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
当前,常规的中学思政教学模式是一例一理,甚至多例一理,不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落后于新时代学生的学习实际,无法高效吸引学生听讲,更无法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课堂的热情。看似热哄紧凑的教学课堂,其实收效甚微——因为过多的举例、频繁的过幕,会冲淡教学的重点,分散注意力,也妨碍学生思考。因此,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实施了“一例多用”的教学方法。
“一例多用”是授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某一教学事例设置多个连贯、呼应,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思考、合作与探究,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和获得新知的方法与过程。
一、哲学复习中“一例多用”的课堂实践
《生活与哲学》内容缜密、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哲学复习要力求省时、高效,比较适用“一例多用”情境教学法。因此,在复习《生活与哲学》时,笔者广泛采取“一例多用”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励、鼓舞、唤醒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剖析生活现象
哲学源自生活。哲学课堂要生活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理探索、揭示生活的真相,启迪智慧、关注生活。复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笔者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雾霾天气,然后展示图片,设置系列问题,带领学生感受和探究雾霾的成因及影响。
[问1]雾霾天气的出现,会影响公路、铁路、航空、农作物生长等,说明什么哲学道理?(联系普遍性)
[问2]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说明什么哲学道理?(联系客观性)
[问3]解决雾霾、治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努力,减少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北方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说明什么哲学道理?(联系多样性)
这样取材于生活实事“一例”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提炼,让每位同学都乐于参与,课堂反应异常活跃。
2.把握时政热点
“一例”的选取要结合政治教材内容,将时政材料与相关哲理结合起来,创设连贯、完整的情境,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学生熟悉、关注的时政为切口,既生动形象、又有时代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与高考题目的选材保持高度一致的步凋。复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笔者选取两则最新的“雄安新区”消息报道,并以问题设置为主线,通过课堂探索、协作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给出“答案”。
[问1]为什么说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
雄安新区的设立符合客观规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千年大计”。
[问2]谈谈你对雄安新区未来发展的看法?
本节课的问题探究都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找出材料关键词;第二,简要说出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第三,写出完整答案(包括观点和分析)。这样的“一例多用”课堂设置,学生表示非常欢迎。因为它少了知识传递,多了主动思考;少了现成结论,多了观点争鸣。如此设计,教学过程能水到渠成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学生主体地位在对层层情境问题的思考讨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讲述名人故事
好的情景设置要注意前后呼应,知识衔接紧凑自然。为合理高效运用材料,在课程的进一步引展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复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讲述了“电学之父”——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的故事,然后设置系列问题。
[问1]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体现了认识论什么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问2]富兰克林父子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利用风筝引电;通过实验证明“天电”也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熔化金属,点燃酒精;揭示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的过程,体现了认识论什么哲理?(实践是动力和检验标准。)
[问3]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体现了认识论什么哲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课堂上,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学生保持了长久的注意力,通过探究互动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体验政治课堂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二、“一例多用”的教学体会
1.留心生活,巧设“一例”
“素材是为知识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因此在选素材之前,首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全而梳理,确定教学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选定素材、创设情境,教师平时要立足实践、加强学习,留心生活、做好“一例”的积累。
2.一以贯之,重在“引导”
教育家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教师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吸引学生兴趣,带领学生探究。
第一,“引”在情境设计上。创设教学情境,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认真筛选题材、选定“一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启发式和开放性,连贯和渐进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索、牵引学生思绪,课堂上帮助学生找准重要信息。
第二,“导”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导”是一门艺术。要“导”得自然,不带刻意。行云流水的教师导向,能将学生的思路带到预设的方向中來,快速有效地将教学活动推向前进。作出自然、合时宜的导向,教师必须对情境设置的原因和教学预期心中有数,并随着教学情境的逐层深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展,顺势而为并做恰当问题提醒,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句。
3.借力情境,成在“参与”
“教学材料服务于教学,是形成、验证哲学观点的基石,只有把观点融入特定的材料、环境中,才能显得饱满、可信、有说服力。”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生为本,选取有合作需要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活动和问题,借助丰富的情感、得体的语言、独特的风格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验证观点、生成知识。《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知识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为吸引学生兴趣和关注、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笔者着眼于传统文化,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为材料,从这节课的要点关键词(劳动、奉献、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砥砺自我)出发设计“一例”。
[问1]唐僧几个徒弟个个身怀绝技,为什么还要亲身历险,不远万里赶赴西天取经?(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问2]如何看待唐僧的成功?(要在奉献中创造价值)
[问3]如何看待猪八戒和沙僧的成功?(猪八戒的成功,更是团队的成功,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问4]如何看待孙悟空的成功。(孙悟空取经路上是不断提高的一程,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
这样的课,要给足学生时间去探讨,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思考受阻时,教师没必要把解决办法或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课堂引导、启发,促使学生在分组活动和缜密思考后,然后对所设置问题给与解答、生成要点。
总之,“一例多用”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非常适合逻辑性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课堂。不过在案例设计上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贯穿全堂的“一例”。“一例”课堂要以思索为核心,引导为纽带,活动为路径,激发学生兴趣和课堂参与。走在情境教学的路上,笔者将继续坚持“一例多用”教学法,以情景为载体,问题为导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