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备受古人推崇的求学、求知模式,讲究亲历躬行、参证精思。近年来,“研学旅行”已逐步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当中,这种古老的学习方式也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随着暑假来临,研学旅行的热度也随之上升。只要到学校周边走走,便会发现“暑假研学”“夏令营”等宣传字眼俯拾皆是。除为家长提供自主选择的研学机构外,一些学校也以设计校本课程、开展校外实践的方式,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通过这些探索,把课堂延伸到校外,让孩子到野外自然感知山川秀美,进入备大名企领略名企风采。
一、特殊时期新调整
研学旅行作为结合旅游与教育的综合体,“研学热”覆盖人群从幼儿园到高中生,产品线由近郊到远涉它国,其发展质量的高低,不仅关联着这一旅游业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而且对“研学课堂”的参与者们有着重要的影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研学旅行的开展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尤其是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室内场所开展的研学项目和出国游学的研学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一些研学旅行机构针对项目路线和活动内容方面进行了适时调整,在控制团队人数、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将研学路线设定在省内,在研学内容方面推出自行车骑行、徒步、爬山等近郊户外活动。
一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在特殊时期,我们机构已取消了往年出国游学的全部路线,将以往以室内场馆为主场地的研学课堂设置于户外,研学旅行活动选取历史、文化、自然、植物等为主题,在户外活动中给孩子们讲解动植物知识,带领孩子们学习传统手工艺,例如木工等。同时,结合线上活动给孩子们开设文化、历史课堂。”
二、初步发展新挑战
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以此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目前而言,无论是研学机构推出的研学项目,亦或是学校的课外探索,都与真正的研学旅行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研学市场中,大多研学项目都难以实现“游”与“学”的真正结合,“游”与“学”难以平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游而不学”或者“只學不游”。“究其根本,是没有设计好课程和评价体系,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副会长仲文表示,在当前社会上的研学旅行中,旅游行业、培训机构、留学中介起到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往往是把旅游参观线路改造、包装成研学项目。
从推向市场以来,研学旅行就受到各界关注,同时也因其存在的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研学旅行产品同质化严熏、“华而不实”等问题受到质疑。受到疫情影响,许多研学旅行机构推出线上研学产品,也使得以“体验”为核心的研学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未来,研学旅行如何复苏并提升质量,战为现阶段备研学旅行机构能够走出困境,并寻求更大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展望未来新期待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研学旅行机构应如何发展?中国旅行社协会研学旅行分会秘书长唐燕柳指出,研学旅行企业要保护好核心竞争力,做到停产不停业,利用停产期间做好内部企业的业务管理,包括管理流程梳理、产品再定位、课程品质升级等,积极拓宽课程宽度和深度以及课程跨学科的融合,变危机为转机,同时更要保持行业自信,不被市场现状打倒。
“行走的课堂”“说走就走的旅行”,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针对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建议,应当坚持学校主体原则,细分研学市场,开发多层次的研学产品,并加强对研学旅行导师的培训,提升研学机构的从业水平;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及监督机制,指导研学机构规范发展。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开创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从当前研学旅行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出发,亟待建立规范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经营、服务、管理规制和标准,使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能够真正得到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使这一开创性的教育改革得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让每一次研学旅行都能真正做到寓学于游!
通讯员:王洁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