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会荣
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国家大力实施小康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地方文献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将会对乡村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支撑。
地方文献产生和发展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属于某一地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产物,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社会、民俗、地理、资源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具有“一地之百科、一方之全书”的独特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文献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地方文献载体得以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总体上看,地方文献呈现出4个显著特征:一是地方性,详实地记录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二是权威性,地方文献的内容有大量的原始记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三是广泛性,地方文献除了传统的书籍之外,还有古籍、手稿、文件档案、音频、视频等多种文献形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四是时代性,地方文献既表现出内容的连续性,又反映了地域发展的阶段性,并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不断变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
通过多年的努力,地方文献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研究地方、建设地方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地方党政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将地方文献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地方档案馆、图书馆、阅览室等文献工作平台不断建设完善,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文献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搜集、邮购、交换、赠与等成为收藏地方文献的有效手段;四是文献资源日益丰富,除汇集大量区域内地方文献资料以外,其他在区域外的、与本地有关的“人事物”有关文献资源也大量弥补了地方文献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建设,地方各馆典藏丰富,但从总体上来看,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管理服务仍处于传统阶段,文献资源依然存在着年代连续性不紧密、数量和种类较少、资源载体单一等实际问题。
除了官方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源和家谱以外,大量非官方文献资源、非书资料以及大量活态资源尚未得到系统梳理,馆藏边界对地方文献的丰富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基本服务手段落后、文献征集手段传统、资源与用户需求存在差距等问题,同样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和查阅网络相关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笔者认为,对于地方文献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找到制约因素,便于从关键处对症下药。
从机制上分析,地方文献管理不够统一规范。目前,地方文献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比如,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是集中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设立地方文献部门,负责地方文献的征集、保存、开发、服务等工作。地方各类其他图书馆或陈列室,属于分散管理的模式,其服务对象相对狭窄。这种情况,缺乏区域内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共建共享机制,导致文献资源分散、不系统、不全面,制约了地方文献的利用,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
从投入上分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均。地方文献工作是否快速推进,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有极大关系。受制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一些发展较快的地方,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地方文献工作受到较大的牵制。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不均衡性,对于文献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都产生了影响,使之难以从纵向和横向上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
1.清代道光年间编修的《大定府志》,由林则徐作序。
2.《大定府志》内文截图。
从人才上分析,地方文献专业人才稀缺。地方文献管理涉及到地方文献搜集、征集、甄别、归类、保护、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看来,具备相应专业素养的人才寥寥无几,无法适应和满足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用户的需求,很多地方的文献工作尚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专业的人才队伍,无疑成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制约瓶颈。
从服务上分析,传统手段仍是主流。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不能局限于收藏保管,而应该满足各种各样读者的阅读需求,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总体上看,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实现路径主要是传统实物载体的借用模式,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大数据的支撑,无法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地方文献工作存在的问题相继暴露出来,亟待重视和解决。
一是要提高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力推进,是地方文献资源得以整合、保护、挖掘、利用、共享的基本前提,是地方各种决策、规划、施政方针的重要参考。有关部门要提高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地方文献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为地方文献工作提出基本遵循。
二是要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必须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放在首位,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必须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加强图书馆、档案馆、陈列馆等平台的建设;必须制定年度地方文献工作计划,及时将运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三是要基于实际打造地方特色化平台。从全国来讲,各地的省情、市情、县情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要集纳重点资源,聚力特色服务,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工作理念和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标准,突出入藏文献重点;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献征集合作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四是要高度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互联网的全面应用尤其是大数据的出现,对传统的地方文献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积极推动地方文献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大力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以更加直观、快捷、有效的方式展示文献内容,使之更好地满足用户阅读需求;要建设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把书籍、照片、录音、录像、光盘等资源集中起来,利用计算机技术转换化为电脑可识别的数字资料,使之储存于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既方便用户进行检索和利用,又避免遗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