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培
[摘要]实现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难题,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由于生态脆弱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状况,各类经济开发活动都有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所以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通过对宁夏沙坡头童园村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与农村自然地理、社会结构、地方文化等紧密结合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当前生态脆弱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选择。童园村正是利用了外部政策支持、景区区位优势、村庄内部地方精英引导以及村庄自组织管理等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才逐步形成一条符合当地村庄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因此,要在生态脆弱地区农村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已有的各种内外条件,创新创造发展模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绿色发展路径。
[关键词]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宁夏沙坡头童园村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对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生态条件恶劣的西部地区来说,选择适合本地经济社会特点且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应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生态脆弱地区,实现发展方式的生态化、绿色化与持续化,是推动地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重要手段,也是脱贫攻坚最合适的道路选择。但是,从当前生态脆弱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很多地区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方面遭遇不小的困境。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地方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开展生态治理,但如果只重视“输血”不注重地方“造血”,生态治理就难以长久开展下去。另一方面,即使生态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地区生态状况有所好转,但地方经济如不能很好地发展起来,也难以留得住人;人一走,地方生态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对生态脆弱地区来说,实现绿色发展是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是寻求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平衡。
生态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发展方式。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现实选择,对建设开放富裕地方社会、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形式,其产生不仅在于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更在于迫切需要改变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对旅游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当前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按生态学要求实现环境美化,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优良、高效、和谐地发展,并有丰富的值得观赏的生态项目和以不破坏环境为特征的风景旅游活动:同时强调利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注重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有的学者从文化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可见,不同的学者对生态旅游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基于上述研究基础可以认为,生态旅游是由生态—旅游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主张利用生态学原则,协调和平衡生态一旅游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活动。
本研究通过对宁夏沙坡头地区的生态治理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考察,试图呈现生态脆弱地区的绿色发展社会机制,从地方政府、企业、村民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生态旅游业如何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地方文化等紧密结合,以实现地方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建设包兰铁路的需要,国家在沙坡头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沙漠,并经过60多年的努力,使当地的生态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也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转变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有利条件。近些年来,在地区生态旅游政策的倡导下,沙坡头地区基于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形成了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与此同时,周边农村根据自身区位条件与经济发展需求,利用景区旅游资源來发展农家乐餐饮与住宿产业。这些举措,一方面有效地满足了沙坡头景区旅游人员的餐饮、住宿等需求,缓解了景区内部人流量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地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来发展农家乐旅游业,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而且避免了因农民外出打工而造成空心村、留守儿童、生态治理失衡等社会问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沙坡头地区的童园村进行深入、全面的实地调查。通过现场查看、深度访谈、文献收集等方法获得充实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地的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开展、农家乐产业发展、生态与环境治理、农民经济增收等情况。同时,结合当地一些政府部门和宁夏社会科学院的访谈资料与文献材料,对当地农村绿色发展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探讨生态旅游政策、地方政府行为、地方精英引导、农民自我发展对当地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梳理
从当前学术界有关生态脆弱地区的研究现状来分析,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治理、生态移民、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是根据当地的生态状况来寻求一种良好的治理方式,以此改变生态恶化的不利局面,从而有助于当地居民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绿色发展则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然地理、经济资源、社会结构、地方文化等来发展地方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生态治理研究
有关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草原生态方面。费孝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探索了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环境治理方式。比如:恢复植被,防风固沙;建设水、草、林、机四配套的基本草场;改善水利,农牧结合,从靠天养畜到建设养畜转变;退农还牧;智力扩散、科技传播;等等。费孝通之后的北京大学学术团队,继续在边区开发的主题下开展了大量有关草原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变迁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农牧民的生活、生产等基本方面人手进行调查,环境问题也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比如麻国庆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草原生态问题。他认为,游牧和农耕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所依据的生态系统也不同,前者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而后者是一种稳定的平衡;草场出现退化,实际上是因农耕方式侵入草原而造成人口的增长,以及居住格局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等。又比如包智明从环境与移民的关系人手进行研究。他在和荀丽丽共同进行的一项案例研究中发现,在自上而下的生态治理脉络中,地方政府集“代理型政权经营者”与“谋利型政权经营者”于一身的“双重角色”,使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王晓毅在草原研究中提出,政策的实施与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对生产、生活与环境纠结在一起的难缠的草原问题有所认识。他强调在研究探索中整体和历史地去研究环境问题背后的“难缠”的社会因素。
除了上述关于北方草原生态的研究之外,有关西南生态脆弱地区的研究也是一股重要力量。尹绍亭的“刀耕火种”研究发现,刀耕火种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采用的较为合理有效的生产方式,是一个动态的生态文化系统。罗康隆在对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区进行考察时指出,在石漠化灾变区实施生态恢复的过程中,该区域相关民族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杨庭硕认为,中西部一些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必须摆脱工业文明的惯性思维,可通过启动“生态扶贫”来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辽崔延虎对中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经过长期的适应,已经形成了以相互依存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环境观念,这些村寨基本上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微型社会。
与上述研究不同,沙坡头地区的生态治理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在宁夏中卫地区建设包兰铁路,为了保障铁路通行的安全与畅通,开展了治沙活动。正是在国家政策与政府管理行为的影响下,沙坡头地区经过印多年的治沙工作,缩小了沙漠面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状况。
(二)关于绿色发展研究
如果说治理沙漠与改善生态是基础的话,那么实现地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关键。由于生态脆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计方式单一,农业生产效益低,如不能寻找到合适的生计方式,就有可能出现大量人口外流的现象,导致当地出现空心村、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寻求生态治理与经济增长协调一致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当前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选择。绿色发展不僅可以保障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留下人,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有关绿色发展的研究已有不少,但聚焦于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王晓毅认为,生态脆弱区往往是贫困地区,而要使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思路。精准扶贫不仅必须要实现绿色发展,而且也具备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能。魏媛等通过对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考察,认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实现当地经济发展与摆脱贫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田甜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提出生态脆弱地区的绿色发展,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态资本运营的长期收益,以及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谭志雄则具体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方式,认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应按照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绿色发展双向互动融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体制机制和路径创新,将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西部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和实现科学发展。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绿色发展是生态脆弱地区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符合当地社会特点的有效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对保护当地生态与环境状况且有积极意义,而且有助于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去保护生态。
因此,从当前生态脆弱区农村发展情况来看,生态治理往往是前提。只有确保稳定的生态状况,才能保持地方社会持续、稳定地存在下去。同时,只有结合地方的自然地理、社会结构、地方文化等进行保护与开发,发挥出地方资源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三、生态治理是基础
沙坡头区位于宁夏中西部中卫市,地处宁、甘、蒙三省交界,总面积6199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67个行政村15个城镇社区,常住人口43万人。沙坡头区是宁夏最年轻的市辖区,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祖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2016年沙坡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519元和10539元。沙坡头景区位于中卫市西部腾格里沙漠南部的黄河沿线,包兰铁路和201省道横穿而过,分为南区和北区。沙坡头景区东起沙坡头水利枢纽坝头,西至黄河黑山峡宁夏、甘肃交界处,以沙坡头黄河两岸为核心区,北至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包兰铁路。景区面积约为21平方公里,可以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景区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分布在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该地区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覆盖率低,绝大部分地表完全裸露。由于食物资源贫乏,动物种类、数量较少,景区的生态系统脆弱、自动调节能力差。
沙坡头童园村位于沙坡头景区的东南方向,全村现有住户113户457人。其中,120余人在沙坡头景区从事旅游项目经营和服务工作,年收入达216万元。现建成农家乐63户,户均年收入20万元,纯收入6万元。2016年全村社会生产总值达1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4万元。根据实地访谈可知,当前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村民在景区上班所发的工资,承包景区旅游项目得到的分成,以及在景区周边开设农家乐的经济收入。可见,依托于景区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收入,同时也促进当地生态得到较好的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一)沙漠治理
从历史上看,沙坡头属于干旱的草原化荒漠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雨水少。二是年降雨量仅有180毫米,蒸发量高达3064毫米。三是气温高。沙漠表面最高温度可达74℃。三是风沙大。年风沙天数高达200天,最大风力11级。四是流动沙丘多。砂层厚70-100米,流动沙丘占71%,沙丘平均每年移动2-5米。五是沙尘暴频繁。一年要刮300多次风。300多年来,腾格里沙漠不断南侵,迫使绿洲向后倒退了7.5公里,2700多公顷耕地沙漠化。随着沙漠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当地生态状况不断恶化,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威胁到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建设包兰铁路,铁路在腾格里沙漠地区行进40多公里,但是由于地处沙漠地区容易遭受风沙的侵袭,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响。1956年,经过多次尝试,1×1米麦草方格试验成功,有效地制止了各种沙尘暴对包兰铁路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植被种植,沙坡头地区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时还产生了一些良好的生态效益。大片的沙漠区域又重新变成绿洲,每年的风沙期不断减少,植物种类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植被覆盖率大大增加,各类野生动物数量也有所回升。
正是近几十年沙漠治理所取得的成效,沙坡头地区的生态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自1984年沙坡头景区开发以来,经过几个阶段的探索与发展,沙坡头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借助沙坡头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景区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当前沙坡头景区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等,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景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利用景区的区位优势可以吸引游客进入乡村进行餐饮、住宿等消费,为农民自身的经济增收提供了路径。
正是基于外部生态状况得到改善的背景,童园村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一方面,农民通过在景区内打工可以获得一部分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随着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大量游客来到沙坡头景区,为当地农户创造了发展农家乐产业的机会。生态状况的改善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使当地农民理解生态保护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二)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指的是为了有效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实现环境保护和减贫的双重目标而进行的大规模人口异地安置。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的调查,以2015年为例,全区有自发移民24万人,这大体上占到宁夏政策移民的25%左右。通过生态移民,移民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收入增加,就业结构多元化,而且无论是移出区还是移入区,生态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
从童园村的情况来看,该村最早坐落于沙坡头国家自然保護区内,出于生态保护和景区开发的需求,村庄经过几次搬迁,最后搬到沙坡头景区的东南面。从当时搬迁的情况来看,村庄所处的区域生态状况比较恶劣。实施生态移民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农民减贫,通过相关移民政策来安置农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经济收入途径:另一方面是为了减轻自然保护区内生态保护面临的压力,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对周边生态的影响。通过童园村村书记的介绍,可以进一步掌握相应的搬迁情况:
我们村子前后经过3次搬迁。才从景区内搬迁出来,主要是为了实现景区内部的生态保护与有序发展。现在景区内部已经没有了村庄。我们村是距离景区较近的一个村庄。在村庄搬迁之前,我们村已经与景区达成相应的协议:一是我们村的村民可以在景区内上班,成为正式职工,并缴纳五险一金;二是我们村的村民可以在景区内承包一些项目,与景区进行分红,例如划羊皮筏子、骑骆驼等。所以,我们村现在有90%的村民在景区内工作,可以获得一部分经济收入。当然,在景区刚开始营业的过程中,游客数量并不是很多。随着近几年不断开发,游客的数量逐渐增加,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所以,通过生态移民方式也有助于实现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态脆弱地区来说,在保护性开发模式的引导下可以实现农村的绿色发展。而只有实现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才能有效地促使农民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以此来促进生态脆弱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绿色发展创新生
根据沙坡头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要求,建立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农民自身的经济收入。通过分析童园村的绿色发展之路可知,乡村旅游发展不仅需要具有优势的区域位置,如依托于一些比较成熟的景区,而且还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农村内部一些地方精英和自治组织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一)政策支持
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根据中卫市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方面,中卫市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来支持乡村旅游的一些项目建设,并引入一些乡村旅游的专业设计团队来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信息工业、生态建设与农村发展相结合的融合发展项目。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例如道路、供排水、厕所、村庄标识等方面的建设。二是特色化改造。根据村庄自身的特点,通过一些专业的设计进行改造与完善,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层次与水平。三是做好管理工作。对各类乡村旅游的农家乐进行“评星定级”,利用行业标准进行有效管理。四是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一些公共信息平台与网络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公司来完善乡村旅游信息网络化平台建设。五是出台一些奖励政策。通过一些招商项目,借用社会力量来参与农村的创新发展。六是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借助旅游扶贫产业来资助、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类服务工作,发展一些土特产销售、特色餐饮等行业。
童园村的农家乐绿色发展模式也离不开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根据政府规划内容,自2017年以来,童园村旅游提质改造项目概算投资2060万元。完成的主要项目包括:跨渠景观桥及管涵工程完成管理埋设、桥体浇筑、桥面铺装;排水工程完成主管埋设2640米,支管埋设650米,安装检查井137座,浇筑隔油池20座,排水户20户;供水工程完成主管建设2460米,支管埋设720米,阀门井83座,水表44座,供水入户42户;中心广场工程完成排水管埋设、检查井砌筑、砂夹石换填,安装道牙700米;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已进场放线;亮化工程埋设电缆管道4000米,埋设路灯基础49个,灯具进场64套;中心广场卫生间已完成框架及屋顶浇筑;屋面树脂瓦工程完成20户12000平方米;外墙粉刷工程完成20户21000平方米;围栏工程完成基础砌筑4000米;农家乐门头改造48户。除此之外,在房屋建设、土地使用、市场宣传等方面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得童园村能够在有效的资源条件下寻找到一条发展路径。正是通过政府扶持项目的支持,童园村的农家乐产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提升。
(二)景区区位优势
通过对童园村的案例研究可以发现,沙坡头景区的区位优势对于发展当地乡村旅游业和增加农民自身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可以从农民收入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农民在景区上班,作为景区的工作人员是当地农民主要的从业渠道。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沙坡头景区的年收入不断增长,全年接待游客由2010年的76.5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亿元。童园村村书记在采访中谈道:
全村大约有70%-80%的农民在景区工作,其中有一部分是作为景区的正式职工,每个月的工资有两三千元,并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使得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在村庄搬迁之后能够得到一些保障。
二是农民在景区内承包旅游项目。根据之前村庄搬迁的协议,景区把一部分旅游项目承包给农民,并由景区进行管理与按比例分红。村书记说:
现在景区内的各类旅游项目,例如划羊皮筏、骑骆驼子等都是由我们村的农民来承包运行。周边其他村大约只有20个村民干这个活,因为之前都是有协议的,不然相互之间竞争会很大,容易产生各类矛盾。像我们村里35岁以上的农民基本都在景区内承包一些旅游项目,有的农民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30-40万元。
三是农家乐产业的发展。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长,逐渐带动了周边农村的餐饮、住宿、特色产品销售等消费活动,为当地农民创造新的经济收入提供了新的途径。村书记说:
从童园村的情况来看,除了在景区工作的一部分农民之外,还有一大部分农民尤其是女性主要是在家从事一些农家乐。因为随着景区的发展,大量的游客在当地需要进行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消费,这就给当地农户带来了经济创收的机会。例如,2017年景区在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有一半以上的游客在农家乐吃饭与住宿。当前,全村共有63户农家乐,2000多张床位,每张床位的价格大约为每晚80-100元。其中,60%的农户是自己经营为主,40%农户把农家乐转包给其他人,大部分农家乐需要雇佣厨师、服务员等人员。现在一户农户在农家乐旅游方面的收入一年可以达到10余万元。
(三)地方精英引导与农村自治组织管理
除了各种外部力量的支持之外,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模式还要依托于各类地方精英的引导以及农村各类组织的协调与管理。按照帕累托(Vifredo Pareto)精英循环论的观点,广义的“精英”是指那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而达到较高层次的冒尖人物:而狭义的“精英”就是少数的统治者,即能够制定政策、作出重大决定的人,即“统治精英”。地方精英作为农村社会的主要引导者,在农村的经济发展、矛盾解决和关系协调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童园村的情况来看,全村能够搞起乡村旅游,还要得益于具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村干部等地方精英。以该村村主任牛某为例。牛某从事旅游方面的生意有20多年,对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时,自从嫁入本村以来,她在村里已经生活了20多年,对村庄的各类情况十分熟悉。她在2009年就开始发展农家乐,是村里最早一批发展农家乐的,对农家乐产业的发展也比较熟悉。正是通过牛主任这类地方精英的有效引导与组织,童园村的农家乐产业才能够逐渐走上正轨。村民在采访中谈道:
牛主任是我们沙坡头区的致富能人与乡村旅游能人,带领老百姓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她通过向上面征求各类支持政策与资金,帮助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她常常出面协调不同农户之间在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村庄关系恶化等问题。通过牛主任等村干部的引导与组织,当前童园村的乡村旅游是我们沙坡头区的一张名片。我们后面还要进一步宣传牛主任这类村干部。
除了各类地方精英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各类农村自组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自组织作为国家和市场之外的另一种人类关系的协调机制和能力,“是成本最低和收益最大的一种治理机制”。在童园村,农家乐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全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办起了农家乐,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在农家乐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环境卫生状况管理标准不统一,销售价格变化随意性大与农户间价格不一致,市场营销方式比较混乱,游客反馈与投诉难以得到回应,等等。之前有游客反映:
在农家乐发展初期,有的农户为了争得客源,从最开始发名片,到最后开着摩托车去追游客、拉游客到自家的农家乐吃饭过夜,竞争越来越激烈,感觉不是很规范,都不愿意去农家乐住宿。
此类问题不断凸显,也影响着童园村乡村旅游的形象。为此,村干部与农户共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协会把每一户农家乐经营户都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组织团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农家乐的卫生标准、销售方式、生活污水与垃圾等都作出了统一的要求,提升了当地农家乐的整体形象。村书记说:
成立农家乐协会之后,我们就是按照规定的顺序来轮流接待客人。如果某一户农家乐出现卫生状况不佳、游客不满意等问题,那不好意思,这户农户就拿不到这一轮的经营收入了,只有等到下一轮。硬件上有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卫生、服务等方面不达标,那就是农家乐经营户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对此负责。
因此,从农村的绿色发展过程来看,各类地方精英与村庄自组织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甚至在有些村庄发挥着关键作用。村干部等地方精英不仅具有广阔的视野并掌握各类外来信息,还具备引导与组织村民开发乡村资源进行发展的能力。此外,通过各类村庄自组织的协调、管理,也能够有效地规避各类不良的发展手段与减少农村社会矛盾等。
五、结论
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是从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还是从农民脱贫减贫和农村发展角度来分析,寻求一种适合本地本村发展的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所以,从生态脆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并进行创新创造,才能真正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通过对童园村的案例分析可以發现,生态脆弱区农村的绿色发展,需要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结构、地方文化、社会组织等充分结合起来,创造农民开展乡村旅游、自我管理、共同致富的发展机遇。在政府政策支持、区域优势等外在条件之外,还需要重视农村社会中各类地方精英和村庄自组织的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出内在影响力,才有可能借助外部有利条件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内、外两方面共同的作用下,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才有可能找到—条符合自身特征的绿色发展之路。
(感谢王晓毅、荀丽丽老师以及宁夏社会科学院为笔者2018年3月的实地调查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