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尊重情景”的初中生成长教育实践分析

2020-08-19 05:05李修升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初中生

【摘 要】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受到优秀的教育可顺利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本文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行为需求以及情感需求入手,阐述了营造“尊重情景”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基于“尊重情景”的初中生成长教育实践的关键,希望能够为初中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尊重情景;初中生;成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097-02

初中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传统的初中教育模式存在弊端,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成长教育与心理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使得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一、营造“尊重情景”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心理需求

每一个个体在发现自我与接受自我的过程中都应体验到成就感与认同感。学生也如此,只有在受到尊重的时候,才能更为开放地接受其他事物。因此,学校与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尊重情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身上的亮点带动其整体的发展。

(二)学生的行为需求

除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情景”还满足了学生的行为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权与学习权,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激励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另外,德育在教育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将德育融入学生成长教育中能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由此可见,教师在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应依据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是学生十分重要的需求。部分教育家认为,在教育领域,情与爱是必要的因素,一旦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教育中无法被满足,就将对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1]。

二、基于“尊重情景”的成长教育实践关键

(一)构建“尊重情景”

基于“尊重情景”的成长教育,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情景”是科学化、系统化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若想达成这一目标,则应着重对学生的四方面素质进行培养,即知识与能力、交往与沟通、情感与态度以及兴趣与潜能。另外,在构建“尊重情景”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若想实现上述四方面素质的提升,学校应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与作用,系统化、科学化地推进教育教学发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能够平稳顺利地开展。同时,还应注意“尊重情景”是“教育行动+积极评价”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同人类产生动机是因为诱因一样,学生成长也需要诱因。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尊重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成长教育的效率,增强学生综合素养。通常情况下来说,只有“诱因”不足以让人产生动机,还应有“需要的强度”,即“需要被人所意识并试图采取措施来满足需要”。由此可见,教学活动这个“诱因”还不能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确保积极评价这个“需要的强度”,来保障教育教学行动的有效性。

(二)开展教育活动

从对初中生的观察与分析来看,初中生虽然较小学阶段有所成熟,但是对世界是好奇的,广泛地接受着各个方面的影响。尽管初中生受同学影响较大,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同学对其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其更加在乎从教师方面得到的评价。

初中生对于学习与日常生活都有着正面的想法,但却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虽然他们对于知识有着原始的渴望,也愿意表现自己与表达看法,但心理过于敏感,时常会出现感情用事的现象。相关调查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往往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之中,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完全,自我意识得不到稳定发展。因此,根据初中生可塑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应注重初中生的成长教育,在营造“尊重情景”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应对相关尊重场景中实施教育活动的方法进行了解,在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如当前我国各学校所开展的“校本课程行动”“国家课程校本化行动”以及“有效课堂行动”等,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收获有效与完整的教育。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坚持发展学生的兴趣与潜能这一原则,对教育活动进行实施,如开展“分层教学行动”“综合实践行动”以及社团课程行动等,对学生发展中所展现的多元化的需求进行满足,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还应基于学生的态度与情感需求,采取教育行动。如开展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活体验行动”“点亮行动”以及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各方面情感需求的满足,使得初中生能够在此阶段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构建评价机制

各种研究与调查顯示,自尊心并非是个体在封闭的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经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之后,不断地观察周围环境对自己的态度以及想象他们对自身的评价,并将其作为心理结构的客观标准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若想满足学生普遍需要的自尊心需求,就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以起到促进初中生成长的目的[2]。积极评价与教育行动相统一有助于实现对初中生的基于“尊重情景”的成长教育。但是因为行动拥有着不同的目的,因此造成了对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评价内容。若想实现积极的评价,应注意以下两点要求:其一,在评价的原则方面应达成一致,确保评价的合理性,具体体现在评价内容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让学生在获得自强能力的同时懂得敬畏,并能够切实地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其二,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它包括能够量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优点与长处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表现与积极态度评价工具等。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在营造“尊重情景”的基础上开展成长教育实践是初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促进学生成长教育为目标,构建“尊重情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施教育行动满足学生的行为需求,构建起良好的评价机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成长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但红玲,刘永刚.尊重情景下的本真教学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7).

[2]黎顺芳.尊重情景下关于思想品德开卷答题能力提升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

【作者简介】

李修升(1971~),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