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8-21 00:37何太明
关键词:程序性学分会计工作

张 力,何太明

(南京审计大学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近年来,人们利用通讯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以期达到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2015年7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不难预见,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价值链与市场商业生态进行深度融合,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与这种变化相呼应。

一、“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与业务活动可以实现同步集成,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实时反映;同时,“互联网+”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作为主要技术支撑,会产生海量信息。因此,会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会提出新的要求。首先,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敏锐的商业触觉,从内外部环境所产生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对会计工作有用的信息;其次,应该具备综合判断能力,能够研判所筛选的信息,形成有价值的决策与建议;最后,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高超的沟通能力,能够向有关各方表达所提决策与建议的理由,以期达到共识。

(一)商业触觉

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的工业时代,消费者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或者直接去超市了解各种商品。企业也主要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通过大范围广告投放树立品牌,通过零售商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同类商品中最终能够胜出的厂家往往为数不多,消费者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由于生产商直接与最终消费者沟通的成本高昂,所以只能向市场提供“标准化”的商品。工业时代这种“生产+品牌+零售”的商业模式,虽然具有很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却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不但生产商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日渐便捷,而且借助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物流成本也日渐下降。生产商可以绕过渠道与零售商,直接与顾客交易。企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必须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商品。少批量、多批次,甚至“私人订制”的产品生产会逐渐增多,甚至有一天会完全取代工业时代的规模化生产[1]。

传统会计工作的常用方法都是在工业时代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互联网+”时代,多批次、小批量的产品生产,在成本管理、预算编制、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完全不同于工业时代的规模化生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有比工业时代更加敏锐的商业触觉,了解市场变化情况,统筹企业的各项财务资源,及时调整各种财务决策。在工业时代,各种信息数据之间缺乏动态联系。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时产生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数据、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相关信息,以及汇率、利率、流动性等数据,会计人员可以凭借敏锐的商业触觉,对前期预算、决策随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综合判断能力

判断是人对事物的性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的一种认定,主要由一个人的知识谱系与价值倾向所决定。康德认为判断可以划分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两大类。简而言之,分析判断就是主词包含宾词的判断,该种判断可以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但不能扩充人们的知识。综合判断则是主词不包含宾词的判断,这类判断能够通过扩大主词的内涵创造新的知识[2]。

分析判断只是对主词进行了某种解释,旨在把主词中已有的内容更清晰地通过宾词表达出来,因此不需要判断者具备经验基础。综合判断扩充主词内涵的途径是将另一个概念与主词联系起来。在将两个对象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的综合判断过程中,一个人的经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经验基础,就无法在两个认知对象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也就无法形成综合判断。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判断过程中,经验甚至可以涵盖主体尚未充分理解的问题,即在两个认知对象之间建立联系时并不一定需要完全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经验的这一作用使得人们的综合判断可以触及到人类的非理性领域。

除了经验之外,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也在综合判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能力与经验基础有交叉地带,但不等同于经验。一般来说,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会提高。但经验毕竟是来自于已经发生、完成的事项,正如“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条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太倚重以往的经验有时会在认知对象之间建立错误的联系,从而形成错误的综合判断。认知能力是对综合判断所处环境的一种整体把握,是一种建立在框架体系基础上的格局感。这种格局感可以避免人们在综合判断时,仅从以往狭隘经验出发,而是能够审时度势,将条件、环境与趋势的变化纳入到综合判断的视野之中。

财务会计工作离不开判断,特别是离不开综合判断。在“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反映”与“监督”提升到“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无论是信息的分析使用还是辅助决策,都需要对企业间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内部价值链充分了解,把握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各种动态数据之间的联系,形成综合判断,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撑。

(三)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含沟通理念及沟通技巧两个方面。沟通理念是指对沟通目的的理解,以及对沟通对象的态度。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说服沟通对象作为沟通的目的。以此为目的,人们很自然地把自己作为沟通的主体,把沟通对象作为客体,由此会造成沟通行为的单向性,即在沟通过程中,只注意说服对方,难以从善如流,接受对方的观点。而且,如果沟通双方权力地位存在差异,这种单向性沟通行为非常容易受到沟通双方权力地位的扭曲。沟通技巧包括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情景设计等方面。高超的沟通技巧能够减少沟通过程中的错位与隔膜,有助于沟通双方达成共识。

会计工作需要与有关各方进行沟通,如在财务报告审计环节需要与注册会计师沟通,在融资环节要与各类金融机构沟通,在运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绩效考核时要与企业内部考核对象沟通,在纳税申报环节需要与税务部门沟通,在提供投融资建议时需要与企业管理部门进行沟通,等等。在工业时代,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出具财务报表、运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提升企业效率,以及为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提供支撑等,虽然也需要与其他各方进行沟通,但会计工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企业的内部事务。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将会由人工识别转化为计算机识别,由多次录入信息改进为一次性编报信息,会计工作中的程序性事务将会完全由电脑完成。会计工作的侧重点也必将会由内部事务处理转向沟通,与有关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会是会计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课程体系的设置仍然是立足于工业时代规模化制造的背景,偏重技术性、程序性内容等“硬知识”的传授,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技术性、程序性教学内容所占学分过多,专业理论课程开设不足

众所周知,会计工作的方法与技能一直呈现出较强的技术性、程序性特征。以往,没有经过专业规训的人,很难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软件性能的提升,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今后也可以通过操作信息系统完成相关的会计工作,会计专业原有的技术性特征将日渐减弱。但笔者2017年9月通过调查江苏省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那些程序性、技术性课程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表1)。

表1 江苏高校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表(部分)

从表1可以发现,15所高校中,有14所开设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最高7个学分,最低也达到4个学分,平均5.64个学分;有13所开设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最高5个学分,最低2个学分,平均3.2个学分。基础会计学课程包含了会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都是基础会计学内容的深化或者具体化,其所要讲授的都是一些规则性、程序性的教学内容。有些内容,比如某些特殊业务的会计核算,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可能很少遇到。即使将来工作中需要处理这些特殊业务,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搜索到会计处理方法。课堂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讲授具体业务的核算,对学生、对学校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同样也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程序性特征。可以发现,15所高校均开设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其中的一门或两门课程。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成本核算工作与常用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都是由电脑系统完成,随着软件性能的升级,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类似情况的还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并不复杂,往往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自行摸索就能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专业公司和专家的事情,毕业后专门从事会计软件开发的会计专业学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极少比例。目前各院校所开设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大都占2到4个学分不等,学校为此需要投入师资、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资源;相应地,全部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一课程。不光理论教学如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现在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量的课时都被安排给了会计实验操作,让学生手工模拟记账。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从表1还可以发现,15所高校中只有5所开设了会计理论,都只有2~3个学分。在“互联网+”时代,生产从规模化转向小批量、多批次。而且,随着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会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要服务于文化创意、服务行业,需要面临大量会计准则尚未覆盖的新业务、新情况。在对这些新业务、新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及与监管部门沟通时,都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撑。所以会计工作的技术性特征虽然逐渐减弱,但对会计人员专业判断方面的要求却在提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最常见的教学场景仍然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点是教学效率高,短短几分钟时间即可完成一个概念的讲授,教师也很容易掌控课堂教学的进度与节奏。但由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对教师讲授内容理解不深刻,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互联网+”时代,不再需要温顺的记账员,而是需要具备敏锐的商业触觉、综合判断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

(三)期末考试在课程考核中所占比重过大且偏重客观性题型

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占课程总评成绩权重大都在60%~80%之间,甚至有些学校不考虑平时成绩,完全以期末考试得分作为总评成绩。这一现象其实与课堂教学方法有关。由于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教师无法评判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只能根据期末考试评定成绩。而且,由于传统会计教学比较注重技术性、程序性内容的传授,此类内容,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中间地带,因此在考核时教师大都采用客观题。客观题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教师主观因素的干扰,评分相对公正,教师批卷的效率高。然而客观题没有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思维得不到进一步的训练。因此目前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平时不需要主动思考,只要在学期期末能够记住所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就能顺利通过考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三、改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当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不仅是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竞争,而且由于会计固有的技术性特征日渐下降,还要面临与经管类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高等学校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加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学分

在“互联网+”时代,对会计工作者的商业触觉、判断能力与沟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应该大幅度压缩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等技术性、程序性较强课程的学分,增加专业理论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专业理论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等通识教育类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前所述,认知能力是综合判断能力的前提,它不是来自于记忆,而是对认知对象的选择与删除。只有知识渊博,了解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内在规律的人,才可能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案例教学是通过组织学生围绕特定案例进行讨论,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教学目的,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案例教学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思考并组织语言进行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与沟通能力;其次,在讨论过程中,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启发,也能在相互碰撞中帮助学生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的感受,最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判断与沟通能力;最后,案例教学还能够提供一种虚拟场景,让学生体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为学生积累业务处理经验,提高学生的商业触觉敏锐程度。

当然,对于教师来说,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案例教学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而且在每次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量会明显增大。对学校来说,实施案例教学要求小班化,占用的教学资源较多。但如果能够大幅度压缩那些技术性、程序性的课程,很多资源都能得以用来组织实施小班化的案例教学。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重和主观性题型

课程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够大幅度压缩那些技术性、程序性课程,大范围实施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能够很容易评判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而且,如果能够减少技术性、程序性强的“硬知识”的传授,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与专业理论等“软知识”的教学内容,课程考核就应该大量采用主观性题型,问题的答案就不再是非对即错,可以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探讨的空间。与此相适应,也应该摈弃传统的百分制评分法,尝试等级评价法。因为主观性问题,不能简单评判为对错,也不能根据回答要点将评分精确到百分制的一分或者几分,教师只能根据答题情况大致判定成绩属于哪一个区间。这样的考核方式才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对企业商业模式与运营环境的影响,要求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相应的改革,高等学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大幅度压缩 “硬知识”的教学内容,增加“软知识”的传授。与此相适应,还应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商业触觉敏锐度、综合判断能力与沟通能力,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程序性学分会计工作
人工智能发展对会计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学分
在校生勤工助学相应时间不计入会计工作年限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
关于程序性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