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厚翻译的角度分析对比《红楼梦》的两个译本
——以杨译和霍译《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为例

2020-08-25 06:42郭瑾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杨宪益霍克译本

郭瑾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描摹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被誉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研究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无疑是必要的。当两种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或受不同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时,机械地直译是最差的选择。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仅仅要考虑意义的通达,还要防止情感的丢失,尊重并运用翻译弥补源语跟译语之间文化的差异。美国学者Appiah 提出了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概念,即对文本做详尽全面的介绍,运用脚注,文内注释等方法将翻译写“厚”,便于读者理解源语和源语包含的背景知识,目的在于避免因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造成对语言的曲解或漏译。

杨霍两人的译文产品都比原文要长,可见二人的翻译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文内释义或加注的办法。

下面将通过一些实例对比分析杨宪益、霍克斯译本厚翻译策略及其文化内涵的处理。

一、原文: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杨译:Everyone laughs at me for being foolish.Is there someone else equally foolish?

霍译:The others are always telling me I’m a “case”.Surely there can’t be another “case” up there?

原文中虽然用了“痴”字,但并不是指林黛玉真的痴,她的形象是冰雪聪明,心思细腻。这里杨宪益若直译为foolish 明显会让英文读者感受到相反的意思。而霍译版本用的是case 一词,巧妙地规避了foolish 的困窘,这其实也是一个省略that 的宾语从句:The others are always telling me (that)I’m a “case”.原文只是一个词,译文却用一个从句来译,这也是一种增译,是基于读者考虑的厚翻译策略,并且激发读者更能理解到黛玉心里把宝玉不开门一事放在心上,指的是这件事,所以用了case。

二、原文: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

此处杨宪益把下山直接译为walk down the hill;而霍克斯译成descended from the rockery;由于两人是在庭园中的小山丘,更类似于假山,是人为造好的,而hill 给人一种自然感。由此可见,杨译基本是逐词翻译,而霍译却把翻译放在了二人所处的时间空间中,统筹考虑,选出最合适的词。此外,关于怡红院的翻译,杨译直译作Happy Red Court,霍译为Green Delights。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西方读者认为红色有血腥,激进之义,而绿色有自然、清新之义,且宝玉的怡红院中的匾额就写着“怡红快绿”,意指海棠和芭蕉,因此这里Green Delights 的译法要更好一些。

三、原文: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

这个地方杨译是完全的直译,但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霍译更胜一筹,在这句原文前增译了一句Bao-yu could not resist teasing her a little,宝玉情不自禁地戏弄了她一下,这句算情节上的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但并不突兀。相反把宝玉和黛玉之间那种情窦初开朦胧的互相爱恋的感觉表达出来了,并且two这个词还是斜体,起强调作用,让英文读者从这些细节中更深刻体会到宝玉黛玉之间那种年少时打情骂俏,朦朦胧胧的感觉。杨译显得有些平淡。

四、原文:宝玉道:“等我回去问了是谁,教训教训他们就好了。”

“教训教训”在这个语境中并不是指言辞激烈地讲话。宝玉和他屋内的佣人们关系其实很近,后文也提到,他跟袭人也是同床睡觉的,如果此处的教训用scolding 显得过于生硬,甚至会让英文读者连贯不起来。而霍译本选择的是talking-to,去和她谈谈,显得更自然。这里更能看出杨译有一些机械,看到什么就直接翻译,没有考虑到宝玉和丫头们的亲近关系。霍译能统筹全局使其译文并没有偏离原文想表达的意思。

五、原文:宝玉吃了茶,便出来,一直往西院来

这里描写出宝玉动作匆忙,为的是去西院看望贾母和林黛玉,西院便是贾母的住处。霍克斯使用了厚翻译的策略,用where his Grandmother Jia’s apartment was.这个从句补充说明信息。相比杨译显得有些混乱,很可能外国读者不知道宝玉去了哪里,西院是哪里。关于地点的很多翻译中也能看出霍译十分注重空间的移动,对于主人公们每一次所处的地点都有一个详尽的说明,这样使他的译文读起来更具有完整性和吸引力。

六、原文:那丫头说等着宝玉一块儿走,林黛玉道:“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说着,便出去了

这是霍译本增译的十分明显的一个地方,合理地发挥了译者的自主权。他把佣人本要与宝玉一起走直接写作佣人说的话:不管宝玉是否吃午饭都应该等他一起走,这样如果贾母问到的话他才能解释缘由。且与后文宝玉回到西院,贾母问宝玉跟着他母亲吃了些什么可以完美衔接,可见,霍克斯的译文十分注重前后文的连贯性,也很注意读者的接受性。再之,“贾母”的翻译没有用Old Lady 而是Old Ladyship,这个词更能体现出佣人对于贾母的尊敬。笔者认为,此处增译,除了与后文衔接外,更加渲染出了黛玉认为宝玉对自己不够重视的委屈感,却又无从说起的无力感,只好以行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相比之下,杨宪益的版本基本是对于原文的直译,达意确实没问题,只显得较为普通。

七、原文:宝玉笑道:“也没什么好的,我倒多吃了一碗饭。”因问:“林妹妹在哪里?”

此处主要在于“因问”的翻译。笔者读原文时也在苦恼如何翻译。杨宪益的版本是直接省略掉了,无伤大雅。霍克斯译为了then,但他这里创造性地加了一个after the briefest pause,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宝玉内心对于黛玉的在乎,同时又是最地道的英文表达,在那短暂几乎为零的沉默之后立马问到林妹妹,这是一处很成功的处理。

八、原文:那薛蟠三杯下肚,不觉忘了情,拉着云儿的手

从两人译文的字数上不难看出霍译本采取了thick translation 的策略。drew her towards him 是一处亮点。原文只说拉着云儿的手,霍克斯再创造为把云儿拉近自己,这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增译。薛蟠较为粗俗,文化水平低,饮酒过后更助长了他的小动作。

九、原文: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

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

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诗歌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达意,还要注意字数、韵脚、诗眼等问题。可以看出霍克斯的译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原文中,每个人都对女儿的悲愁喜乐作了诗,因此霍克斯在upset、glum、blest 和content 的选择上一定是反复推敲,加上他出色的汉学功底,每一句都押上了尾韵。霍译在这里增译了女儿债务缠身she’s in debt。也有出于押尾韵的考虑,增译地并不突兀。而杨宪益的译本几乎没有注意到韵律的问题,只是把意思翻译出来而已。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这一句,杨宪益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了,难免会使英文读者疑惑:在花园里捉蟋蟀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乐趣何在?霍克斯母语为英语,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把此句意译为:Waiting a certain pleasurable event。

十、原文:宝玉回至园中,宽衣吃茶

袭人见扇子上的扇坠儿没了,便问他:“往哪里去了?”宝玉道:“马上丢了。”睡觉时,只见腰里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袭人便猜了几分,因说道:“你有了好的系裤子,把我那条还我吧。”

从这个例子中,霍克斯向我们展示出了他的英译外在的精准性和逻辑性。宝玉回至园中宽衣吃茶并不是在Garden 里宽衣吃茶,而是在宝玉的住所里,所以他又在空间的翻译上下了功夫,这是中英文的不同之处,此处杨宪益的直译显得有些蹩脚。另外,宝玉回答汗巾子丢掉时,霍克斯加译了一句:袭人后来没再想这回事。这与后文她在宝玉睡着时腰间露出的汗巾子作对比,更助长了袭人的气愤。可见霍克斯的译本十分顾及前后文的衔接,翻译绝非固执地译出每个句子,而是要放在句群中,段落中,语境中,通篇考虑,综合下手。

十一、原文:“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这是林黛玉拒绝宝玉让她拣的金玉首饰时说的一句话,话里也有怨气,表示自己无福消受这些财宝。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此处还是直译了:比不得宝姑娘就用了compare,金和玉也都是直接对应名词;而霍克斯增译了一个词class,表明黛玉说自己不是那种贵族级别的人受得起这些金玉首饰,一下子化抽象为具象,又是一个从英文读者接受性角度出发的例子,保留了英文的精准性和逻辑性。黛玉是个女孩子,因此笔者认为wall-flower 比plant or tree 更好一些。

翻译绝非简单地转化语言,而是要考虑前后衔接,不仅仅从译者角度出发,更要从读者角度出发。因为读者做的是一个欣赏的活动,而译者所做的是一种研究,因此为了求得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达到一样的效果,厚翻译策略是个不错的选择。

猜你喜欢
杨宪益霍克译本
滑板的乐趣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