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程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2020-08-25 01:50王文迪
教师·中 2020年5期
关键词:目标问题

王文迪

摘 要:高校美育目标的实现大多以课程为载体,因此美育课程渐渐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美育课程存在着各种问题,课程缺少实用性和感染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真正了解美育课程目标,从警惕美育课程教学的“技”大于“理”、美育课程教学融入“以用带学”理念、扩充美育课程中的艺术技能课程、不断完善美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觉自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目标;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3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4-0005-02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学校美育教育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强调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其作为新时期高校美育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虽然从形势上看高校美育得到重视,但在对高校美育课程以及实际教学效果的调研中发现,目前美育课程还面临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美育观念狭隘、学习兴趣低等。这就需要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凸显美育课程的独特性,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不断优化学分评价体系,来完善美育课程建设。

一、高校美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美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高校对美育课程的目标以及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甚至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境地。

美育课程的第一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学基础知识以及通过参与和美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审美能力;第二目标是借助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对学生的审美人格进行塑造,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美育课程并未得到重视,如在高校每年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几乎很难看到“美育”的字眼,或者只是单纯将美术课视为美育课程,这样太过于狭隘。

(二)美育课程过于功利化

高校基于提升办学影响力的考虑,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研究科研课题、引入硬件软件上,忽视了办学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构建与美育课程相匹配的实施与评价体系,尤其是课程考评机制并不完善。美育课程只是象征性地作为选修课开设,加上美育师资缺乏足够的美育知识和修养,导致美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考评更是应付了事,只看重学分结果而忽略过程体验。专业学科教师也没有将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美育潜移默化的功用也渐渐被忽视。

(三)没有认识美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程对美育课程有着引领指导的作用,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美育课程开设的前提。与此同时,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贯通性,美育课程可以提高思政课程的的实效性,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思政教育是否有效的“试金石”。两者是辩证的关系,而并非没有联系。但是,当前高校往往将二者割裂对待,这样不利于形成多学科交互的知识体系。

二、明确高校美育课程的目标

(一)高校美育课程在于塑造审美素质

1.提升审美感知力

审美原意是对事物的感知和观照,指对它们的观看、倾听和阅读。感知是人认识世界的入门基础,人通过感知觉神经获取外界信息,通过“五感”通道获取信息,再经过大脑加工产生感知觉。当学生的审美感知活动活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将生发出对美的表现愿望,也就是希望将从外界接受到的审美信息以及加工内化的审美信息调取出来。所以,高校美育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五感”,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2.提升审美认知力

感知能力提升后,大脑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学生可通过学习美育课程来掌握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大脑会对接触的事物进行美的再创造。因此,美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理解、评价能力,清楚探究美的方法。

3.健全情绪控制力

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差异在于美育课程侧重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令人产生美感而身心愉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就是对情绪系统的调节,美育课程的审美体验可以刺激学生的生理系统,从而造就人格健全、具有良好情绪控制力的人。

(二)高校美育课程在于提升人文素质

美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艺术文化内涵的理解,洞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元素,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例如,通过开设中外美术史学课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科技、哲学等,了解不同时代的艺术差异。学生通过对比更加重视和崇仰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加能够明事理、懂是非。美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人文学科教育目的是促使人明晰作为社会人与社会的内在关系,理解自身的内在需求与理想。“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旨在通过认识者个体对历史上所亲历的价值实践的总体反思呈现出认识者个体对人生意义的体验。”人文情结最显著的性质是它对人的经验中的戏剧性和评价性一面情有独钟,人文的贡献是为人的价值意识提供一种独特的礼物。美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自省、自警、判断并作出符合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从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三)高校美育课程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善是德行。传统教育讲人的教养,现代高校教育还讲理想,尽善尽美,追求完美。“大学以大智为起点,以大爱为目标,以大德为归宿,大学最终目标乃是蔡元培所说的完全人格”。高校通过美育课程的开展,促进学生德、智、体、劳素养的全面提升。

1.以美育促德育

美育告诉人们,人的美是内外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就是“质”美,体现在外就是言谈举止等形式美,就如古人所说的文质彬彬,可见内在美具有决定性作用,這里的内在美就是指人的道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有助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因为“审美批判与道德批判具有内在的价值关联”。在美好的事物和现象的陶冶下,大学生的灵魂深处便可自然地发散出美的光芒,迸发出美的激情,大幅度提高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美育启智育

美育携带丰富的知识信息,如音乐课存在着类似于数列关系的韵律美,而美术课帮人塑造色彩感、空间感,文学欣赏课贯穿语感、行文逻辑等,都表明美育可以启发人的智力,开拓思维。

3.以美育强体魄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提出人体四肢比例协调、姿态线条优美、运动符合规范等都富有形体美的观点。美育的目的也是让大学生通过锻炼和劳动,塑造优美的形体,使得身心愉悦。

三、突出美育课程的重点

(一)警惕美育课程教学的“技”大于“理”

艺术教育应该称“艺术美育”或“审美化艺术课程”,以便与专业艺术教育区别。目前,学校的一些课程被冠以“美”和“美育”标签,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美育课程。美育课程要以美的事物为内容,以审美活动为方法,让学生掌握审美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学习技能。

美育课程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课程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艺术技能训练。所以,将美育课程孤立,而不结合学生的专业以及其他课程的做法,是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科学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道理的。因此,学校要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增设美育课程,搭设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提高学业挑战度,将艺术教育从以往的以第二课堂为主调整到以第一课堂为主,同时加强第一、二课堂的相互融合。

(二)美育课程教学融入“以用带学”理念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之后,教育部组织学科专家对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凝练出美术科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并把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在情境中解决问题”作为关注的核心,这轮修订也在逐渐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高校美育课程内容难免过于专业化,因教学对象大多数并非艺术生,此时美育课程应立足专业,鼓励学生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树立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之美和今后走上社会彰显职业道德之美。

(三)擴充美育课程中的艺术技能课程

相关美育政策中就提到过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在于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不仅应包含鉴赏类课程,还应该包含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目标不只是培养艺术鉴赏能力,还要提升审美表现、创造能力等。

高校在开设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等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同时,还应提供若干艺术技能课,以满足非艺术专业但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的选修需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艺术鉴赏和技法训练课程,应该符合专业特点,以充分发挥辅助专业发展的功能。

(四)不断完善美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美育课程不能纸上谈兵,考核评价不能只注重考试分数。课程化的美育,不同于照本宣科与应试性考艺,如到美术馆看展览、组织合唱团、表演歌舞剧、拍摄微电影、采访非遗项目等,都是参与性强的美育措施,比在教室内看屏幕念PPT所谓的“艺术鉴赏”课效果好。这就需要学校完善教学课程、社会实践、艺术演出、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制定相应政策承认美育课程学分。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猜你喜欢
目标问题
我的新目标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