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多数采取单篇阅读方式,通过精讲一篇课文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方法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不突出,而教学改革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延展深入使得教师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质量,群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意识增强和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突破单一教材强调单元整合及阅读文本强调整体的问题,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扩充教学容量,让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中通过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获取更多知识。基于此,文章从群文阅读的问题及有效性实施策略入手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 引言
群文阅读教学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上的一种新的开辟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一个可议论性强的议题,以其为中心选取一组相应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与比较分析,丰富学生阅读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出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知识积累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发现群文阅读教学问题,针对问题实施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语文阅读课堂中。
二、 当前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群文阅读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全新尝试掀起了语文实践活动的一股研究热潮,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受到应试思想及教学任务的影响,教学依然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讲授,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不明确的问题,部分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群文阅读的内涵,群文阅读教学想到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并未有真正认识。具体表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单一枯燥,教师运用一篇文章教学带动多篇文章学习,通过根据作者及文本内容搜寻相似文章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对比阅读,最终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变成了学生涉猎和拓宽视野的课堂,学生要达到的一个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明晰就会导致课堂出现混乱。
(二)群文选材不充分
在传统教学理念背景下,教师往往会以课文的单元主题为中心选取几篇相似文章作为文章外延,在选材方面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学情认知考量,最终选文要么不符合主题,要么文体杂乱,甚至与教学目标相悖,对学生欠缺的能力发展没有帮助。
(三)课堂师生互动不足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仅仅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长久下去他们便会丧失学习兴趣。而有的教师采用问题启导试图将学习主体性还给学生,但由于提出的问题指导性和引领性不强,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學生素养提升缓慢,群文阅读活动不了了之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指导,这个过程漫长,且教学成果会十分缓慢,很多教师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后,囿于考试压力会自动放弃群文阅读的尝试,导致最终又回归到原来的教学现状中。
三、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施策略分析
(一)明确落实群文阅读目标
群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同时进行几篇文章阅读,通过对比和总结文章间的内容与结构掌握教学内容,相比传统的单篇课文阅读,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加深。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能够充分研读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熟悉阅读材料,在目标的整合和细化中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教学有的放矢。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够充分研读教材内容,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整合单元目标,将每单元的目标细化到每节课堂实践中,这样教师在教学时便能有序展开活动。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奥秘”主题选编了《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等四篇课文,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这单元的主题内容时描绘大自然的美妙景象,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生机与奥秘。小学生的阅历较浅,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目标制定过程中将教学关注点放在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概况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层面上,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鉴赏,以此体会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在每节课授课前,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制定具体目标引领学生从三个维度入手探析语文知识,实现群文阅读的有效性与有序性发展。
(二)基于学生实际选择材料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选择材料最重要。群文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与补充,教材当然是最重要且基础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在选取课外资料时还要能够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和他们的认知基础,可以从文体特点或体裁入手,也可以作为补充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资料。
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选取《火烧赤壁》的片段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了解人物特点,在学习《景阳冈》时选择《水浒传》中的《倒拔垂杨柳》片段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特点或者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等,在将文本片段下载好分发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让他们在群文对比阅读中找到共性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再如教学单篇课文《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刷子李”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引导总结“描写人物要抓特征”的写作手法,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其他文章关于描写人物的片段,如《泥人张》《张大力》等,让学生在对比归纳中找到他们抓住人物特征描写的创意表现,在问题引领中让学生有侧重地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在描写人物语句的重点鉴赏中对人物的描写技巧有一定认知,在阅读中还能有效推出学生的写作技巧能力把握。
(三)开发群文阅读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资源学习外,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对群文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作用,除了对教材内部编排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拓展,立足课内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同一主题课外内容进行搜集整理,通过选择恰当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并归纳整理阅读方法,以此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比如在学习了《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等文章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到网络上查找其他关于那个时代的描写文章,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精神品质,并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过去,缅怀过去,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志气,通过一个个的记叙文阅读故事,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奉献的决心,并充分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阅读资源的选择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节课的阅读目标及重难点来进行材料的选择,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观念,要能够认识到并非所有经典文章都适合学生阅读,而是要考虑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的材料也要与教材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综合素养。
(四)加强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阅读课外练习中准备把握文本大意和结构特点及主旨情感。教师在教学方法传授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还要针对记叙文阅读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快读阅读掌握文本关键,这是群文阅读的基础前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养成勾画关键词的习惯。在记叙文阅读中,通过勾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引导学生学生给这六个要素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高年级的学生能很快找到记叙文六要素,在引导学生组合句子时,要明确概括文本内容及概括文本主要情节的差异,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记叙文要素。其次,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本主要内容的解读离不开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写作背景与文本思想感情表达息息相关,因此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搜集作者写作背景资料,通过资料分析把握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最后,要把握作者的寫作技巧。听、说、读、写的技能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意义非凡。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技巧,比如记叙文中的叙事特点,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读写结合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五)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群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阅读课堂,教室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部分,在课外,在生活中会呈现更广泛丰富、更生动、更激动人心的阅读世界。要想使得群文阅读活动取得效果,教师就可以持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和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成立相关的研究小组的形式引与优秀的教师互相交流探讨,在更多经验与启示中观摩反思,从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道路。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还能够开展各类主题阅读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多篇教师指定的群文篇目后,让他们根据文本内容和个性化的理解生成一定的感悟,在阅读体验的优化中让学生依据不同的小组进行分享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可以先自行交流,形成共性的阅读体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派代表起身发言,通过发言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不断整合资源,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强大的教育智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教学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从明确落实群文阅读目标;基于学生实际选择材料;开发群文阅读教学资源;加强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及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等方面开展有效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少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36.
[2]林丹.关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7(2):134,137.
[3]丁艳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探讨[J].求知导刊,2016(4):17.
[4]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2):60.
作者简介:杨娅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