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晨
〔摘要〕 创新机制不仅是推进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根本手段,而且是展示党校新形象新作为的内在需要。当前,党校在创新新型智库建设机制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现实障碍,如主体性、发展性、制度性、效能性障碍等。为此,党校要坚持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政治引领机制;坚持供需精准对接,构建以“四个服务”为价值取向的发展引领机制;坚持优化建设布局,构建以多元统筹推进为重点的协同发展机制;坚持规范有序发展,构建以科学管理运行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机制;坚持优化队伍结构,构建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根本的人才发展机制。
〔关键词〕 党校;新型智库;机制创新;党校姓党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4-011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1 〕的重大部署,并对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希望党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 〔2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党校要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承担起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作用 〔3 〕,并对党校决策咨询工作的基本任务、遵循原则和具体要求等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可见,我们党不仅对党校决策咨询工作、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而且对创新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提供了行动指南、理论依据和实践依循。新时代,深刻洞察创新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的时代意蕴,深刻剖析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障碍,并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对于贯彻落实《条例》新要求、促进决策咨询工作现代化、推进党校工作新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党校要推动新型智库建设,不仅要强化自身变革、坚持高质量发展,使自己底气“硬起来”,而且必须破除束缚智库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强化制度等“软件”保障。当前,推动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机制创新。实践也充分证明,创新机制不仅是推动党校新型智库自身高质量发展之道,而且是展示党校新形象新作为的内在需要。各级党校必须以更高站位的政治立场、更加长远的战略思维、更为宽广的认知视野,充分认识到推动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创新的多维时代意蕴,自觉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不断推进新型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适应党校发展新定位新要求的时代诉求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本领。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相关部门迫切需要“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化的规律性认识指导和改进党校的功能定位、教学布局、科研发展、教学方式、学员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 〕,以进一步提升党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条例》深入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党校(行政学院)职能的新要求新定位,系统阐明了党校办学的职能定位、指导思想和办学原则,进一步扩展了党校的职能,不仅指出了党校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而且明确规定了智库建设就是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承担起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 〔3 〕。《条例》为党校决策咨询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新型智库的思想引领、决策咨询作用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党校办学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各级党校要适应新时代党校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创新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如优化决策咨询工作流程,建立健全运转高效、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充分发挥决策咨询工作的服务功能,并推动其与党校其他各项工作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 〔5 〕党校新型智库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紧密相联的,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发挥党校新型智库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党校新型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党校新型智库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坚强的制度保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充分发挥党校新型智库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包容性,能够使更多的智库力量参与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来,为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能够使智库巨大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笔者认为,创新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必然,是党校全面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职能的客观需要和具体表现。
(三)推进党校新型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选择
契合时代发展潮流,是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之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高质量发展”这一科学判断,强调要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6 〕。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解决新矛盾落实新要求的必然选择,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尤其是新型智库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勇气、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依循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了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的创新上” 〔7 〕,并指明了智库体制機制和管理方式改革创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推动党校新型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有研究者认为,“实现我国从智库大国到智库强国的转变,就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在建设高质量智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8 〕。新时代,党校在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更应注重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推动内容创新,同时必须严格恪守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各项普遍性发展要求和规律性发展原则,进一步强化建设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走改革创新之路,夯实制度支撑根基。实践充分证明,创新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不仅是推动党校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自觉追求,也是党校响应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新型智库行动的积极应答、务实之举。
二、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障碍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之后,各级党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实际、明确定位,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建制度、搭平台、强队伍、抓管理,聚焦选题、机制、人才、应用四个重点,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在高质量咨政建言、高水平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展示平台日趋增多、社会发布渠道不断拓宽、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技术支撑力持续加强。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校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创新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障碍,如体制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强、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多等问题依然突出 〔9 〕。具体而言,这些现实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主体性障碍
党校一些智库研究者的咨政意识、咨政建言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岗位要求不相适应、不匹配。首先,有些研究人员既不勤于“往下走”,又不善于“往上走”,还不敢于“往外走”,习惯于闭门造车、禁中清谈,停留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依赖于官方文件、材料和数据统计,对社会问题、决策问题等关注不够,参加社会调查、实证研究的热情也往往不高。其次,有些研究人员建设高质量新型智库、打造高质量智库成果的意识还未能牢固树立起来,缺乏长远规划、研究意识,导致其内生动力不足,参与咨政建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因此不是很强。再次,有些研究人员出于自身的利益和偏好,热衷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另外,有些研究者视野不宽,“硬核本领”不强,知识储备不足,写作功力、功底差,聚焦理论前沿、地方发展战略、社会难点热点问题不够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水平等有待提升,导致智库研究成果的观点不够新颖、缺乏前瞻性,对策的可操作性也不强。
(二)发展性障碍
首先,有些党校虽然建立了专门的智库管理机构,但其独立性往往不强,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研究人员存在着身份困境、角色冲突,甚至有些研究人员只是徒有虚名。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党校盲目性随意性较大,问题导向不够鲜明,现代化意识、高质量意识、规范化意识不强;推动智库发展的职能定位不够精准、具体,研究团队往往是临时组建,实施重大研究、综合研究时机构合力、学科合力、人员合力难以真正形成。其次,推动智库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经费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资金依附性较强,社会资本参与少,与智库建设所需的经费差距较大。再次,有些党校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不够具体、目标不够明确、站位起点不高,中长期建设规划缺失,队伍建设、工作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的战略性发展要求不完善,导致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三)制度性障碍
有些党校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制度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型智库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导致规范有序开展智库工作的制度基础不牢固。其次,智库研究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交流、沟通、集聚渠道不畅通;未能建立健全鼓励教职工、学员等多元主体参与智库建设的相关机制,导致资源优势、学员优势、学科优势、阵地优势难以真正凸显;智库研究成果鉴定、評价、激励机制不科学,仍局限在以纯学术为导向的科研成果激励评价方式、体系之中,没有正确区分智库研究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之间的差异性。再次,决策咨询调查研究运行机制不畅,对决策咨询成果的考核和评价重视不够,与智库建设岗位职责目标相适应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最后一公里”梗阻,导致一些智库研究者能力被削弱,智库研究成果激励效果被抑制。另外,由于有些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受体制机制壁垒的限制,开放性不足,导致教学、科研、决策咨询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其他智库联手合作、协作交流、协同创新、信息共享等“内联外引”动力也不足,难以真正形成推动党校蓬勃发展的“滚锅效应”。
(四)效能性障碍
首先,有些党校新型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传播力等有待提升,转化应用力度有待加大,建设效能不够理想,多元化发展的智库平台搭建力度不够,具有党校特色、较大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平台也比较少。其次,有些党校既未能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决策咨询创新体系,也未能构建起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媒体等相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关系,导致研究项目选题供需对接不够精准,未能较好地实现对策研究与地方重大决策部署无缝对接、有效对接。多样态呈现的智库产品推出不力,家喻户晓的拳头产品、广而告之的思想产品打造乏力,重要节点、重点工作、重大问题中应然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再次,有些党校智库成果制度性上达渠道不通畅,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机制不健全,智库产品推介力度不够,相对完善的市场化智库运行机制构建不力。实践中,由于党校“智库建设质量提升过程中存在着提升认识不够、提升力度不足、提升机制不畅、提升效力不佳等突出问题” 〔10 〕,导致高质量、专业化、精细化的现代化新型智库发展格局还未完全建立。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型智库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促进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服务效能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党校办学实践表明,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做好党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一环。《条例》的岀台,彰显了党校一以贯之坚持制度管校的优良传统,也为新时代党校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提供了法治条件和制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校要不断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环境氛围,以此为动力不断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4 〕在创新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制度体系,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 《条例》对党校决策咨询工作、新型智库建设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是将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具体化到决策咨询工作中的实际行动,是推进决策咨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将党校决策咨询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完善决策咨询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使之有章可循、有章能循、违章必究,必将为新型智库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当前,党校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应着力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政治引领机制
智库的政治方向,决定着智库的根本性质和智库建设的价值取向。智库建设是有方向、原则的,党校姓党就是推进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加强党校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创新,必须牢牢把握好党校姓党这一根本原则,要始终把遵循党的政治路线、恪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定党的政治立场放在推动党校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着力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政治引领机制,确保方向不跑偏、立场不走样。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校智库研究者不仅要坚持用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内化为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的精神动力。二要坚持党对新型智库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制度优势所在,是推动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党校新型智库做大做强做优的政治保障。党校智库部门要把党建工作与智库工作一道谋划、一体部署、一同落实,自觉地使这一本质要求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盲从西方发展经验,不照搬西方发展模式,在打造党校特色、风格上下足功夫。三要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智库建设的根本立场。党校智库研究者在推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要走出书斋,深入基层一线、人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把准其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现实需求,以期使研究成果带有“泥土气息”。另外,党校智库研究人员要坚持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为党和人民建真言、谋善举、献良策。
(二)坚持供需精准对接,构建以“四个服务”为价值取向的发展引领机制
新型智库研究成果是否能进入党校课堂、党委政府决策中,是否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关键要看其是否做到了供需精准对接。《条例》为党校决策咨询工作、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四个服务”的价值取向,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提高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3 〕。党校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创新时,要彰显出供需精准对接的发展导向,以及“四个服务”的价值取向。一要建立咨政选题及时跟进、精准对标机制。选题是决策咨询的起点,智库研究者要在选题上不跑偏,正确把握“四个服务”的价值取向,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要及时跟进党委、中心工作搞好对策性研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制约发展的堵点痛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要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搞好政策性研究,关注民生、回应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期盼,更要及时跟进基层群众利益诉求搞好运用性研究。二要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形式捕捉选题机制。坚持领导点题,加强与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的交流沟通,主动请缨,对圈定课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坚持学员带题,深入挖掘学员这一“思想富矿”,确保选题来自基层一线、聚焦基层一线;坚持主动找题,通过定期走访党委政府决策研究部门,列席专项会议、重大活动,参与撰写重要文稿,开设地域实情讲座等形式捕捉问题、把握问题源流。三要建立教学、科研、咨政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机制。教学、科研、咨政三者的深度融合,是党校新型智库建设“四个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各级党校要畅通决策咨询、科研成果作教材、进课堂、入头脑的转化渠道,实施行动学习与研究型培训,找准三者深度融合节点,打通三者无缝连接关口,多层面强力推动三者互促互进、协同发展。
(三)坚持优化建设布局,构建以多元统筹推进为重点的协同发展機制
党校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时,要牢固树立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意识,站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构建以多元统筹推进为重点的协同发展机制,不断优化智库建设布局,着力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化的党校智库发展新格局。首先,要建立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协同共进机制。党校智库研究者要围绕地域发展热点问题和干部教育培训重点工作开展课题研究;结合案例教学需要,以促进案例教学与打造科研特色融合为抓手,认真学习借鉴地方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开展区域案例研究,推动案例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实践。其次,要建立教研专业技术人员、学员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党校相关部门要坚持学、知、行、信合一原则,建立健全学员参与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工作机制,如在主体班学员中开设“决策咨询信息辅导”必修课程,广泛开展咨政建言献策活动,组织学员开展决策咨询优秀成果评比活动,以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一要树立党校系统整体联合攻关理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案例开发、智库建设、学术论坛等方面的协作;建立健全中央党校、省级党校对基层党校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的业务指导长效机制。二要树立开放理念,坚持开门建智库,建立健全与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沟通、科研协作机制,深入实施协作研究、共建基地等战略合作。再次,要建立研究平台、交流平台、传播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一要发挥好党校决策咨询研究机构、报刊等出版阵地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强论坛、研讨会、讲座等交流平台建设,建立与各类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三要统筹整合各类平台资源,以发挥各类平台的互促、互进作用,进而形成多平台叠加效应。
(四)坚持规范有序发展,构建以科学管理运行为核心的制度保障机制
智库管理有活力、智库运行有秩序、智库研究成果有价值,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保障。党校要构建适合发展、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智库建设机制,必须着力深化智库管理的机制改革,完善智库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补齐智库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的机制短板。首先,要建立健全智库组织管理优化机制。党校要把新型智库建设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建立健全新型智库领导机构和工作体制,做好智库建设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准定位智库建设发展方向;加强智库建设的分工协作,明确智库建设工作的各项职责、具体要求,统筹推进,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智库规范化运行的制度体系。党校要构建智库课题项目招标与委托、跟踪管理服务、成果编辑、评价鉴定、运用转化等“一揽子”具体明晰的标准规范、管理措施和制度规定,不断完善咨询研究成果多形式、多渠道的推广应用、推介展示等制度,优化研究成果转化运用链条,畅通报送渠道,增强研究成果转化率、影响力和传播力。再次,要建立健全智库建设工作保障机制。党校要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在保障经费投入稳步提高的同时,建立健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以进一步强化智库建设经费保障;及时修订完善决策咨询工作的管理办法,如定期会商、信息报送、人才选拔培养、成果决策咨询课题资助、优秀咨询成果奖励等方面的常态化管理制度,及其与常态化管理制度相关的绩效分配、津贴奖励、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配套制度,强化决策咨询工作倾斜支持力度和制度保障,从而不仅做到用制度规范研究人员的决策咨询行为,而且用制度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五)坚持优化队伍结构,构建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之根、发展之源、取胜之要。针对党校智库人才结构性不足等问题,要构建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根本的人才发展机制,以优化智库人才队伍结构。一要建立健全智库人才结构优化机制。党校在建立健全开放、灵活的智库人才聘任机制,加大智库建设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要积极吸纳校外相关专长的领导、学者、企业家、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研究员或顾问,以壮大智库人才队伍。二要建立健全智库人才能力提升机制。党校要组织教研人员进行决策咨询、智库建设、调查研究、课题项目等专业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年青教师到党政机关、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到上级党校决策咨询研究部门跟班学习;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参加国内外智库学术论坛等途径,不断提升决策咨询、调查研究和政策创新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与智库研究岗位相匹配的考核评价、绩效激励机制。党校要将决策咨询研究纳入岗位考核、岗级聘任、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党校人事管理制度之中;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和智库人才发展规律,探索多样化、差异化的绩效分配方式;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为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薪酬激励机制,约束、防范非道德性手段获取领导批示行为。四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智库人才健康成长的智库文化培育机制。党校要营造智库人才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智库文化的浸润、熏陶。正如有研究者认为,“成功的智库不仅要拥有体制机制、人才、资金等条件,还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智库的文化” 〔11 〕。党校要针对一些行为准则、研究习惯、思维方式上存在的路径依赖,以及智库建设主体认知的不科学等问题,积极培育先进的智库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着力营造有利于智库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政策环境和成长环境,以使其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28.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3-14.
〔3〕中共中央印发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N〕.学习时报,2019-11-04(01).
〔4〕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习近平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5-46.
〔5〕习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N〕.光明日报,2014-10-28(0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01).
〔8〕李 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N〕.光明日报,2015-01-22(02).
〔9〕甄占民.党校应走在智库建设的前列〔N〕.学习时报,2017-07-28(05).
〔10〕龚 晨.新时代党校新型智库建设质量的提升对策探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9(06):76-80.
〔11〕张菀航.智库的文化是智库的灵魂〔J〕.中国发展观察,2014(10):26-27.
责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