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琳 张威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良性互动的世纪,是个体意识升华与群体意识回归的世纪,中国梦牵引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正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大趋势的敏锐把握。立足时代与传统、利益与精神、个性与党性的辩证关系,探索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是铸牢理想信念、实现强军目标的要求。
[关 键 词] 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强军目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156-02
坚定官兵理想信念,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引导学员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把强军目标融入人生追求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正确处理利益与精神的关系
军人为使命而生,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强军梦”的历史使命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使军队肩负的责任使命更加艰巨繁重。尤其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面对反映不同主体利益要求的价值观,或者说面对价值“超级市场”和“价值爆炸”,全军每一名官兵都无法回避,而且必须做出响亮的回答。要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评价、选择、汲取、舍弃激荡碰撞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坚定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既是当代革命军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又是军人的大义大德,理应成为当代革命军人始终秉持的一种主流精神和价值。面对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全军官兵必须以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态度,筑牢献身使命的核心价值追求,激发为实现“强军梦”拼搏进取的强大内动力,在履行使命、献身使命的实践中,创造当代革命军人的最大价值。
理想信念是人民军队永葆革命本色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永恒精神支柱,是革命军人枕戈待旦、斗志昂扬、敢于牺牲的不竭精神源泉。在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之所以前仆后继、忘我牺牲,正是因为他们怀着让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压迫的执着信仰,有着让子孙后代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坚定信念,携着解放全人类的博大胸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精神,令蒋家王朝胆怯,使帝国主义发抖,让中国人民真切感受到人民军队对人民、对国家的赤胆忠诚,人民由此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道路,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理想信念如此重要,是因为民族复兴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复兴,而且需要精神上的复兴,尤其需要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时代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官兵纯洁革命理想、留住革命信念,既苦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的军事本领,又保持不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俘虏的高尚灵魂,用能打胜仗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军队钢铁般的意志,捍卫国家发展利益的血性,维护人类和平发展的情怀,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正义之师的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过硬的精神标杆。
新一代革命军人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切身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的正当物质利益追求,内心排斥脱离物质利益原则空谈奉献精神的传统政工思想。对于年轻一代官兵的这种心理,不能过度责备,只能迎难而上,善于在肯定中进行辩证否定,让他们透彻领悟“大写的人”不仅要物质富裕还要精神幸福,不仅诉求提高物质待遇还要坚守革命理想信念,不仅在物质上满足还要在精神上富足。
二、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让军校学员在汲取时代精神的同时珍视传统文化的精华,把握好现代与传统的均衡点,对强化战斗精神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我们中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广大学员穿透斑驳迷离的表象找准人生价值的定位,把个体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国家的发展进步中。
中国是传统文化的大国与强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以人类利益、社会利益为本位的天下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经世致用情结,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人民安康始终主导文化的血脉。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从李大钊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到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对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超时空的历史价值,延续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牵动着中华民族求统一、尚和谐、谋富强的永恒梦想。我们应系统发掘、整合、提炼这些深沉、持续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助丰富多样的现代形式,赋予其源源不断的时代魅力,感染学员。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必须有中国精神。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多元多样多变特点明显,让官兵从党的事业、国家利益和部队建设高度思考个人前途和命运,坚守革命军人的政治信念和品格操守尤为重要。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用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中国精神来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学习是这个道理,工作、生活,凡事都符合这样的一般规律。在军队建设中,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复杂的,承担的任务是多样的,可能同时需要应对几项工作,若是心神不静、杂念丛生,必然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效益,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面对功名利禄的外界因素影响和喜怒哀乐的自身情感变化,要做到“专”而不动确实非常困难,要引导学员多加修炼,“内练气息,外练骨皮”,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术业专攻、善做善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善始容易善终难,善做容易善成难,术业专攻就是善终善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军队建设中,每名官兵明确具有的岗位职责就是“业”,满足任职需求的技能水平就是“术”,官兵应该按照军事训练大纲与岗位能力训练标准的规定,不断提升军事职业能力水平,这就是术业专攻。若不以自身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而是这瞅瞅、那看看,舍本逐末,则很难成功。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传统和现代的思想资源,让广大学员在对时代与传统的辩证思考中准确定位人生的价值坐标,让学员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心系强军目标,以捍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
三、正确处理个性与党性的关系
一些年轻官兵个性十足,党性不足。他们生活在思想解放和文化多元的社会,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同价值观风云际会、百家争鸣。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时代》周刊的专栏文章曾把他们叫作“Me Generation”(“自我一代”)。他们个性十足,行事自由,喜欢就接受、不喜欢就不接受;要求颇高,不仅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的反思性选择在他们身上反映得尤为突出;效果难以固化,接受课堂灌输时产生的理论认同感难以持久保持。
在新挑战、新考验面前,要引导新一代革命军人领悟个性与党性相统一的辩证法,保持我军的优良作风,坚守精神高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靠党的先进性保证军队的先进性,才能使我军在日益复杂的斗争面前,始终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优良作风说到底是党性修养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纯洁,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强化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使命感、责任感,永远当人民子弟兵,永远做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启发式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广大学员认识到自由的底线和个性的边界,夯实新一代年轻官兵的党性原则,用党性统一他们的个性,用他们有血性的能打胜仗的个性滋润党性,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梦、强军梦为每名官兵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引导学员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为强军目标努力奋斗的信念,自觉克服市场经济和多元思潮对军人忠诚、奉献等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处理好时代与传统、利益与精神、个性与党性的辩证关系,从心头升起理想信念的太阳。要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用先进军事文化陶冶情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纯洁的品格,为实现强军梦贡献智慧。要引导学员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坚守精神家园,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练就革命军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