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中学”是一种教育方式,对老师来说,它是探究式教育,对孩子来说它是探究式学习。围绕着“探究”这一核心,“动手做,做中学”成为教育的重点,让孩子爱上学习成为教育的目标。现今,在将“做中学”与幼儿自制玩具相结合,意图开发适合幼儿园孩子的自制玩具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关键词:中班;幼儿自制玩具;课程
一、 引言
幼儿自制玩具活动是幼儿园众多手工活动中的一部分。与其相似的手工活动还有泥工和纸工,区别于这两种以技能为主,材料单一的手工活动,幼儿自制玩具活动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多样化制作材料的认识与感知,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指导,它有着更多让幼儿自主探索、制作的机会,对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更高的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幼儿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和个性,如何让幼儿在学习中成为主动的小主人,教师的引导和课程的设计至关重要。因而,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究适合幼儿的自制玩具课程,摆脱以往的教师在前面教,幼儿在下面学制作的枯燥教学,开发既能紧抓每一双小眼睛,又能完成课堂知识点的自制玩具课堂新模式。
二、 摸清对象——选材要有针对性
一个自制玩具活动要开展,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活动要有吸引力,让孩子们有动手做一做的愿望。其次,活动需要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能够去做。最后,自制玩具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成品能富有个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制玩具题材选择上花心思,下功夫。
中班的幼儿介于两个年龄段之间,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相比于大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表面且不深入。但是对比小班,随着能力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多的探索。在自制玩具选材上应选用形象特征明显,操作技能简单的活动。如《花头绳》的制作活动,由色彩鲜艳的毛根制作的花头绳。首先,教师从花头绳所使用的材料色彩鲜艳的毛根入手,吸引孩子的目光。其次,其中的重点技能是将毛根对折在皮筋上并把它扭紧并在尾部制作出好看的造型。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手部力量和协调性方面经过小班的练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毛根的硬度适中,发和折的能力恰到好处。
三、 提炼技能——教学目标具体化
幼儿自制玩具活动有两种开展方式,一是在区域中根据主题开展相应的主题制作活动;二是开展集体自制玩具教学活动,而这种形式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的。如何将自制玩具活动上成一节不耗时,不拖沓,并且能让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探索、有创新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所要探究的。自制玩具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材料多,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生活用品、手工专用材料等进行制作,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自制玩具活动到底教什么,让孩子们在课上学什么。抱着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尝试着将活动中所要学习的技能进行提炼,将一次集体活动的重点集中到一项单个技能中去。并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但是单纯的教似乎对孩子们来说太被动了,无法让孩子们真正地爱上学习。于是,教师将技能的学习转变为幼儿先对技能进行探索,教师再对幼儿的技能探索进行补充讲解,从而让幼儿体验探索的过程,感受“做中学”的快乐。
【中班自制玩具活动《光盘树》】
活动目标:
●探索用拧、掰直、弯折等方法使用毛根独立制作树的造型。
●用多种方法进行装饰,在做做玩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分析:从活动本身来说,它有两个技能需要幼儿探索。一是毛根如何制作成树的形状,二是毛根怎么固定在光盘上。如果目标放在毛根如何固定在光盘上,那么活动又是另一种开展的形式,所以对于技能技巧多的自制玩具活动应提炼一个重点作为活动开展的方向,让整个活动有一个具体的教学指向。
【中班自制玩具活动《神奇的锡纸》】
活动目标:
●观察运动员不同的动作造型,感受花样滑冰的姿态美。
●尝试以搓、捏、卷等方法,将锡纸塑造成不同姿态的小人。
●体验感受创作的快乐。
分析:此活动的技能重点与材料本身的特性相关,锡纸本身是一种可塑性比较强的低结构材料,为了能在活动中有效地利用这一特性,教师以花样滑冰的姿势入手,带领幼儿感受优美姿势的同时,创造性地用搓、捏、卷等方式将锡纸塑造成不同姿态的小人。可见在以一种材料为主的自制玩具活动中,根据材料特性来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也值得教师探索的。
四、 高效教学——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自制玩具中给了幼儿探索的机会,课堂自然是活跃了不少,原本枯燥的讲解也变成了解决幼儿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为了方便每个幼儿能观察到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视频教学。将一个自制玩具活动中的重点技能用视频的方式呈现,这样既抓住孩子们的视线,也抓牢孩子们的注意力。避免教师在上面指导时,因视线差距导致幼儿看不清楚的状况。这样一来,由于看得更加清楚了,孩子们将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制作中,效率也提高了。就算是手工制作活动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如自制玩具活动《礼物盒》中的重难点是让孩子们按照崭新未合拢的平面月饼纸盒上的折痕来还原盒子的形状。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在第一次幼儿自主尝试后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如盒子折好后,又散开来了,没过多久它又是原来的形状了,怎么才能把盒子的形状做出来,而不只是一张平面的纸呢?教师在台上的示范烦琐而不易看清,但是在视频中问题却能很好地解决。视频中教师強调,在折的时候要先从侧面入手,再折盖子处。折时每一条折痕都要用手用力地捏几下,这样才不会反弹。每个衔接处要小心地将齿轮塞进空隙处。这样制作好了盒子才不会散架。视频将制作的细节凸显了出来,于是第二次操作孩子们都学会了折的技能,礼物盒子也成功地折出来了。
五、 做中学做——幼儿学习主体化
成功是结果,探究是过程。过程的体验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以往的手工活动教师常常是先学再做,教师以教为主,追求的是课后幼儿能完成教的内容,但对于手工活动最后的结果有时收效甚微。就像一个折纸活动,教师课上竭尽全力将每一步骤手工展示出来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能知道怎么折,但是课后却有多数小朋友因为有一步折错或者忘记步骤而没有做出完整的作品。那么不妨教师就将幼儿会遇到的问题摆到前面来解决,将探索放在第一步,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以中班手工活动《面包的诱惑》为例】
活动目标:
●知道面包的一些造型,有关于面包外形的视觉体验
●能用纸巾蘸水的方式,探索用卷、揉捏的方法做出面包的造型,大小适宜。
●体验做面包的乐趣,并为自己的劳动感到自豪。
从目标可见,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将纸巾蘸水揉团做出面包的形状,教师一开始以色彩鲜艳,形状多样的面包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孩子们很感兴趣,于是教师拿出来纸巾问:“纸巾可以做出面包的形状来吗?”教师没有急着教孩子们怎么做面包,而是请幼儿探索怎么用纸巾来做面包。小朋友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一开始还没有人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你可以用揉一揉、卷一卷这样的动作来试试看。”幼儿人手一张纸试了起来,有了实践操作孩子们手中的纸变化起来。等教师再次提问,成功的小朋友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有的说:“我做了个圆形的面包。”有的说:“我做了一个甜甜圈。”他们还上来高兴地展示给大家看。简单的探索过后,教师提出了下一步的问题:“这样的面包一下子就会散开来,我们有什么可以不让它散开来呢?”等孩子们满怀疑问,教师出示了另一样材料水,并展示了教学视频。一下子幼儿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制作视频看,等教师再一次为准备制作而提问时,有一个小朋友竟然能将制作过程一步不差地说出来。可见,自由探索后再进行教学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到课结束,大部分孩子们都将面包做了出来,有形状的变化,也有裝饰的变化,这是他们经过探究后创造性学习的结果。
六、 结语
通常幼儿自制玩具活动会被放在区域的角落中进行,教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幼儿自由选择进入区域游戏。这样的活动受众面小,有时不会收到所有幼儿的喜欢。经过将自制玩具集体教学活动化的探究之后,教师发现自制玩具也可以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作用,改变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只能教,幼儿只能学的传统模式。教师尝试将“做中学”的精神融入其中开发一种让幼儿先探索,教师加以引导的方式,激发幼儿探究的乐趣。在实践中,教师尝试着改变枯燥、烦琐的讲解,教学过程;尝试着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尝试着让学与教的效率有所提高。最终找到了一种适合教师的幼儿自制玩具课程,那就是做(发现问题)——学(分析问题)——做(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在这样的自制玩具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喜欢上了动手制作的快乐,喜欢上了探索发现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倪小燕.利用自制玩具提升幼儿探究兴趣的三个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6.
[2]侯娟珍.教师指导幼儿自制玩具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7).
[3]林萍.生成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例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
作者简介:徐瑛,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