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视域下的中小学德育在线教研体系建构与实践

2020-08-23 07:36吴少平杨武
中小学德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研主体空间

吴少平 杨武

摘    要 空间理论研究为解构和重构人类活动、思维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网络社会的崛起与空间理论的兴起,催生了新的世界观、主体观和活动观。它启示着中小学德育在线教研,可以由实体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等三维生态空间组成;包含着跨界多元的教研主体、动态发展的教研主题、同异步相生的教研方式等内容。其中,赋权主体是形成教研共同体的关键,主题融合是创新教研主题的路径,信息技术是提升教研效率的保障。

关 键 词 空间理论;中小学德育;在线教研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8-00-05

为顺应教育部提出的“停課不停学”要求,“停课不停研”——“在线教研”也成为了老师们面对在线教育的全新教研方式。[1]由此,德育在线教研也迅即得到生长。与传统的德育教研相比,在线教研将有望突破“社会难以参与进去”[2],“学科德育被忽视被形式教条化”[3]等问题。当前,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空间理论逐渐进入教育研究的时域。本文拟基于空间理论,构建融合实体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人类社会空间为一体的德育在线教研生态体系,以期为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研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网络社会的崛起与空间理论的兴起

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空间观念——“世界”已经发生了动摇。正如卡斯特(Castell, M.)所宣称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已然崛起。[4]网络社会的诞生,既使得人们曾赖以存在的“空间”以及空间中的“人”、“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都在悄然变革中,也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整体性的“空间转向”[5]。关于空间的研究开始繁盛,空间理论的成果亦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向度。

(一)空间形式的变化启迪新的世界观

在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客观维度的空间主要是地理性的。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变革引发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空间形式的变化。正如卡斯特(Castell,M.)所言,网络使地域这一现实概念从文化、历史和地理意义中解脱出来,而虚拟的功能网络产生了一种“流动空间”替代了传统的“地域空间”。[6]

观察当下不难发现,当前的人们所生存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地理空间。人们每天的生活都与通讯、电信、媒体息息相关,人类的活动形式也无处不与信息的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网络空间”已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与其他空间形式共同构成了“新空间”,由此也带来了世界观的改变。如潘云鹤院士所言,人们已从传统二元空间(以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为主)逐步进入由“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信息空间”所组成的三元空间,新增的信息空间会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让人类多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认识自身,信息空间也会渗透到物理空间,借用人类力量改造物理空间。[7]可见,一个包含着“实体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等在内的多维空间世界观,正在兴起。这些所谓的超空间、全球化空间与传统空间叠加、交织,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以及思想方式。[8]无怪乎杰姆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后现代主义是关于空间的,现代主义是关于时间的。”[9]

按照卡斯特的说法,当代网络社会是环绕着各种流动——例如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以及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而构建起来的。[10]换而言之,没有了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新的空间理论视域下,流动、运动、关系才是空间存在的本质。它昭示着后现代的世界观所应审视的焦点在于“变化”。

(二)空间与人的关系变化形成新的主体观

在多维空间中,人的行为大致分为三种:生物行为、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这三类行为都有其自然基础并始终交织互动,一起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多重结构。相应于人类的三种行为,空间可以划分为生物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11]事实上,空间秩序的变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当前,空间的变动不仅仅表现在可见的物理空间的扩张上,还表现在信息空间的日新月异上,在信息流的驱动下,空间开始流动。为了适应这种变动,作为主体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接受着挑战。

首先,人的思维开始解构与重构。曾经追求稳定、固化的心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开始从不适应、痛苦、抵抗、无奈慢慢地转变为适应、接受、理解、包容和再出发。2020年的这场新冠疫情爆发,给新空间中的每个人都上了重要的一课:没有一劳永逸的秩序,要随时做好适应变化的准备。与此同时,人的身体也开始接受新的挑战。正如德勒兹在《尼采与哲学》中所指出的,身体是异质性的、动态的力的聚合体,它总是向着“外部”敞开,与源自外部的种种的“力”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它时时处于时间“流变”的裹挟之中。其实,身体总是被某种任务牵连着,只要它生存着,它就行动,就超越。[12]因此,新空间秩序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主体的身体存在形式和心灵思维方式,更拓展了主体的活动时空。

(三)空间生产的变化形成新的活动观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空间时,空间本身的生产也就跃然眼前。“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亨利·列斐伏尔激活了“空间”这个尘封已久的重要概念,在《空间的生产》中指出,“空间既不是一个‘主体,也不是一个‘客体,空间是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说空间是一组关系和形态……必须同时说明得到表征的各种空间和空间的各种表征,但首先必须说明的是它们之间的交互联系以及它们与社会实践的各种连接”[13]。空间不仅仅是社会的“容器”和镜子,空间自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空间与社会主体、社会实践之间紧密联系。空间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空间自身的生产。

空间究竟如何实现自身的生产呢?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空间里弥散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14]。当空间因与生命主体发生关系,并基于个体的需求、权益、利益等诉求而给予回应时,空间就在不断生产了。其二,空间具有时间性。某种程度上,无法想象出没有时间的空间,即空间就是时间的展现。因此,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将曾经一去不复返的时间进行集装并存储起来,空间技术的发展显然极大地扩展了时间的宽度和长度。空间与时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人类教育活动,诸如慕课、翻转学习等等。

可以说,空间理论带来了新的世界观、主体观以及活动观。它将为网络时代的在线教研带来新的主体、新的主题以及新的方式方法。

二、基于空间理论的德育在线教研生态体系

在空间理论的视域中,德育在线教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研究的社会活动,其环境可以由实体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等三维生态空间组成,借助在线教研系统平台和工具,有效地促进教研数据的采集分析、教研信息的流动流通和教研资源的共享共建,从而保障德育教研主体、主题、方式相互协调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德育在线教研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

(一)空间理论视域中的德育在线教研主体:跨界多元

德育教研是发现、研究、解决德育问题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研,受制于空间,主要发生在学校这一场域中。于是,德育教研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教师,以及下来指导工作的教研员。然而,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线德育教研将大大拓展教研活动的空间,进而有了机会,实现教研主体的跨界与多元。

1.时空交互与多元教研主体在场的可能

事实上,德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同时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德育教研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教研员,而是要跨界到学生的生活空间、社会空间中,于是,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都可以被纳入到德育在线教研的主体中来。更为重要的是,有了技术的支撑,时空的交互大大地拓展了在线教研主体在场的可能。它彻底地打破了传统学校物理空间对参与教研主体数量的限制,融入对学生德育工作起着更为关键作用的家长以及社会团体等。如广州市白云区在“抗疫”期间,举办了“白云区亲子居家教育指引”的在线德育教研活动,直播并发量瞬间就达到了11万,家长们也迅即地参与到了这一研讨中。①无法想象,如果时空并未得到延展,这样大容量的教研活动,又如何能实现呢?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也是很想参与到德育实践和教研中来的,但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冲突和空间距离的限制而被迫放弃。然而,现在有了时空的交互,家长这一主体完全能参与到教研中来。跨越空间的向度,德育在线教研便能融入更多的主体。

2.赋权主体是形成教研共同体的关键

当然,拓展了时空,融入了主体,并非真正形成了德育教研共同体,更难言产生了合力。为此,基于空间理论的主张,要激活主体的自我超越性、能动性,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始终遵循为主体赋权的原则。如前文所述,处于空间中的主体只要存在,就要去行动、超越。为此,德育在线教研只有选择不同主体都共同关切的问题,才能激活主体的内驱力,真正推动教研。与此同时,也必须赋予所有主体应有的权利,给予他们发出声音、发表观点、提出建议的机会。例如,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在疫情期间,围绕着“新冠疫情”这一核心主体,以如何“防”、如何“控”、如何“适应”、如何“传播信息”、如何“亲子共读”等问题,展开了工作坊等线上研讨活动。家长们、老师们都纷纷畅谈和分享自己的经验,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融入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不断交流、碰撞,相互受益、相互促进,真正促进了孩子品德与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德育在线教研主题:动态发展

空间理论启示我们,在信息流的驱动下,当前世界中的各种问题都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德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内在于学生的多维空间中,包括家庭生活空间、学校学校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社会空间等,甚至还包括学生的身体与心灵空间。基于此,德育在线教研的主题需要打破传统空间的壁垒,穿越时空,实现动态的发展。

1.流动空间中动态发展的教研主题捕捉

空间在流动。为此,曾经被锁定在学校教育时空中的德育以及德育教研,显然不能局于此,而应将目光投向流动空间中。在流动的空间中,在线教研的主题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会与其他空间中的问题进行交互,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如2020年所爆发的全球性新冠疫情事件,引爆了德育教研的诸多主题。例如,居家抗疫引发的在线学习问题,长期居家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在生活空间中的亲子关系问题,健康生活问题;在线活动中引发的信息安全、信息伦理问题;社会空间中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情怀等问题,都成为非常好的德育教研主题。这些教研主题关联着德育活动主体,流动于不同的空间之中。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变化。例如一开始发生在家庭空间中的居家抗疫心理问题,待复课后,又转移到了学校教育的时空中,从而引发了新的心理问题。必须承认,在后现代的时空视域中,教研的主题必定是动态发展的,需要我们去不断追踪和捕捉。

2.主題融合是创新教研主题的路径

真正高质高效的德育教研一方面需要整合力量,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创新的教研主题。尽管空间在流动,主题在动态的发展,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核心的主题,围绕核心来构建主题体系,进行主题的融合,创新就成为可能。例如,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所开展的在线德育教研活动,紧紧抓住“新冠疫情”这一核心社会问题,打造了“心理服务”“家风建设”“班级日记”“网络读书”“论文宣读”等一系列的在线教研主题活动。这些教研活动关涉到了不同空间中的主体,同时也实现了多个主题的融合。最关键的是,由于在线网络所具有的时空延展性,这些在线教研活动还转变为在线课程、在线社区、在线工作坊等平台和资源,为后续的连续性、动态性在线教研活动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三)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德育在线教研方式:同异步相生

传统的德育教研,受制于物理时空,形式上以面对面观察、交流和讨论为主;同时,因技术所限,也无法做到对德育教研工作全过程、多维度、跨学科的信息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挖掘与分析。然而,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促使德育教研主体可以隔着屏幕,实现远距离交互,超越物理时空所限;促使德育教研主体能错时交互,超越时间的流动性所限;更能促使德育教研开展即时的教研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一句话,技术的发展,真正推动了教研方式的创新和变革。

1.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同异步教研方式的生成

新技术的发展、电子通信的运用及快速交通体系的建立催生了非接触性的共同实践。基于此,在线德育教研活动,依赖于互联网而存在,这些活动的特点表现为组织实施无固定地点,处于流动空间之中。基于信息技术,以信息为主体的信息流空间也在不断形成。于是,空间的拓展,空间技术的发展,为变革教研方式方法提供了可能。当前,在网络空间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同步在线教研已经可以做到清晰的视频实时交互,这就意味着,即便主体身处异国他乡,同步教研一点问题也没有;更为重要的是,云空间的存在也使得教研活动能异步进行。例如,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研究院自开展德育在线教研以来,除通过使用ZOOM、腾讯会议、腾迅课堂等平台和工具开展实时的同步教研活动外,也进行了优质课程的录制,在线教研社区的建设,从而实现异步的教研活动。

2.信息技术是提升教研效率的保障

事实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德育大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包括德育课程子系统、学生德育专题学习与实践子系统、德育在线教研子系统和德育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子系统等,不仅能记录和分析学生德育学习与实践多模态、全过程的数据与信息,形成学生德育画像,还可以满足德育教研主体进行同步直播教研和异步的社群交流与研讨、基于智能化技术处理的学生德育数据和教研数据的精准分析与问题研究。此外,德育教研主题资源通过模块化、生成性和个性化的建设与应用,能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教研方式变革真正推进了德育困难问题精准解决和德育教研深度研究。

空间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生长点。[15]将空间理论引入到中小学德育教研中,通过梳理和理解德育教研空间,阐述德育教研生态中的主体、主题和方式,有利于加深对德育在线教研的认识。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教育、教学、教研将日益离不开网络,而网络空间日渐复杂化、网络隐私和伦理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德育在线教研空间、解决德育真问题将是一段漫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叶燕芬.基于"互联网+"在线教研助力"抗疫云课堂"[J].浙江教育技术,2020(02):27-30.

[2]杨晋葆.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德育校本教研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23.

[3]饶玉梅.我国学科德育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1.

[4][13]刘少杰.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M].沈阳:辽海出版社,2020:425+327.

[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6]林承园.信息流空间、流动空间与网络社会:卡斯特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研究与发展[J].理论月刊,2019(07):20-26.

[7]Yunhe Pan.Heading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J].Engineering,2016, 2(4):410.

[8][11][12][15]陳慧平.空间理论的两个基础性概念再思辨[J].学习与探索,2014(8):18-23.

[9]STONE L, LURQUIN F, CAVALLI-SFORZA L.Genes, Culture, and Human Evolution[M].2007:243.

[10]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83.

[14]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教研主体空间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空间是什么?
何谓“主体间性”
创享空间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