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心灵,法伴成长

2020-08-24 11:20沈丽娟
教师·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优秀品质一体化法治

摘 要:教育部审定了《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旨在以文化“德”,以文育“法”,强调了德法并举的重要性。文章着重以“德润心灵,法伴成长”为观点,刍议了德法教学策略二三点,以促使学生养成优秀品质和守法习惯,最终实现德法一体化。

关键词:道德;优秀品质;法治;守法习惯;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83-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每个人面对的竞争都是很激烈、很残酷的。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每个公民的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旨在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普及法律小常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愉快、健康地生活。审定这套教材的初衷是把道德与法治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核心素养,向学生灌输基本的法律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多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以“文”化“德”将课程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身心、品格在教材编排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滋养,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养成。同时,课程也注重把法治教育渗透其中,法治教育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分量,不少课程以“文”育“法”,让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和提升,这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小公民。

通过这门课程的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德法教学策略略有所悟。以下分享日常的一些教学行为。

二、加强道德教育,养成优秀品质

(一)道德熏陶于情境活动中

爱玩、好动,几乎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在所创设的生动的情境里完成道德教学活动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低年级的教学为例,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认知水平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大多是依附于活动实践来开展的。将抽象教学转变为直觀形象教育,有利于教学预设的有效生成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了把活动搬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市级教学观摩课“大家排好队”为例,为落实“培养礼让特殊人群的品质”这一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区吴梅姐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乘坐公交车让座的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分别饰演了多个角色,如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在活动中,学生身手敏捷,个个抢先入座,遵循“先来后到”的规则。当教师扮演的各种角色一上车,他们便遇到了是否礼让的道德问题。在这个情境里,有的学生主动站了出来,有的学生无动于衷,有的学生则在内心进行了一场道德的抉择。很显然,学生的反应并不一致。德法产生冲突时,学生该做个怎样的选择呢?教师适时导出课件中“孔融让梨”等有关传承中华美德的故事视频,学生学礼尊法,身心得以洗礼,谦让意识悄悄萌芽了,并在德与法的权衡中做出了正确的行为——让座。教师仅设计了一场小活动,找准了一个小支点,便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观、道德观,很好地完成了一次从活动实践到道德生成的转化和落实。礼让他人的优秀品质,就这样于无声处见行动。

(二)开放社会实践,尝试道德教育

所有学校的道德教育,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对每个学生来说,道德教育都从零开始,逐步加深,逐级深化。如果仅依靠封闭的校园教育,学生获得的道德感知是薄弱的、无力的、狭隘的,甚至经不起长久的考验。在品德课程“生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引领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大门,积极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道德感知。

例如,仙游度尾中心吴名扬老师在教学“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时,以视频展现了过去的课外时间里,该班学生经常在教师的组织下,热情地参加度尾镇街道的卫生清理和维护活动。这种举动,既赢得了周边群众的大力点赞和支持,也培养了学生自小勤劳动手、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平台组织多形式的实践活动,让道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场景里逐渐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中。

又如,道德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更多的是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利用德育搭建的平台,我们带领学生在清明节等重要节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极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其缅怀革命先烈。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或者英雄纪念碑,祭拜革命先烈,清扫烈士陵墓,并一起向先烈们宣誓等。这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也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加入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活动,清扫街道,帮残扶贫助孤,与弱势群体交心。

三、培养规则意识,养成守法习惯

(一)加强社会法治意识,学会懂法守法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都是相对薄弱的,即使与法“擦肩而过”,或者触碰了法律,他们也浑然不知。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安全教育等各项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交通‘信号要知道”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交通标志和掌握交通规则,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很多常见的交通标志,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还保护了自我的安全,同时保障了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社会。一场教学活动,教会了学生认知交通,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突出了教材所要求体现“加强社会法治意识”的精神。

再举“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例子。除有关道德培养的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怎样排好队”这个板块,为学生呈现有序排队的遵纪小常识。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公共场合“人人排队,先来后到,保持间距,先下后上”,银行取款保持“一米线”等知识,学生知道了排队的基本规则,学会了正确处理排队中遇到的问题,养成了排队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了遵纪守法,提高了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坚持情感渗透,养成守法习惯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的“填鸭式”与“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也不再把概念性的知识强行灌注给学生,而是通过言传身教,以及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渗透得体的言谈举止,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习得法律常识,教育和指导自己的生活。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生活阅历太少,对安全等的概念、意识淡薄,也不知道危险的后果,甚至对犯错的行为不以为意。所以,要得到最好的法治教育成效,教师还要多多和学生展开情感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炙热的关怀,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有事说理,无事谈情。

比如,班上不经他人同意,总爱拿走别人东西的同学,屡教不改,渐渐被其他同学孤立。这在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是个危险的开始。而教师的情感教育和渗透或许能改变犯错学生的人生轨迹。教师与他先谈情,后说理,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解学生贪恋别人东西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还是经济困难……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或给予情感关怀,或给予物质帮助,或给予习惯养成督促。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了爱的启蒙,还养成了良好的守法习惯。

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适时地向学生传递关爱,并且对其进行道德养成和法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就是他们生命中的“护生符”,学会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也認识到法律存在于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结合现实生活,德法一体化

在小学阶段,增加学生的生活服务体验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从少到多,由浅入深,逐级提升。这是通过小学生学习服务他人而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服务体验可以没有区域和概念的限制,教师可以课前机动安排,或者就地取材,学生随时完成。这种服务体验包括协助教师对差生进行"一带一"的学习辅导,积极自愿参加或承担班级及校园卫生区的打扫,主动向在校的残疾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清洁社会公共场所环境等。这些付出,不在于多少、粗细,都是学生道德情感的层层累积。小学生借助热情帮助他人,完成了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同时激发了内心的道德意识。在欧美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学校里都有这样的课时安排,即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规定的服务体验活动,并且是无偿的、义务的,并将此视作完成课程的一部分。这不仅为各个学生提供了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还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可以让其通过服务实践等亲身体验形成道德规范。学生在诸多的道德情感体验中,逐渐发现了法律与道德的异同点。两者既相异,又相同,都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只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而道德是个人的自觉行为。

继续以“交通‘信号要知道”一课为例,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知道遵守交通规则,既是遵守法律,也是践行道德。做个文明交通员,体现了道德与法治的有机整合。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认识到,人人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法律和践行道德,把自己已规范的道德体现在对法律的坚守上。因此,把现实生活与道德法治教学结合,可以更好地推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体化进程。这应该算是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创新之处及课程终极目标。

五、结语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德公民、守法公民,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学生创设、搭建各种成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勇敢开拓革新,在教学上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成就。

参考文献:

[1]左梦飞.立德树人 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建议[J].湖南教育·d版,2016(10):12—13.

[2]高本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要求[J].福建教育,2016(39):49—50,58.

[3]朱小燕.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52.

作者简介:沈丽娟(1979—),女,福建莆田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猜你喜欢
优秀品质一体化法治
卓有成就的他们
用奉献缔造服务 展现共产党员优秀品质——访巩义市住建局办公室主任张磊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