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波 李峤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决定今后学校生源质量和信誉好坏,就业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今,就业问题是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中之重,也是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之一。我校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石油特色鲜明,本文基于西安石油大学多年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探索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提升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展开有益探索,为广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民生;就业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创历史新高,且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民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企业的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应届生就业更是首當其冲。我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2万,占到全国应届毕业生总数的3.7%,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面临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也逐渐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家庭、学校、教育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就业跟踪以及相关数据得出结论,我校学生的生涯规划、择业观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市场适应性不足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认识不够深刻,而学生对自身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不明确。此外,虽然多数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目前仍存在着“讲授方式比较单一”“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授课内容仍未成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多数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对职业规划实践指导仍显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和每位大学生实际结合,很难达到过程指导、实效指导的作用。
(二)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我校学生择业时更多倾向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很少有人选择偏远艰苦的地方。有的学生在求职时过度看重短期经济效益,忽略自身能力实际、长期发展和企业需求,不考虑实际情况,没有脚踏实地却一味追求优越的工作条件与较高的工资收入,甚至奢望一夜暴富。有的学生仍抱有“铁饭碗”的心态,把考取公务员当作自己的终极职业目标,跟风报考公务员,却不曾审视过自己的能力素质能否与公务员职业要求相适应和匹配。很多大学生仅注重自身职业发展,很少有大学生把为国家和集体服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些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出现了偏差,在求职过程中一味追求工资待遇好、生活环境舒适、临近家乡的地区。
(三)专业技能欠缺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进步,职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专业和学科被不断细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限定在某一专业,更倾向于与一些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而很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比如会计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学好会计知识,要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证书,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四)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其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程度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敬业精神及积极合作的态度在企业选人用人时尤为重要,但很多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喜欢朝九晚五,不想加班,也有学生喜欢一个人工作,认为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好,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五)就业市场适应力仍显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较少,社会知识比较欠缺,对行业发展情况和就业市场变化知之甚少,使得其初入就业市场时无所适从。表现在迟迟无法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职业工作者、职场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困难等等。
三、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一)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四年
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大四才开始做求职准备的现象,直到即将毕业才意识到自己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这时候往往难以补救、为时过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会表现得差强人意。因此,为了自己能够高质量地就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找准自我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理想和目标,并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要客观理性分析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特长、性格和兴趣,结合老师和家长的指导,确定好行业和职业方向,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积极做好自我职业规划,并着力提升就业能力中的短板。
(二)树立正确择业观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大学生在求职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在选择具体企业和岗位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出发,切莫盲目跟风。一是要客观公正地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低,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结合自身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科学理性地择业和就业。二是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当今市场经济下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要有不断创新和终生学习的信念和准备,在自我能力满足和适应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再谋求个人进一步发展。三是要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需要相结合的就业理念。在城市岗位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反倒成了大有可为的良好平台。要甘于吃苦奉献,结合自身优势,扎根基层,积极作为,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三)强化专业能力
大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本专业,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拓展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日常学习中,要常找能力差距,常思本领不足,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和体系。同时,要在实践学习过程当中,着力提升自己实际动手能力,不断积累专业经验。要将专业知识、课外实践、实习经验、个人优势等有机结合,多方位多层次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真正让自己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同提高,个人全面发展,从而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四)提升职业素养
培养自己职业素养能力,即从事其职业所必备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多个因素。大学生要结合当前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通过职业目标设定、学习课程设置、实践实习开展、社团组织培养等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断提升自己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及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要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将理论的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穿着得体、举止谈吐有修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五)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力
大学生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适应能力,尽快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首先,要正确地评估自我综合能力、准确把握企业岗位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全面剖析自我,总结分析个人优势及能力短板,结合自己实际,有针对性地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和岗位需求,综合比较、评判,确定其岗位是否自己所期望的、有信心胜任的、适合个人发展的。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拓宽知识面,要关心关注行业重大事件和专业前沿的动态,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梳理整合自己知识储备,科学构建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已有知识的整体效能。最后,大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等平台,积极融入到就业市场当中去。要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要合理利用政府给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个人优势和不足,整合自我知识结构,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经验,不断提高自我就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将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行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并互促发展,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能力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蔡可姝.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科教文汇,2018(11).
[2]罗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9).
[3]翁清雄,刘敬博.工作机会识别能力与成功就业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2).
作者简介:庞 波(1989—),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就职于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