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校普遍一线教学、教师岗位政策倾斜的氛围下,高校服务教学的基层行政岗位工作人员的心理获得感普遍不高,特别容易在职业倦怠感下出现工作效率低、职业获得感差,尝试从研究主体的内因出发,分析职业倦怠的主观原因,并由此提出提升幸福感的可实现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秘书;职业倦怠;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034-02
在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团队中,基层岗位可以大概划分为工勤岗位、行政岗位和秘书岗位。其中就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而言,基层行政岗位与秘书岗位的内容相关性比较大。因此,本文将基层行政岗位与秘书岗位纳入一个模块进行分析,本文后面称呼其为基层行政(秘书)岗位,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不是站在教学活动的显著位置,却是一线教学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他们不是校务管理的决策者,却是行政管理任务的基层落脚点。他们的角色重要但不显著,他们的工作繁琐而不具体,普遍认为,这个团队人员可以轻易替换,工作链可以轻松并轨,由此高职院校行政基层行政(秘书)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及岗位成就感中往往非常尴尬。
一、高职院校行政(秘书)岗位的职业倦怠表现
基层行政(秘书)岗位从事的是一线教学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面向的对象是群体数量非常大的师生,工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容易普遍出现身心俱疲,在笔者的工作单位中,经常学期过半就会听到身边此类同事相互吐槽、诉苦、抱怨工作负担重、身体吃不消、精神紧张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身体疲惫
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为例,基层行政(秘书)经常产生工作交集的人群有学生、普通教师、分管领导、其他领导、同级别其他同事等,工作的范畴也并非泾渭分明,往往很多临时性、突发性、一次性的工作都会增加到他们的身上,且由于工作环境大都缺乏私密,工作地点空间开放,随时可能会被打扰或打断,工作注意力的客观条件差,种种情况都会导致基层行政(秘书)对自己的工作准确性自信心不足。另外,长期坐班、压力下的不正确坐姿及埋头工作特别容易导致颈部和腰部受损,产生身体疾病。
(二)情绪焦虑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的维权意识都非常强,基层行政(秘书)的工作虽然不显眼,却是各环节的线接口,一旦发生错误或是失误,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更会带来工作上更大的被动,因此,工作中,这类人的精神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就怕一不留神出现事故,一件事往往核对、确认检查多遍才能放心,长期这种心理必然会导致情绪暴躁、缺乏热情。
(三)职业成就感弱
基层行政(秘书)是教学的服务角色,学校在盘点发展成绩时,不会将他们的付出纳入统计范围内,由于大量繁琐的工作缠身,基层行政(秘书)大多也很难有精力和能力取得本职工作以外的科研成绩和教学业绩,从心理上难免会有“为人做嫁衣”的失落感,同时也因为没有出色的科研成绩和教学业绩,收入方面与一线教师也存在差距,萌生出“没意思、没前途、吃力不讨好”或者转岗的想法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造成基层行政(秘书)职业倦怠的原因非常多,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将导致因素归纳成三个范畴,一是环境范畴,包括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等因素;二是情感范畴,包括职业地位低、业务培训机会少、人际交往复杂、客观导致的工作效率低、崗位职责不明确、岗位角色多重、重复劳动缺乏新鲜感等因素;三是利益范畴,包括岗位收入低、职业成长空间狭窄等因素。众多原因交错复杂,有的是单位顶层设计才能解决,有的是工作团队氛围长时间造就,有的是岗位属性本身带有,有的是提高自身能力就能克服,有的是转变视角就能改善。所以,想缓和基层行政(秘书)职业倦怠感需要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需要外部力量和自身内因共同发力才能解决。
职业倦怠感本身的涵义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状态,而情绪性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评估和自我感觉,失落、失败、无助作为一种情绪也会产生倦怠,所以,相比较等待长期计划和外部力量在环境和外部机制上显现效应,不如先从个体的感受入手,调节和缓解暂时无法改变的情绪感知,这就是本文的研究初衷。想让基层行政(秘书)个体在工作中发挥自主意识的积极调节,将部分的不舒适情绪调节为正常情绪甚至是积极、促进的情绪,可以再次对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归纳,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考量,而归纳出来的主观因素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控。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基层行政(秘书)通过调节主观能动性而无法改变的一些因素,如,岗位收入低、职业成长空间狭窄、教师岗位职称晋升难度大等,这些因素主要关系岗位收入,涉及学校规划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无法从基层行政(秘书)的主观进行调控和改善,所以将其归为客观因素导致的基层行政(秘书)职业倦怠,本文不做阐述。
(二)主观因素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基层行政(秘书)职业倦怠中的感知因子如工作任务繁重、职业地位低、人际交往复杂、重复劳动缺乏新鲜感、岗位职责交叉、责权不明晰等都是基层行政(秘书)的主体感知,既受主体的情绪、心理影响,也可以通过主观上的行为干预和心理调控予以缓解和释放。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行政(秘书)主观因素导向的职业疲倦感更多来源于工作方法的不合理、工作思路的不明晰、工作安排的不协调。因此,提出了增强角色认知、提升基层行政(秘书)的能力、建立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构想,从主观上减弱职业倦怠。
三、基层行政(秘书)岗位的幸福感路径提出
(一)主观上增强对岗位工作和角色的认知,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秘书)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复合岗位,要求从业者对高等教育及教学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兼顾秘书、基层公务员、公关人员等多重角色,入职该岗位之前首先要做的功课就是深刻认识自己即将从事的岗位,包括岗位职责、工作对象、工作强度和主要工作方式,其次是在认识岗位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好心态,做好身体和精神上的准备。了解岗位内容、接受岗位优缺点,并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才能夯实爱岗敬业的基础。
(二)主观上增强工作效率意识,培育与岗位相称的行政工作能力
一直以来,关于高校基层行政(秘书)的岗位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这个岗位谁都可以干,谁来都能干。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调研中发现,造成职业倦怠除了有岗位的客观障碍外,还有来自该岗位员工自身能力与工作要求匹配与否。从秘书的国家职业标准看,秘书岗位应该具备文字与语言沟通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结合高院校的教学特征和工作特点,总结高校基层行政(秘书)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为:基本职业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秘书)在独立处理本职工作的闭环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熟悉工作、方法能力、身体能力;发展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秘书)在对接外部提升工作效能及工作贡献度的开环能力,包括思维理解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工作责任感、主动学习的能力等。此外,工作能力与工作级别总是一个不断适应和匹配的过程,如下图,能力曲线C低于工作级别时,工作者就会觉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自然产生职业疲倦;能力曲线B基本符合工作级别时,工作者就会觉得身体轻松,工作萌生成就感,职业和岗位产生幸福感;能力曲线A高于工作级别时,工作者就会觉得游刃有余,产生挑战更高工作级别的欲望,职业带来的幸福感更强。
(三)制定岗位能力发展计划,规划职业蓝图,培育作为参谋角色的能力
高校基層行政(秘书)工作在学校教学教研的第一线,能第一时间掌握师生的动态,辅助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领导支撑部门工作运转,与部门领导的工作形成有机的角色补偿,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设计部门工作流程时,能够结合一线师生的实际需要,从人性、效能的角度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是决策者非常重要的参谋角色。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除了要修炼与工作相匹配的能力外,还需要站在一定的全局高度和长远视角,这就需要高校基层行政(秘书)制定岗位能力发展计划,规划自己的职业蓝图,通过凸显岗位重要的参谋角色,增加所在岗位的辐射能量,提升岗位的话语权和显著度,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结语
幸福是一种源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思维模式和创造外部正能量氛围对其产生影响。本文从前者的角度,通过改观高校基层行政(秘书)的主观思维,营造从业者内心积极的工作心态和工作意识,正确认识岗位价值,增强从事该岗位的幸福感。此外,增强高校基层行政(秘书)的职业幸福感,还应该结合外部环境的激励和影响,内外共同发力,让高校基层行政(秘书)扎根岗位,夯实基层教学单位的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良红.高校党政办公室秘书职业倦怠现象研究:以浙江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秘书,2018(6):36-47.
[2]宋天棋.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认知及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2):147-149.
[3]罗洋波.高职院校教学秘书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幸福感[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5):34-35.
[4]王丽.高职院校行政秘书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9(7).
编辑 马燕萍
①本文系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内涵提升全员行动计划”教育发展事业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行政类秘书的职业幸福感研究”(课题号:2017nhsyc08)的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1982—),女,汉族,安徽巢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