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群 刘傅燕 杨静静
[摘 要]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是目前职业教育课堂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基于混合式教学设计理念,以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的“会议场地布置”为例,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研究课程环节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有效策略,并展示具体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总结教学效果,反思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点,以期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2-017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学习)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发展与应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性化学习。然而这种模式出现了难以监管、学生退课率高、知识掌握碎片化、学习效果差等问题[1]。随后出现“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教学)”,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有机结合,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它把传统学习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要求老师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并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学时。这种教学方式正符合了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号召,顺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是目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
本文以高职课程的一个教学子任务为案例,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探讨基于工作任务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一、课程说明
会展接待与服务课程是我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标准、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分为“会议服务篇”“展览服务篇”和“综合实训篇”。本次教研的案例属于“会议服务篇”“会场选择与布置”-子任务“会议场地布置”。能为会议主办方提供会议场地布置方案,是策划执行岗位和会展服务岗位必备的核心技能,因此教学整体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掌握会议场地布置的基本步骤,并能完成合理的会议场地布置方案。
二、学情与教学重难点
(一)学情分析
1.知识和能力基础
授课对象是高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大二学生,通过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商务礼仪和设计基础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已熟悉会展活动基本形式、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服务礼仪意识等,具备专业基础知识、手绘能力和基本审美能力,会使用常见的设计制图软件。
2.学习特点
思维活跃,对动手操作类、游戏类和体验类的课程环节兴趣度和参与度高;喜欢轻松的学习环境。但不擅长机械性记忆,不喜欢学习太多理论知识;活动场景的想象能力不足,缺乏实操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对会议场合的相关礼仪和规范判断不准确。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的知识目标为掌握会场布置的主要步骤,能力目标是能够为主办方制定会议场地布置方案,根据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将素质目标定位为强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理念,培养勇于改進、精益求精的服务意识。
本教学内容设计为4课时,教学重点为“能辨析常见的会场布置形式”和“合理安排主席台座次”,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会场布置五步骤完成会场布置方案。
三、教学设计策略
(一)采用混合式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为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通、云班课等教学软件,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梳理课前自学、课中学练和课后拓展三个教学阶段。其中将识记或者较易理解的知识点发布到学习通上,课前完成自学和测验;课中学练阶段利用教学软件互动、自主开发的动画游戏等实现教学重点突破;课后拓展阶段,学生将任务成果发布在学习通上,完成教师点评和组间互评。这三个教学阶段,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发动画游戏和教学口诀,使枯燥的理论有趣化
针对学生不喜欢机械性记忆,对游戏类的课程环节兴趣度和参与度高的特点,将会场布置的主要工作内容整理归类为五大步骤,提炼教学口诀(分区域、设布局、排座次、布环境、添设备),并为两大教学重点分别设计了动画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
(三)利用校内实训室资源,创设会议场地情境
针对学生会议活动场景的想象能力不足的现状,利用校内实训室内的会议场景模型和设备,由学生小组两两配对,互为对方设定会议主题,完成指定情境的会场模拟布置,由此突破教学重点,巩固核心知识。
(四)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由简单演练上升为综合应用
针对学生喜欢手动操作类和体验类教学环节的学习特点和缺乏实操经验的现状,为解决教学难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完成会场布置方案,教学过程体现如下:首先,教学设计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任务目标创设情境,引入校园招聘动员大会及面试的场地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将任务分解为五大步骤。其次,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法,根据布置步骤,逐步完成手绘草图和计算机制图,最终呈现三维效果图。最后,根据各组的布置方案,选取有创意的思路或布置要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该活动的场地布置工作,在实践中巩固对布置方案的理解。在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托真实工作任务,将以往课堂的单一实训上升为综合应用,完成“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成就感。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预习
教师将布置第一步骤“分区域”的知识点制成学习任务单、讲解微课和案例课件、题库等,在学习通上发布。学生登录平台开展课前自主学习,完成测验任务并提交。教师查看课前学习反馈,并给予课前评价。
(二)课中学练
开展1课时重点知识讲练,1课时情境模拟和2课时项目实训,实现“理实结合”。
1.重点知识讲练
重点讲解场地布置第二步骤“设布局”。通过讲解分析图片资料,学生初步了解多种布局形式。会议类型决定会场的布局形式这一理论较抽象,不易掌握,因此采用“连连看”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枯燥理论转为主动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游戏形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准确率达80%以上,初步解决教学重点一。
场地布置第三步骤“排座次”,先由教师讲解排序原则,后由学生分组完成模拟练习。通过角色模拟、组间纠错互评的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本环节,学生因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未能根据职位身份准确排序,因此进行知识拓展和提炼口诀(一定级别、二看职位、三判高低)。引入小游戏“对号入座”,学生通过拖拖看,完成任务,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准确率达到90%,初步解决教学重点二。
2.情境模拟练习
为将知识转化为布展能力,设置情境模拟训练。学生互为出题组和任务组,出题组发布会议情境和变量要求,任务组利用教具模型完成布置安排。随后组间互评,再由教师指导及点评。此环节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角色进行出题和评讲,由学生来主导课堂,主动完成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由此突破教学重点“设布局和排座次”,至此2课时的课中学习结束。
场地布置的最后两个步骤“布环境”和“添设备”较易掌握,由学生课后根据自学任务单,完成知识检测,教师检查确认学生掌握良好。
3.项目实训
基于学生已掌握会议场地布置五步骤,为了学以致用,教师导入真实会议项目的布置任务:为校园招聘动员大会暨现场招聘会制定会场布置方案。小组头脑风暴,讨论确定方案,手绘草图,教师在观察制图过程时强调方案思路的个性化创新和设计的精细化;随后学生将手绘图上传到学习通;各组陈述方案,师生共同点评并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学生完善方案,利用制图软件完成效果图。从而化解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提升。
(三)课后拓展
学生完成在线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个性化辅导。另外,邀请举办机构人员对学生方案进行在线点评,采纳方案中的可行性部分,教师鼓励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校内会议的场地布置,在实践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实施流程图见附图)。
五、教学特色与反思
(一)教学特色
1.手段多样,逐步提升
以学习兴趣为动力,将信息化资源活用、教学口诀提炼、校内实训资源使用、课堂“小老师”设定等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点。通过情境模拟和项目实训,训练学生核心技能,化解教学难点。
2.任务驱动,以做促学
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学生根据情境要求制定方案,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学生方案中,发言台布置、观众席的分区安排和招聘会的展位布置的某些元素获得举办机构的认可并采纳。
3.多方评价,以评促学
通过教师讲评、学生互评、举办机构在线点评来构筑合理的结构化评价体系,利于优化方案,提升学习效果。
(二)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应融入专业思政,体现工匠精神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本次教学设计与实施,将团队合作精神、个性化创新和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作为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以匠人精神为指引,发挥精益求精的意识,制定个性化布置方案;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校园重要事件,在课后参与场地布置和服务工作中,培养学生“优质服务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的服务理念。
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各类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学习特点等,本次教学设计与实施,综合运用专业教学资源库、互动平台、微课、动画游戏、教学口诀、模拟实训资源、制图软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平台可以记录和辅助分析各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3.教学设计应体现产教融合,专业知识训练需与行业企业需求相接轨
本教学设计的实训任务,以校园活动场地布置为载体,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目前本专业已与多家会展类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未来可以引入企业的各类型会议活动,保证课程实训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实现产教深入融合。
参考文献:
[1]McCutcheon K1,Lohan M,ect.A systematic review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online or blended learning vs.face-to-face learning of clinical skills in undergraduate nurse education[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15,71(2):255.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4(3):5-1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