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
[摘 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推动贫困人口脱贫既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呈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凝聚贫困村基层组织活力,引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切实摆脱贫困;以志智双扶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的内生动力;完善脱贫攻坚机制建设,多措并举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效能,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
[关键词] 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4-0037-0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1]71。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必然以全国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基本前提。只有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彻底脱贫,整体消除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绝对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才能得以补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推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开展多年的扶贫工作,建档立卡中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其“两不愁”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且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问题也得到了部分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脱贫攻坚成绩日益显著。从取得决定性的成就到脱贫攻坚即将全面胜利,虽然未脱贫人口的总量相较过去并不多,但是由于剩下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贫困人口,因而脱贫攻坚,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非常艰巨。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只有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发展,切实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才能深入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
一、全面小康社会视域下推动脱贫攻坚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贫困人口脱贫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与其优越性是紧密相连的。马克思所阐释的未来社会亦即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之前社会的生产力为发展前提,因而,这种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生产力及劳动效率。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及“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在于资本主义是根本不可能消除贫困的,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消除贫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中,贫困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恰恰相反,这种制度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业已证明,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真诚拥护和支持,关键就在于它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切实摆脱贫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贫困民众,从而也使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结束,我们更应该深入关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存困境,补齐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切实消除贫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考察河北省阜平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189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83关切民生消除贫困是我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是我们党为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富裕的条件下,必须加倍努力切实做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工作。
(三)切实解决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也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贫困人群的生存与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观点,体现了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与崇高的思想风范,彰显了他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的一贯作风和情怀。既然是人民创造了历史,那么,发展的成果也必然应当由人民来共享。我们已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得取之不尽的“能量”,而且还能够借助于人民群众的这些“能量”取得新的更大的优势。贫困问题是世界发展的普遍难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致力解决这一难题,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彻底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贫困问题,仍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据统计,到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551万1。因此,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1]84,切实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仅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民的福祉,也是巩固党的执政之基的必然选择。
(四)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3]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进程中,只有充分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获得感,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创造的激情和活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这既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一系列精准扶贫方略,全面打响推动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扶贫领域的工作由“精准扶贫”转向“脱贫攻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又把精准脱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任务。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所指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二、全面小康社会视域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贫困人员脱贫精准帮扶还有待提升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多分散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高山或高寒地区,其致贫原因既有先天劣势又有后天发展不足,致贫因素繁多,特别是因病致贫现象突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操作中,个别深度贫困地区由于没有瞄准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因此导致其难以从中受益,难以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各项福利。诸如水窖建设和沼气池建设等落实到户的惠民项目,有些地方需要贫困户自己支付一定的建设费用,由于部分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配套资金而主动放弃,因此他们无法享受这些项目所带来的福利。有的脱贫攻坚工作的帮扶人员,他们对贫困户使用物质帮扶较多,而对贫困户使用扶志措施较少。有的贫困户认为自己条件差、困难多,脱贫缺乏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个别贫困人口还存在“等靠要”等惰性思想,他们认为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的事,政府开展帮扶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味地依靠国家补贴,这样很难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个别基层政府对脱贫人口的后续管理也较为滞后,刚脱贫的人口底子薄、资源少,一些虽已标注为脱贫的人,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并有可能因病或其他因素导致随时返贫。因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随着贫困人口总数的减少,这些内生动力不足的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占比会逐渐增大。
(二)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任务还不相适应
在基层贫困农村,既存在一些贫困村的党组织书记年龄偏大、活力不足、办法不多,村干部后继无人的情况,也存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无力的现象,不仅村干部学历较低,党员比例也较低,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动力也较为缺乏。在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層地方与帮扶单位派驻的第一书记不仅能力不够强,而且还存在管理不严与帮扶作用发挥不好的现象;一些基层帮扶干部的工作能力较为欠缺,存在怕选不准相应的帮扶产业、怕选不准既守信用又能够盈利的帮扶企业等畏难情绪;一些贫困村经费保障还不够到位,从事扶贫工作的村干部报酬待遇较低,贫困村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凸显。还有农村产业扶贫中扶持起来的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组织,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撑,其推动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发展动能不足、带动能力有限,几乎沦为没有任何向心力与吸引力的“空壳村”或“空心社”。再加上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各级扶贫部门工作经费保障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
(三)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需要巩固与提升
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实际操作中,由于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还不够宽,尤其是没有劳动人口和生产资源的贫困户大多被挡在产业发展之外,导致贫困户长效稳定增产增收缺乏保障。一是产业扶贫体系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根本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制约和影响贫困群众受益增收的新情况。脱贫地区的支柱产业不少是依靠财政转移扶持完成,原生性内在发展资源与动力不足,现代产业发展依旧相对滞后,产业生态链条脆弱,单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在2020年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相关倾斜资源一旦抽离,就有可能导致脱贫地区发展出现帮扶真空,新的扶贫产业将独自直面复杂的市场环境,其能否顺利生存尚且成疑,更遑论为巩固脱贫质量提供产业支撑了。二是最后一批脱贫人口返贫压力较大。现阶段,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乡村人口多属于缺乏劳动力、因病(学、灾)致贫返贫类别。2020年,他们将作为最后一批越过现阶段贫困线的脱贫群众。可以预见,这部分人口脱贫水平较低、质量有限,经济收入来源较少,一旦遭遇偶然事件(疾病、升学、灾害等)开支猛然加大,家庭能够支配的经济积累和社保底线通常无法抹平经济收支差距,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重新滑入贫困的泥沼。三是财政兜底达成短期效果的可持续性。有少部分地区出于脱贫攻坚考核评估等方面的考虑,运用政府兜底等短期手段以应对脱贫攻坚工作考核,这种措施短平快达到考核要求的同时,长期的财政转移支付也让地方财政叫苦不迭,政策可持续性受到考验,埋下了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重新返贫的隐患。
(四)部分基层脱贫攻坚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贫困农民的致贫诱因及扶贫效果取决于许多因素,因而脱贫攻坚需要找准贫困人口的根本需求,从而针对贫困户定制化地对症下药,而不是量大而广地“撒胡椒粉”,这就对基层扶贫帮扶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基层帮扶干部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为了及早完成帮扶任务,个别帮扶人员盲目提高标准和随意降低标准,弄虚作假、数字脱贫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还有的帮扶人员以送现金扶贫,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扶贫干部基于考核机制需要贫困户对自己做评价,不惜自己给钱给物,注重增进感情,造成贫困户主动脱贫意愿不强。这种现金扶贫救济得了贫困户一时,救济不了贫困户一世。有的扶贫干部虽然给贫困户送去技术扶贫,但是缺少文化的贫困户却“消化”不了这些技术。有的扶贫干部存在既怕选不准产业导致贫困农民销售难,又怕选不准企业导致扶贫产业盈利难,更有甚者干脆以“数字”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这种形式主义给脱贫攻坚战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目前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把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才能克服种种困难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小康社會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向往的理想社会,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之拼搏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精准扶贫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只有打赢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才能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70.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11.
[5] 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4-30)[2020-05-0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4/30/c_1125928631.htm.
[责任编辑:丁浩芮]
Abstract: Fighting against and eliminating poverty is not only a key measure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fting poor people out of poverty demonstrates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t system, and it is the evitable choice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practicing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concept. China will realiz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n 2020.To further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everely impoverished areas this year,it is essential to follow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poverty alleviation,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poor villages and lift the poor people in severely impoverished areas out of poverty. It also needs to help the poor people in severely impoverished areas to improve their concepts and work skills so as to stimulate their internal motivation. Efforts are also needed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s scheduled.
Key words: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poverty alleviation; approach to re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