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问题提出”作为思维活动和数学方法掌握的起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数学教学中“问题提出”与“教学设计”的冲突入手,解读“问题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从敢于提问、学会提问、有机会提问三个方面探究有效引领学生“问题提出”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提出”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65-02
一、背景反思:教学中“问题提出”与“教学设计”的冲突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笔者曾在一年级第二单元“位置”的教学中遇到了一个有趣的情节。
笔者请学生来提问。一开始小学生都是模仿书本内容。
生1:蚂蚁怎么走才能吃到香蕉?
生2:蚂蚁怎么走才能吃到梨?
后来有小学生这样提问。
生3:南瓜怎样才能找到苹果?
生4: 香蕉和梨怎么才能成为好朋友?……
从开始单纯的模仿到后来的自创,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如梨往下走,香蕉往右走,它们就会碰到,并成为好朋友。
笔者听到这个问题时,心中暗暗为学生的想法叫好;在听到学生“一起走,会遇到”这个回答时,忍不住为他们鼓起掌来。
然后笔者顺势将话题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师:董昊,你怎么能找到你的朋友朱梓浩?请你走一走。
董昊:我先向下走,再向右走,最后往上走就可以找到朱梓浩了。
师:同学们,谁愿意跟陈欣怡做好朋友呢?
学生举手。笔者选择了一个离得较远的学生,请他们两个同时出发,边走边介绍路径。
之后再请一个手举得高高的学生,问他想说什么?
他先是一愣,原本他以为笔者会帮他找朋友,但很快他就反应过来了,声音响亮地问道:“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呢?”
一帮聪明的小精灵!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笔者不再依据原定的教学设计和课时目标展开教学,而是选择了新的教学生成。“有舍才有得!”笔者舍去了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也没有很好地完成本课堂的课时目标,因而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这是一堂失败的数学课。那又有何“得”呢?
原本闹哄哄的需要笔者用“狮吼功”去镇压的课堂反而变得特别有序,学生又忐忑又兴奋,睁着满含笑意的眼睛等着同学来找自己做朋友……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有的继续玩着“找朋友”的游戏;有的则围着笔者,眼睛里满是快要溢出来的欢喜。
课后,笔者自问,做了什么居然可以得到学生如此的厚爱呢?只是让学生来提问、来回答,却从他们的提问中获得灵感,发现了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闪光点。
自此,笔者开始查阅关于“问题提出”的资料。
二、意义解读:课堂教学为何需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提出”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美国数学教育界已广泛认可“问题提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也突显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问题提出”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国外或国内,在数学教材和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提出”活动都较为缺乏。可见,如何将“问题提出”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获得“问题提出”的机会是关键问题所在。就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问题提出”的意义在于以下三点:
(一)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
“问题提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问学交融。学生不断理解、质疑、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投入新的学习和应用中,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问题,自主性被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二)有助于探究能力的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主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更高。将探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也深化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有助于创新意识的提升
“问题提出”长期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智力活动”,是创新思维的着力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从“问题提出”出发,经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系列过程,提升“问题提出”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体现两方面的原则: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学生才能拾级而上;二要面向全体学生。笔者期待着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进而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创新意识,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好奇心与自信心,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与交流,用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与实践。
三、策略探究:有效引领学生“问题提出”的策略与实践
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真实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因问而学、问学交融。
(一)做一名“爱心使者”,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应当培養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减缓学习中的焦虑感和紧张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回答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补充;组织学生对标准答案进行质疑;让学生对不成熟的思考进行再思考;鼓励学生对答案不明确的问题提出意见。
以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四为例。
东东:我下了86个蛋。西西:我比你多下了9个哦!
这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乌龟真的能下这么多蛋吗?我家的乌龟养了好几年,从来没下过蛋啊?”
学生的话很幼稚,也很天真。
教师引导道:“嗯,你这个问题虽然与这个练习关系不大,但是你有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棒!给你一个大拇指。这样,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一起做个课外作业去寻找答案吧。”
(二)做一名“博学智者”,让学生学会提问
例如,教师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想想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适时抛出问题:“是不是能被3整除的数与这个数的个位有关系呢?”学生自然而然会联想到13,16,19…一试之下,发现没有关系。于是,教师抛出新的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与个位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因为有了学习经验,马上就会利用所学过的知识,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比较,并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从而目的明确地探究新的问题,进而在不断思考与探究中又发现新的问题。
(三)做一名“创造大师”,让学生有机会提问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学生要想养成学会提问和主动提问的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而后进入探究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
在教授了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后,笔者安排了一节有关单元内容的拓展课。首先,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过年我到北京旅游,拍回来很多照片,你们想看吗?”随后,笔者用课件播放了一张张或美丽或壮观的风景照。学生看后,都露出兴奋的表情,纷纷惊呼:“太美了!”“好壮观啊!”笔者说:“如果你们小组的人准备去北京旅游,你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交通方式”“景点门票”“住宿问题”“参观路线”“食物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师生共同讨论了上述问题,如“交通方式”,是坐火车还是飞机?单人门票费多少?12人门票费共计多少?火车票和飞机票费之间的差额是多少?总额差多少?又如“景点门票”,要考虑准备去哪几个景点?票价各是多少?有学生还想到身高1.2~1.5米的可以半价能省不少钱。又如“住宿问题”,考虑需要住几晚?这几晚都住同一个酒店还是根据景点进行切换……
之后,笔者请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再安排一个抽签环节(把学号放入一个箱子里,抽到谁的学号就让其他学生回答哪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出题人进行批改。
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时,会不断产生疑问经过教师的适时指引,这些疑问便会形成有效的问题或新的疑问。在这种模式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过程,还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在不断思考中,学生尝试建立内容之间的联系,收获方法和知识。“问题提出”是学习的起点,它引导了我们不断地探索、前进,而在前进的途中,我们自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它又将我们带向更远、更美的前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既有一路的美景,也有披荆斩棘的能力、不断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 丹.“问题引领学习”:让儿童学习走向深入[J].中小学管理,2017(6):41-44.
[3]陈 婷,徐 红,徐冉冉,等.數学教师学习使用“问题提出”教学法的个案研究——以“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