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吴 云,方炜淼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2.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传统建筑材料在当代建筑营造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极大冲击。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传统文化,如何保留和发扬传统建筑材料的优势,是传统材料运用于当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他对于乡土建筑的实践受到了大量关注。王澍设计的田螺山茶室,位于宁波东钱湖风景区的田螺山景点,建筑形态起伏错落,与周围的山地环境相呼应,在传统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应用方面更是给建筑界提供了启发与引导。
传统材料在传统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在田螺山茶室中应用的“木、竹、石、砖”四种传统材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对其物理特性及其应用情况的探讨,有助于解读传统材料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木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材料语言,表现在传统建筑的梁柱门窗等各个方面,甚至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集技术及艺术于一体的榫卯、斗拱等结构。木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沿顺纹方向具备良好的抗压性和抗拉性。此外,木材的韧性也使得木结构建筑具有抗震的优点。木材还是绿色低碳、可循环再生的天然材料,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木材作为装饰,以优美的木质纹理及亲切的自然质感营造出淳朴的氛围。木材所特有的年轮图案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通过对已逝的岁月的记录来表达特有的人文情怀。[1]但木材易遭虫蚁侵蚀、防火性能差,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古代木建筑屈指可数。因此,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求,有必要对木材作一定的防火防腐处理。
竹在宁波地区是很常见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清高、节气、坚贞”,具有美好的寓意。[2]
竹材作为一种典型的传统材料,在建筑领域亦有悠久历史。早在几千年前,竹子就被广泛应用在民居的构建中,较为常见的有亭、棚、廊、竹墙、竹围栏和竹篱笆等,主要用于建筑物的防护并具有通风、防寒、防潮、遮避等功能(图1)。在视觉上,竹材具备细腻的纹理特色,且色彩的差异也使竹材更具艺术表现力。
图1 竹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石材是自重较大、坚硬耐久的天然材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石材通常不用于建筑的主体结构,而多作为建筑的台基、柱础和栏杆等,例如北京故宫的汉白玉台基和石雕栏杆。石材还多以雕刻绘画的形式呈现,主要起到装饰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石景则是以极高的用石艺术将广阔自然的千沟万壑浓缩于咫尺庭院之间,以别具匠心的假山、婀娜通透的太湖石来表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3]
石材具有极佳的抗压强度,在传统山地建筑中,常以经过简单处理的石块堆叠形成建筑外墙,这一粗犷的手法却表现出质朴的山野之美。此外,旧时的石造牌楼还会模仿木结构建筑的形式,甚至采用榫卯技术来处理石材,这对当代建筑中石材的表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砖最早在西周时期开始使用于建筑,在秦汉时期被广泛应用。砖以泥土烧制而成,因此本身较脆,受力较差,抗拉抗弯性能都不理想,但砖优异的抗压性和保温性使其成为了最好的墙体材料。由于烧制方式的不同,砖又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青砖和红砖之分。青砖给人以宁静雅致的感觉,而红砖则显得温暖易亲近。
图2 砖的砌筑形式
单体的砖可通过雕刻镂空、模印彩绘来记录社会风情以及表达美好愿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例如汉代画像砖。而众多的砖块经层层垒叠形成砖墙,在匠人的创造发挥下,通过不同的砌筑手法使砖与灰缝组合成极具变化的丰富的纹理。例如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梅花丁、一顺一丁、三顺一丁等砌筑形式(图2),美观又实用。
传统材料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之一,在其物理属性已经相对无法满足当代建筑结构需求的情况下,更适合用建筑表皮的形式来表现地域人文情怀。随着现代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覆层建造技术应用得更加广泛,建筑表皮的变化往往极具灵活性和表现力,可对建筑的主体结构起到保护或者装饰的作用。在现代施工技术下,建筑表皮能够不依赖功能、结构,独立地展现其相应的、甚至超出自身特色的、更丰富多变的知觉属性[4]。这也使得传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下文将结合王澍的田螺山茶室从质感、纹理、色彩三方面来探讨传统材料对乡土文化的表达。
传统材料的质感通过视觉和触觉进行传达,有自然与人造之别[5]。
自然质感是材料与生俱来的属性,例如木之柔和、石之粗犷、土之质朴都是未经雕琢的天然呈现。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利用材料的自然质感来强化建筑的地域性、乡土性。在田螺山茶室的外立面设计中,建筑师将宁波本地的山石经过简单加工,在建筑基础的外侧通过垒石组合的构造形成外层表皮,表现出天然朴拙的乡土意象,也呼应了基地周边依山傍水的乡野风光(图2)。
图3 茶室的基础
人造质感则是材料经过现代工艺处理后所产生的更显精致的材料属性,呈现出大自然与现代工业化相融合的特有美感。在田螺山茶室中,建筑师使用了抛光后的竹材,并将其逐片拼接之后包裹于底层混凝土柱的外侧,形成技术精美的工业化质感(图3)。
不同的材料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纹理结构,而由同一材料组合形成的纹理则更为多变。在建筑中,纹理的形成依赖于材料表面的花纹构造以及材料排列的组合方式。在传统建筑中,雕刻石木、砌筑砖瓦、夯实土坯、编织竹条等都是常用的创造纹理的方法。
田螺山茶室游客中心的外立面采用了交错的木材来塑造建筑表皮,形成了类似于栅栏的纹理。建筑师根据功能需求采用了疏密有别的编织手法,使其具有一定的通透性,游客在室内也能欣赏到周边的自然风光。木构表皮能够采光通风,同时又具有围护的功能,并与实墙形成虚实对比,丰富了立面的层次(图4)。
图4 茶室外立面
传统材料的色彩往往与地方环境相协调,也更符合地域语境,能够营造出充满乡土情怀的场域,使人产生地方认同感[6]。建筑材料的色彩表达有多色表达和单色表达。多色表达主要是将各种颜色的材料结合在一起,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形成富有冲击感、丰富生动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较于活泼的多色表达,单色表达也并不寡淡乏味。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用同一色调的不同材质进行组合,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纯粹和谐的美感。
田螺山茶室的建筑立面设计中色彩表达主要以石材的灰色、木材的红棕色以及竹材的黄色为主,两种表达方式均有采用。石材由于其天然性,自身带有多种色彩,堆叠形成了丰富的外层表皮。在细节上也因石材尺寸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使得基础整体不显笨重呆板。红棕色的木材与黄色的竹材在色彩的表达上属于较为一致的暖色调,给人以容易亲近的感觉。木构架交错形成的缝隙之间透露出建筑主体结构灰色的混凝土墙体,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感。
面对现代技术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中国当代建筑出现了民族文化缺失和精神失语的现象。如何使其保留神秘的东方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建筑师因此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设计表达手法。将传统材料应用于当代建筑无疑是传承传统文化、表现地域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筑师除了要树立应用传统材料的意识之外,更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手法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王澍的田螺山茶室为乡土建筑的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无论是对传统材料进行技术革新来发挥新的生命力,还是将其作为建筑表皮来表达人文情感,都是值得当今建筑师思考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