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

2020-08-24 11:20邱力平
教师·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

邱力平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围绕“课程性质”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进行教法的创新,培育学生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地理道德情感。文章围绕人地协调观念的内涵及价值予以阐述,重点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念;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92-02

一、引言

人地协调观念,通俗地说,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应该具有的可以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良性发展的协调关系的正确认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发展观等。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地关系则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发展问题极为突出的当前,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美好愿景,国家领导人更是提出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主张。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地协调观念作为一种科学的地理观念,对学生的“三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当前围绕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进行探讨,既具有探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途径的现实紧迫性,又具有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必要性。

二、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地理道德情感的培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之下,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要。就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如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道德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离不开人地协调观的培育。人地协调观集中体现了学生对各个地理因素的正确理解,其中的人地合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绿色工业、人文和谐等理念都是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它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将来在社会建设中也能以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来指导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

(二)有利于彰显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

地理学科既研究自然世界,又研究人文社会,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这其中就包含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和研究,通过科学的人地关系的建立,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案得以呈现。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诸如“产业类型的选择与确定、产业的具体选址和空间联系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等方面,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而进行,即“让人地关系最优化”。以人地协调的思想为指导,人类的行为才更显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有利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对人的成功培养则是对国家建设,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到“物尽其力、人尽其才”,也就是使资源充分得以利用,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的体现和施展。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它特别追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民生质量的改善、提高,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正好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正确地理观念的培养,其实就是在塑造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一)通过真实数据激发学生对人地协调的意识认同

学生之所以缺乏必要的人地协调观念,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与经验,对人地协调的重要意义无法感同身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呢?这就需要运用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真实性数据来获得学生的人地协调的认同感。

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课的教学为例,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热点问题,但是只有放眼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这种变化才能凸显出来,学生自然不能获得切身体会。于是,我们可以通过真实数据的引入来增强说服力。比如,可以通过教材中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以及图2.3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这两个数据图表来论证,直观的数据能够对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又如,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可以引用联合国(IPCC)的最新数据:“20世纪全球海平面共上升了约15厘米,但目前的上升速度是当时的两倍多,而且还在加速”“据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30至60厘米,但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强劲增长,海平面或将升高60至110厘米”。在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世界很多陆地将被海水淹没,汤加、马尔代夫、澳大利亚大堡礁、瑙鲁、基里巴斯等众多低海拔的国家与地区将会面临灭顶之灾,甚者只能举国搬迁才能寻求生存空间。在客观、真实的数据面前,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在《巴黎气候协定》的框架内,落实好节能减排,控制尾气排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才能延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由此可见,通过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真实数据,学生的内心萌发起对人地协调理念的意识认同,这就为学生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通过现实问题诱发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思考

人地关系失衡引起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将新近发生的具有影响力的案例引入课堂,更能够树立典型,激发学生对案例事件的关注,从而引发学生对人地协调的深入思考。高中地理教师要具备开阔的课程资源意识与视野,善于抓住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

比如,在高二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新近发生的2019年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2019年亚马孙森林火灾频发,相比2018年同期增加83%,巴西、秘鲁和玻利维亚成为火灾重灾区,其中仅巴西的森林累计着火点就超过7万处。教师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的引入、森林大火视频的引入、火灾后场景照片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本次持续性的亚马孙森林大火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毁灭性打击,以及森林火灾对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亚马孙热带雨林对全球生态系統有怎样的影响?亚马孙雨林森林火灾的原因包括哪些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通过这次森林火灾,地理环境和人相互之间怎样产生作用?这次森林大火给了人类怎样的启示?将学生普遍关心的全球时事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再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来引发学生由案例对人地协调观的深入思考,让人地协调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