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2020-08-25 01:50李睿阎小芹
教师·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高职

李睿 阎小芹

摘 要: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应落实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文章以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主要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合作、法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想信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育人内容,为课程思政的落地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4-0017-02

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背景下,为落实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现状

(一)教师认识不到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課程作为一门在高职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具有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普遍认识不到位。这其中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层面的原因。从学校层面来讲,很多高校还没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规划也不够完善,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融入课程思政。从教师个人层面来讲,很多教师认为只要讲好自己的课就行,课程思政工作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教师负责的,对课程思政改革缺乏认同感和主动性,造成与思政课“各说各话”的结果。

(二)对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不明确

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对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不明确;二是不清楚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哪些育人内容关联,导致在教学实施时无法有效结合和融入育人内容。

(三)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明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偏向技能和操作,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明显。大部分章节思政元素不够显化,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仔细体会、深入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任课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就直接在课程中植入思政元素,将会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解决了认识问题,接下来应该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呢?首先,教育者须完成自我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需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塑造学生心灵的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神圣使命。传道者自身先要知道、信道、笃道。高校教师应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新时代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传播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更好地肩负起守望学生茁壮成长的责任。其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要与思政教师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听思政课、参加思政培训、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头脑风暴等形式,碰撞思维,启迪心智,群策群力,认真挖掘和应用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再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最新的思政理论成果和高职各专业特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积极涵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课程思政育人空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根据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合作、法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想信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育人内容,且课程思政应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解H5微场景制作软件时,指导学生利用兔展、易企秀、MAKA等平台,参加“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电子海报制作大赛。以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记录和展示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展现社会的变化、生活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凝聚社会正能量。制作的作品可通过微信、QQ、钉钉等社交软件进行推广。在讲解视频制作部分内容时,可组织“我和我的祖国”微视频比赛,鼓励引导学生用微视频记录学习、生活中的故事,通过小窗口反映大主题,通过微情境展示大情怀,以积极向上、温暖感人、充满正能量的微视频展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学校的沧桑巨变、记录师生学习和服务社会的感人瞬间,反映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之后,将视频上传至当下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投票和展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制作作品,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民族自信教育

在讲解计算机发展这部分内容时,融入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取得成就的知识。我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并于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制造水平现已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11月,我国的超算 “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分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500榜单第三、第四名,入围此榜单的中国计算机数量占据全球首位。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匠精神的教育

在讲解智能手机这部分内容时,以华为备胎计划为切入点。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我国的华为公司列入所谓“实体清单”。ARM、英特尔、高通、泰瑞达等公司收到邮件要求禁止向华为出货。随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宣布启用备胎计划。海思十年磨一剑,自主研发出了麒麟芯片。2019年8月9日,华为正式发布鸿蒙系统。华为强大科技实力的背后是七百多名数学家、八百多名物理学家、一百二十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的专家、六万多名工程师艰苦奋斗、善于钻研、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故里,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风貌、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为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目前我们常见的计算机大多是使用二进制的数字计算机。二进制仅有0和1两个数码,基数R为2,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茨发现。莱布尼茨在发现二进制之后,发表了论文《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由此不难窥出,莱布尼茨在此论文中不但阐明了二进制,而且已经把它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案例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关注、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团队合作的教育

在讲到计算机硬件系统时,通过CPU、I/O设备和Memory的协同工作,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六)法治教育

法治制育的切入点为信息安全,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教育学生注意上网安全,不参与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和手机病毒,不添加陌生的微信和QQ好友,不轻信来路不明的二维码或抢红包链接,不爱慕虚荣,不盲目选择“校园贷”,不随意泄露、窃取公民个人信息。教育学生要知法、守法、懂法,培育学生良好的规矩意识和法律精神。

(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以2019年8月30日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例。根据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图表分析,分析近三年来我国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人均周上网时长等方面数据的变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大势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用信息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理想信念教育

在讲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可指导学生对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文件进行排版和美化,使其在学习基本操作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在讲解演示文稿PPT时,可根据时事热点,组织学生开展以“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制作PPT和演讲,学生更加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坚定“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的崇高信念和人生理想。

(九)创新精神的教育

笔者在创新精神教育中以我国PPT设计领军企业上海锐普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普公司”)为切入点。锐普公司作为中国演示设计行业开拓者、电影级PPT设计开创者,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高端PPT设计,为中国化工、中国航天、华为、阿里、小米、上汽、腾讯等500强企业提供持续的PPT设计服务。锐普公司已成为中国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专业高端PPT设计公司,其每页PPT的价格动辄数千元。这个案例让学生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任何一个软件,只要学深、学精、学透,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激励学生脚踏实地,打好学习基础,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创造。

随着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亟须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洪流。計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携手并进,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融合知识性、价值性和趣味性,水到渠成地灌输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汪 飞,赵 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数字通信世界,2018(9):260.

[2]张 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教改中的实验研究——以湖北某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6):28-32.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思政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