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检查诊断鞍区肿瘤的价值及准确性分析

2020-08-20 03:33刘智成魏徐巍刘广林郭学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鞍区管瘤脑膜瘤

刘智成,魏徐巍,刘广林,郭学建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1300)

在临床中,鞍区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主要是指患者蝶鞍或蝶鞍周围组织上发生肿瘤,不过考虑到肿瘤发病位置不同,可分为鞍内、鞍上以及鞍下三类。目前在鞍区肿瘤诊断中可选择的方式较多,例如X线、CT以及核磁共振等,其中X线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治疗准确性较低,无法提供有效参考;而CT和核磁共振因为其良好的呈像优势,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鞍区肿瘤的诊断中。不过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因为该病病灶组织相对复杂,因此在采取诊断时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对于鞍区肿瘤的诊断应当对方式进行深入探索,试分析其诊断的准确意义。基于此目的,本文对CT诊断和核磁共振进行深入研究,试分析其实际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2月—2019年12月,选择我院50例鞍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14±2.58)岁,其中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7例,垂体腺瘤7例,胶质瘤5例;参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2.26±2.49)岁,其中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6例,垂体腺瘤6例,胶质瘤6例。对比以上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确诊为鞍区肿瘤;基础资料完整;知情此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排除标准:反对本次研究;患有精神类疾病,难以沟通;有严重暴力倾向;诊断时极不配合。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CT诊断,器械选择GE Lightspeed VCT 64扫描仪,扫描区域为患者颅顶至C2椎体下缘;层厚设置为5mm,层间距设置为5mm,首先对扫描部位进行常规平扫,然后于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剂选择碘胺醇,剂量为80ml。

研究组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器械选择为GE Signa Horizon 1.5T扫描仪,分别选择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进行平扫,层厚设置为5mm,于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造影剂剂量选择为0.1mmol/kg。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率,数据以实际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处理,计数资料以χ2检验、百分数表示。P<0.05时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诊断确诊率为92.00%,参照组诊断确诊率为64.00%。对比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诊断确诊率对比(n,%)

3 讨论

在临床中,鞍区肿瘤较为常见,而且此类肿瘤大多数为良性,只有少部分为恶性肿瘤。而在所有鞍区肿瘤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颅咽管肿瘤、脑膜瘤、垂体腺瘤;不过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实际症状表现有较大差异。通常而言,肿瘤组织越大,造成的压迫感则越强,在临床中所表现的症状更为明显[1]。其中垂体腺肿瘤是成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鞍区肿瘤形式,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神经压迫和内分泌症状;一般三级以下的垂体腺瘤可以通过药物或放射进行干预治疗,但是三级以上的肿瘤会对患者的视神经造成压迫,必须以手术形式切除;在手术结束后,采取放射治疗。而颅咽管肿瘤则是儿童常见的一种鞍区肿瘤;该肿瘤具有先天性特征,占所有鞍区肿瘤的第一位,其发病率极高,通常位于视交叉神经下侧,肿瘤一旦成型后容易对患者的颈动脉造成压迫。而该手术在前期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在治疗结束后会引起多种并发症[2]。鞍区脑膜瘤包括脑膜瘤和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同样对患者会造成较大影响。虽然整体来看,鞍区肿瘤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缓解病情,但是治疗的前提为准确的诊断,因此选择更为有效的诊断措施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医师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

大部分鞍区肿瘤在诊断程中可以通过发病部位的不同,对肿瘤类型进行确认;但是部分肿瘤因为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无法及时做出有效判断,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诊断难度。而不同的肿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均有不同表现,甚至同一类型的肿瘤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性。因此,如何对鞍区肿瘤影像学作出正确认识,对于诊断而言具有关键作用。

在采取核磁共振诊断鞍区肿瘤时,可以检测出肿瘤内有脑膜瘤尾征等特征,这一特征也是诊断鞍区肿瘤的重要标志。以颅咽管瘤为例,在采取CT或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时,会发现钙化等现象,因此在诊断方面较为容易,准确性相对较高。另外在诊断过程中,颈动脉包埋征较为容易确定肿瘤类型。总体而言,钙化现象是诊断鞍区肿瘤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不过在显示钙化能力方面,核磁共振略低于CT扫描,尤其对于细小的钙化组织,在利用核磁共振诊断时难以得出结果[3]。但是核磁共振的优势为可以三维呈像,从而对肿瘤位置以及周边情况准确显示。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组诊断确诊率高于参照组,对比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具体分析为:在采取CT和核磁共振诊断鞍区肿瘤时,可以对多数肿瘤以及瘤旁组织进行区分,不过在扫描垂体大腺瘤时,扫描信号容易受到钙化情况影响。在具体的肿瘤类型诊断中,脑膜瘤通过核磁共振强化扫描时,表现出脑膜尾征;颅咽管瘤呈现出环状强化;两种关键特征在具体的诊断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不过在采取CT和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时,囊性肿瘤强化均不明显,但是实性肿瘤会发生明显强化。由此也可以看出,CT和核磁共振在诊断实性肿瘤时目前仍有较大难度,往往容易导致诊断结果出现误诊。不过在采取CT诊断时,虽然可以有效显示鞍区肿瘤的钙化情况,其呈像密度相对较高,可以对较为微小的钙化组织进行筛查,但是特异性低[5]。而在采取核磁共振诊断时,因为扫描的图像具有三维特征,因此可以将肿瘤和旁边组织的关系清晰显示,在这种呈像图显示下,诊断结果所受的干扰性相对较小,而且对比度相对更高,具有呈像清晰的优势。另外对于胶质瘤的诊断,因为病灶处常常伴有囊变,极少出现钙化或出血现象,因此在采取CT扫描时,病灶呈现出混杂密度样,使边界呈像不清晰,所以在整体的鞍区肿瘤诊断工作中,CT诊断与核磁共振诊断相比,CT诊断仅具有肿瘤钙化显示上的优势,不过这一优势无法作为关键的诊断指标,仅仅能够为人体的诊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价值。并无具体的诊断特异性[6]。反观在核磁共振多方位呈像中,尤其对于混杂信号的肿瘤,可以更为清晰直观地呈像,并对肿瘤周围组织清晰显示,对于肿瘤的定位和肿瘤性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7]。不过这并不能代表核磁共振一定优于CT诊断,因为在部分类型的肿瘤诊断中,CT诊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准确性高于核磁共振;因此在实际诊断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式,方能提高最终的诊断准确率。

综上,在采取磁共振诊断鞍区肿瘤时,相较于CT诊断整体的准确率较高,但是对于部分肿瘤仍需要经过CT诊断,通过联用的方式方能提高确诊率。

猜你喜欢
鞍区管瘤脑膜瘤
论著/通过MRI 识别BRAF 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的相关因素分析
颅咽管瘤放射治疗进展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及癫痫发作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