判断能力,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多元与开放并存、传统与当代并重、人文与自然并举的多元化教育,最终实现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顾菁.当代艺术与美国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咏.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3]宋婷婷.当代艺术视角下民间美术与幼儿美育融合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4)
[4]孙丽影.基于罗恩菲尔德工具论的美术教育思想与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
[5]陈旺.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当代艺术定位[J].美術教育研究,2019(23)
[6]周慧.论当代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上),2019(10)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间美术元素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融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9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妍宏(1985— ),女,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