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梅
(涟水县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23400)
神经内科收治患者一般疾病较为严重,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患者排尿意识丧失,从而影响排尿功能,导致尿失禁以及尿潴留等并发症,需予以留置导尿管促排尿[1]。但是,留置导尿管期间导致的漏尿并发症问题也相对常见,且增加了尿液浸渍皮肤感染问题,从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延长患者康复时间[2]。基于此,本文就预防性护理干预价值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均为神经内科患者80例。纳入标准:(1)留置导尿管患者;(2)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3)参与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尿路系统疾病患者;(2)尿路感染患者;(3)拒绝配合参与者。进行留置导尿管患者分组,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65.6±5.5)岁;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2~5 d,平均(3.0±1.0)d。干预组: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46~78岁,平均(65.5±5.8)岁;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2~4d,平均(2.5±0.5)d。神经内科患者基线资料完整,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予以患者规范导尿管管理、监测病情、管理病房环境、健康宣教以及遵医嘱用药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干预组——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1)合理选择导尿管。导尿管留置时间较长,为了预防漏尿、提高患者的安全性,需选择材质良好的导尿管,优选硅胶材质、光滑、尿液流速快的导尿管。(2)心理干预。留置导尿管情况下患者焦虑、不安等情绪明显,护理人员需在综合评估患者性别、性别、年龄、社会关系等信息以及心理负担的基础上选择更适用于患者的心理疏导方式,予以患者绝对的尊重,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患者心理。(3)导尿管护理干预。导尿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全面掌握导尿指征,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每天更换引流袋,有污染情况下立即更换,更换时彻底消毒接口位置。应用碘伏(0.05%)对导管、导管接触皮肤彻底消毒处理,包括尿道口、会阴,2次/d,排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密切监测导尿管尿量、尿液颜色、性状。尿液有明显凝块、沉淀情况下,以冲洗液(280 mL)冲洗膀胱,导尿管末端将冲洗液推注至膀胱,连续冲洗膀胱5次至尿液顺利流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叮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导尿管固定女性于大腿内侧、男性于大腿外侧,以医用胶布将尾端固定于大腿内侧,使尿袋处于膀胱下。(4)训练护理干预。以放尿/间歇性夹导尿管方式进行膀胱反射功能训练,预防膀胱瘫痪。(5)尿道干预。留置导尿管期间,若患者尿道松弛,留置导尿管期间需留置型号偏大导尿管。牵拉方法方面,男性进行纱布牵拉,导尿成功后轻拉导尿管,确保尿道口紧贴气囊,女性采取空瓶悬挂牵拉,栓有空瓶绳子系于导尿管末端牵引。
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研究数据经SPSS 19.0处理,计数型指标漏尿率以(n)、(%)的形式描述,观察指标对应检验值为(x2)。P值小于0.05,表示2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显著。
干预组与对照组留置导尿管的神经内科患者的漏尿发生情况见表1。组间1个月、2个月、3个月漏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神经内科留置导尿管患者组间漏尿情况分析[n(%)]
留置导尿管是神经内科的主要治疗措施,但是由于留置导尿管后膀胱内压力高,易发生漏尿,易引发肛周皮肤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影响治疗预后,增加患者身心负担。分析导致导尿管漏尿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受到感染影响,患者尿液浑浊、沉淀堆积,进而导致导尿管阻塞,诱发漏尿;导尿管插入不当,易诱发腹部胀痛、膀胱压上升,增加漏尿风险;患者膀胱萎缩时插入导管易繁盛导管误入膀胱底,诱发膀胱三角漏。为了预防导尿管漏尿发生,需积极预防干预[3]。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明确导致留置导尿管漏尿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合理选择导尿管、导尿管护理干预、训练护理干预、尿道干预减轻了患者的身心压力,有效预防漏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