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通过读图学习区域地理

2020-08-19 05:05邱想科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读图气候河流

邱想科

【摘 要】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知识,都要应用于学习区域地理中。因此,如何学好区域地理,需要教师共同探究。笔者认为,学习区域地理可以通过读图了解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区域在哪儿,拥有什么样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教学;读图;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25-02

初中阶段的自然地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气候图可以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通过区域的地形、地势、气温和降水等特征可以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总结出这些地理要素特征,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就会一目了然。然后就能结合其特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人口、城市和产业的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一、读图了解区域地理位置,解决“在哪儿”的问题

要熟悉某一个区域,首先要知道它在哪儿。以亚洲为例,通过亚洲地图观察经纬线,可以总结出亚洲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经纬位置,纬度位置为

10°S—80°N,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亚洲的经度位置为25°E—170°W,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然后在图中找出亚洲的海陆位置,也就是亚洲的相对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连欧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因此,通过读图,以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就可以了解区域地理位置,解决“在哪儿”的问题。

二、读图研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掌握区域“有什么”

可以通过自然环境图,找出一个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总结自然环境特征。

(一)读地形图总结地形特征

先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根据各地形区的分布判断地形分布格局和地势高低,再细心“品”图得出区域特色地形。以非洲为例,观察非洲地形图,可以看出,非洲地形类型以高原为主,高原面积广大,自北向南依次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高原面积占60%以上,因此被称为“高原大陆”。从地势上可看出,非洲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脉主要有阿特拉斯山脉和德拉肯斯山脉。特色地形方面,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东非大裂谷被称为“地球伤疤”,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1]。

(二)读气候图总结气候特征

要学会看气候类型图,通过图例掌握气候的种类和分布,总结区域气候类型,了解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什么气候最为典型等。如欧洲有五种气候类型,分别是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由此可以推断出欧洲缺失热带气候、主要以温带气候为主的原因,欧洲位于36°N—71°N,绝大部分处于北温带,受纬度影响,欧洲无热带。观察气候图可以发现,欧洲西部受海洋影响显著,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集中分布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由此可以把欧洲的气候特征概括为:①以温带气候为主,缺失热带(受纬度因素影响);②海洋性气候显著;③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读河流图总结河流特征

根据区域内河流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能总结出河流流量的大小、含沙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等水文特征。以非洲尼罗河和刚果河为例,尼罗河流经东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地势南高北低,因此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流经气候区分别是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影响了尼罗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使得尼罗河具有蒸发旺盛、径流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无冰期等特点。而刚果河主要流经刚果盆地,盆地东高西低,河流整体上自东向西流向大西洋。刚果盆地呈闭合地形,促使周围河流大都注入刚果河,所以刚果河支流众多。刚果河地区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多,径流量大,所以刚果河没有明显的水位变化,含沙量小。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刚果河比尼罗河流量大且较为稳定。

(四)读图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影响

常言道,水往低处流。河流与地形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势的高低会影响河流的走向,所以可以从河流的流向判断区域地势的高低。如南亚印度半岛上两条河流均自西向东注入孟加拉湾,由此判断印度半岛西高东低。再如东南亚中南半岛上河流大都自北往南流,由此可以得出中南半岛北高南低,北部地势高峻,促使河流上游流速湍急;南部较为平坦,所以河流进入下游后,水流平缓。由北部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与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分布,可总结出中南半岛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2]。

地形对气候也有影响。一是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山地分阴坡和阳坡,这会影响聚落的分布。二是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有阻挡作用,使山脉两侧的水分、气温状况产生差异。如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被北美洲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拦截”,使得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海岸,并没有延伸到大陆内部。三是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势增高、气温下降,形成“一山有四季”的景观。

三、通过自然环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各区域地形、气候、河流、发展历史等因素不同,所以各区域的人口、城市、产业的分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以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为例。通过读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图可以发现,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盆地、高原、丘陵为主,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和被誉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区域人口稠密,约占全國人口的55%。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长江流域,便利的交通加之长江“黄金水道”良好的运输能力,逐步形成了长江产业带,还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流域的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濒临海洋,邻近东南亚,是中国的“南大门”,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开放的政策等,使珠江三角洲成为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读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图,其主体地形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自然环境严酷、面积虽占全国的25%,但人口仅占全国的1%左右。受高山高原气候的影响,无法大面积栽培农作物,但其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适宜种植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高寒的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所以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丰富的矿产使该地区的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青藏高原盛产大江大河,拥有世界最高峰,被称为“亚洲水塔”和“世界屋脊”,吸引了无数探险者和旅游者前往。因此,该区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了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并发展了工矿产业,做强做大了旅游业,使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读图知道区域在哪里,了解到自然环境各要素特征后,便可分析区域内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及产业的布局,继而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思考模式时,其学习区域地理也就轻松且“接地气”了。

【参考文献】

[1]黄乐.初中区域地理巧用图片辅助教学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

[2]柯春婷,黄湖南.世界区域地理主线式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1).

猜你喜欢
读图气候河流
河流的走向
河流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