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
【摘 要】21世纪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才竞争也愈加激烈,使得大学生的的自我意识与奉献精神的天平倾斜程度也在加重,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树立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力量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其发展趋向对国家未来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入手,对如何更好地加加强学生的自我与奉献精神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自我;奉献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1]其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上有很多无私奉献的事例,正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奉献观,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养成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负面因素,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等一系列不良现象,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得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生偏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一、丰富高校对大学生自我与奉献精神传授的形式
大部分学校都是把公共政治课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唯一途径,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来传授给学生,形式简单,只侧重理论学习,并没有相应配套的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得不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难理解奉献精神的现实意义,影响实际的行动。因此,实践演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至关重要。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2]真正地实现让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的目的。适当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例如服务敬老院、去福利院做义工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提升整体精神风貌奠定实践基础,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奉献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自我与奉献观
自我不是完全的自由,更不是自私自利,社会上一些富者极力追求奢华生活,加之部分媒体不正确的宣传和引导,使得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受到极大的冲击,导致他们中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蔓延。一些大学生功利观念和自由主义的滋长,从而对奉献精神产生疑问,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高校应该从问题根源出发,给学生加以正确的导向引导,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自我与奉献观,找的与学生实际相契合的契合点,结合当前社会社会形势和发展方向,加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社团指导,根据大学生发展特点进行社团创新,通过社团主题活动来宣传正确的自我意识,发挥其发扬大学生奉献精神的优势。
三、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来自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动所带来的各种力量将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历史任务,建立完善健康的社会公德体系,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就要求国家大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互助协作、和谐友好、相亲相爱的氛围,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等高尚情感的形成,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树立身边无私奉献的先进楷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社会在不断发展,自我意识与奉献精神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社会变革和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激荡下,人生观领域呈现出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状态。[3]因此,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形成的过程中,树立一批自我意识正确、无私奉献的先进楷模,在大学生中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园媒体一定要将以奉献精神为主题的事例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自觉遵守新闻传播的行为准则,向大学生传递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正能量,加强与身边实际的联系,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媒体环境中自觉养成充满爱心和责任的奉献精神。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让他们成为是一个自我意识正确、奉献的群体?作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应对当今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应加强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教育,培养他们虚怀若谷的性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尊重青年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尊重青年个性的健康发挥,对促进青年思想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自我意识正确、具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必将真正成为中国的脊梁,这样的年轻一代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青春业绩!
参考文献:
[1]摘自科普中国.
[2]习近平:中央党校开学典礼重要讲话 人民网,2003-03-05.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