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0-08-24 12:53张利涛
创新 2020年4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新基建治理能力

张利涛

[摘 要] 党中央密集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新基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是基于信息網络基础的技术创新应用,基本涵盖了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中的新兴产业,为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具有强信息性、强关联性、强带动性的特征,为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行性。充分利用“新基建”,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精细化、智能化,从而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新基建”布局过程中,应坚持以传统基建为基点,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获得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技支撑;以市场机制为圭臬,培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布局“新基建”的目的不在于“建”,而在于“用”,要将“新基建”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 新基建;社会治理;现代化;治理能力;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4-0016-11

近期,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并将“新基建”作为年度重大项目进行部署。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1]。国家对“新基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新基建”概念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而言的。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具备强信息性、强关联性、强带动性的特征。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既是应急之需,也是长远大计。发展“新基建”的重要目的在于补短板、破难题,以新配套、新业态、新要素,增强新兴产业发展活力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布局“新基建”,不仅有利于全国基础设施的整体优化和协同融合,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将在抢抓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建设智慧社会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概念,“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2],并进一步指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新基建”具有强信息性,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是发展“新基建”的重要基础。“新基建”具有强关联性,其本质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新基建”具有强带动性,既能有效地促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又可以有效地被应用到传统产业之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可以独立地作为数据要素参与经济活动,又可以为其他生产要素赋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一)“新基建”的内涵决定了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可能性

“新基建”与社会治理都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领航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的时代航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重构了21世纪中国的发展逻辑。“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了发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续性。”[3]“新基建”正是基于我国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最新创新成果的综合运用,是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人民群众的生动写照。“新基建”通过对传统基建进行改造升级,让传统基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协调发展,共同致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无论是“新基建”的实施过程,还是“新基建”所带来的发展成效,都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新基建”几乎不会产出工业“三废”,对生态环境系统“零污染”,是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无论是深化科技研发,还是“新基建”巨大的资金投入,都需要以开放的姿态与国内外充分开展合作,从而保证“新基建”取得实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既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可见,在“新基建”和社会治理过程中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为以“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新基建”与社会治理都需要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首先,利用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大连接”扫清障碍,助力实现从“人人互联”进一步迈向“万物互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是信息,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信息网络应用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生产要素,即数据。数据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如果没有“新基建”,数据很难成为生产要素加入经济活动之中,更不可能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深度应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融合基础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形态之一,传统基础设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传统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需要深化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更好地发挥传统基础设施的功能。最后,加强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5]。“新基建”需要科技支撑,社会治理也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成为二者融合发展的共同基点。

“新基建”和社会治理都需要依赖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新基建”极大地释放了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累的能量,重构生產、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全社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短期来看,“新基建”有利于消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扩内需、稳就业、稳增长;长期来看,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增进民生福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6]。“新基建”不仅是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新动能,也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新基建”能有力推进智能制造和制造智能,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创造和拥抱新模式、新业态,将数字经济真正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基建”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效率的变革,形成新的动能、新的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达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建立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经济工业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二)“新基建”的特征决定了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性

“新基建”具有强信息性,可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其中5G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代表。一方面5G网络本身包含了无线网络、核心网络及相应的光纤网络。另一方面,5G可赋能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工业及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都会在5G时代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另外,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都离不开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都与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密切相关。早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7]。信息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已经成为支撑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信息的有效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精细化及人性化。另外,对信息的治理,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要加强对新闻舆论信息、网络信息等融媒体信息及个人信息安全的治理。

“新基建”的强关联性,可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总体谋划。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新基建”,不是单纯的某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各行业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并能为各领域、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正是因为“新基建”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全局的关键,所以国家才会密集部署“新基建”,把“新基建”作为重大项目来推进。“基础设施既是过去发展的成果,又是未来发展的条件。”[8]具体而言,新型基础设施按照具体的行业门类可以分为现代资源能源与交通物流、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基础设施,现代公共教育、文旅、体育与卫生健康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空天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国家总体安全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础设施,等等。通过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新基建”几乎涉及现代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涉及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利用“新基建”对社会治理体系进行总体谋划,进一步完善关乎全局性、战略性的制度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新基建”具有强带动性,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投资基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新基建”的投资数额比传统基建的投资更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更强。此外,“新基建”的强带动性更多地体现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业态、增加新动能上。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迎合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升级需要,有助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5G为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2020到2025年,我国整个5G网络运营企业的投资将达到1.1万亿元,此外,一些垂直行业相关的投资在0.5万亿元左右。在信息消费领域,它会带动1.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的消费、2万亿元的信息消费服务,对新型终端的产品消费会达到 4.3万亿元[9]。除了带动经济增长,5G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还能够拓展数字经济的新领域、新空间,带动新型信息消费,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加快智慧医疗业务创新,促进教育行业智能化变革,促进人们的娱乐方式变革,等等。“新基建”对我国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全面的,科学布局“新基建”,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二、“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机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10]。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新基建”不仅能够助力提升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而且可以使各治理主体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发挥整体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未来建设的新风口,“新基建”的价值不仅在“建”,更在“用”,用“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新基建”通过技术变革,成为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技术支撑;新型基础设施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拓宽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有效地推动了社会治理社会化;“新基建”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社会治理的可及性,使得精细化治理成为可能;“科技支撑”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新基建”给社会治理带来的科技支撑是全方位的,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关键之举。

(一)“新基建”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

社会治理区别于社会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社会治理更注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而社会管理则强调的是政府对公民单向度的垂直管控。因此,公众参与程度是衡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除了需要法律保障、政治保障、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科学技术支撑。目前,中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仍处于边探索边推进的起步阶段,已经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自治参与社会治理、通过网络媒体参与社会治理、通过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三条具有典型意义的路径[11]。尽管从理论上来讲,任何公民都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资格,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参与社会治理的往往都是精英群体,普通群众真正参与社会治理过程的占比仍然较小。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自由掌握的时间、公民意识的觉醒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社会参与度。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基建”不仅能够助力智慧社区建设,为业主充分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便利,而且已经并将继续推进自媒体时代走向深入,使公众通过媒体参与监督社会治理成为常态。“新基建”对社会发展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扩宽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丰富了众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基建”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带来的种种便利,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促进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一个实践命题,需要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予以体现。所谓社会治理精细化,是相对于传统“粗放式”的治理而言的,是指在绩效目标指引下,通过机构部门的科学设置、管理流程重构来推动“粗放式”社会治理思维和方式的转换,实现社会治理各方管理框架的标准化、执行的细节化及服务的人性化,是推进社会治理走向深入的必然路径。社会治理的成效如何,不能仅靠政府工作人员来评判,更重要的是要由人民群众和实践来检验。因此,社会治理要致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治理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当前,社区工作人员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主体,他们在服务基层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社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仅靠人力资本投入的方式,并不是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长远之计。“新基建”为在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提供了可能,最大限度保证了公共政策与公共福利的供给精准有效。“可靠易用的云、更加智能的大数据、云端一体的智联网和随时随地的移动协同这些关键技术,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在重塑我们的需求、生产、供应、消费以及整个社会的治理方式。”[12]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我们通过“零接触消费”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通过打造移动的社会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对重点人群实现了精准监控,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这一切都得益于以5G基站、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未来更要通过“新基建”对关乎民生的领域、行业、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三)“新基建”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这是党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智慧社会”也被认为是“智能社会”,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是建设智慧社会的关键。“社会治理智能化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本质上是社会治理主体利用现代科技对社会治理工作赋能的过程。”[13]建设智慧社会,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明确了“科技支撑”对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以“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以人工智能为例,它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治理技术和技术治理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并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予以解决。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我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个人的信息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其智能化功能的发挥,也要注意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治理手段的信息化和技术化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保证。”[14]通过“新基建”为社会治理制度、手段和过程赋能,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实现社会治理活动的多层次覆盖、高效能运转和全过程管理,进而实现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

三、以“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現代化的对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巨大,社会治理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严峻形势下,我国要夺取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双胜利”,“新基建”被寄予厚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基建”并不是挽救全球经济衰退的救命稻草,而是一种新业态、新动能。越是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要保持头脑清醒。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基建”也一样。在拉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一业带百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新基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新基建”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挑战。因此,对待“新基建”需要科学、审慎的态度,统筹布局、协调推进,将“新基建”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一)以传统基建为基点,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加快布局“新基建”并不意味着不再发展传统基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基建”要与传统基建协同融合、统筹发展,以“新基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只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才能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建设需既适应当下又面向未来,既科学安排又适度超前。”[15]传统基建是我国的一大优势,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强大的竞争力,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提升我国综合实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践已经证明,“新基建”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在当前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方面,“新基建”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尽管如此,“新基建”暂时也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基建,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地位依然应受到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新基建”与传统基建深度融合,并形成“万物互联”信息物理融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科学统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綜上所述,“新基建”是促进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正确认识“新基建”,既要充分理解“新基建”的内涵与分类,也要把握“新基建”强信息性、强关联性和强带动性的特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新基建”的强力支撑。一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精细化数据和精准化施策,为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带来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新基建”对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几何级提升,可以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极大的便利,并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的各项政策“精准调控”的困境,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精细化、智能化。党和政府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传统基建为基点,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坚持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获得感;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技支撑;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圭臬,培育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以“新基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关键是要用好“新基建”,充分激发和发掘“新基建”在社会治理中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0-05-23(3).

[2] 申佳平.“新基建”怎么定义?发改委权威解释来了[EB/OL].(2020-04-20)[2020-05-18] .http://it.people.com.cn/n1/2020/0420/c1009-31680461.html.

[3]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5]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6] 刁琳琳.推动京津冀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N].光明日报,2019-02-01(6).

[7]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8] 潘教峰,万劲波.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5):455-554.

[9] 王志勤.加快5G新基建,驱动数字化转型升级[J].互联网天地,2020(4):34-40.

[10]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0.

[11] 谢远学.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12] 张建锋.用大数据助力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10-17(5).

[13] 张贵群.社会治理智能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2020(6):32-34.

[14] 裴庆祺,马得林,张乐平.区块链与社会治理的数字化重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2-70.

[15] 殷鹏.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N].人民日报,2020-04-20(9).

[16] 李迅雷,徐驰.以“新基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学术前沿,2020(10):2-6.

[17] 喻思南.筑牢新基建的“地基”[N].人民日报,2020-04-29(5).

[18] 李鑫.新基建:一业带百业 利当前惠长远[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0-05-11(A02).

[19] 贾康.新基建: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支撑[J].党政研究,2020(4):1-8.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2.

[责任编辑:杨  彧]

Abstract: The frequent emphasis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on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a long-term plan to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new infrastructure re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covers virtually all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sixth wave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making it possibl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new infrastructure is information-intensive and widely interconnected and is a great driver, making it feasibl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t contributes to the society-wide, fine and intelligent social governance by making full use of new infra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us helping to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gether with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consolidate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In addition, it should focus on development need so as to improve the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social governanc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uld serve as the driver to provide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The market mechanism should be adopted to cultivate multiple entit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should provide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purpose of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ies in its application rather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Therefore,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governance capacity; governance system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新基建治理能力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