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20-08-19 06:45艾小瑜
考试周刊 2020年72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因此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势必要从小开始,贯穿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长跑,是一个孩子从少年迈入青春期的神秘转变,如何依托道德与法治,结合实际,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值得关注的话题。这是一个长期且浩大的工程,但它所带来的益处却是惠及方方面面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联动体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或许可以为初中生筑起良好行为习惯的藩篱。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育;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人们深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与培训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评定良好与否标准便是是否符合道德与法治的要求。或者说,法律是底线,道德是向上的高度,二者形成的一个合理的区间。迈入青春期的少年,是最易误入歧途的群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屡屡见诸于报端,其犯罪率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支撑,内心缺少法律底线思维,没有建起心灵的道德高地。因此教师迫切地寻求方法,来将道德与法治落实在实处,而非仅是编著教材对着学生“念经”。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利于少年们健康成长。教师必须依托道德与法治来对其进行有效培养。

一、 初中生不良行为现状

初中生的不良行为跨度很广,从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闯红绿灯,和机动车抢车道,到打骂家长,不尊重教师,殴打同学,进行校园暴力,抢劫偷窃等。其中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属于犯罪发展期的表现,这是犯罪演变过程的第二阶段,初中生在自己好奇心和畸形欲望的驱使下进行探索性的违法行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这些恶劣行为归因于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更应该关注其背后所掩盖的教育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导致学生将来形成更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人生和将来事业都会有巨大影响。

二、 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从个人而言,初中生在青春期情绪敏感,不稳定、易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稳定其情绪,帮助其排解压力与烦恼,有利于其学业的进步与长期发展。情绪的发泄不需要通过暴力来解决,内心的欲望不应跨过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来实现,这便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幸福的结晶。品学兼优是父母对子女共同的期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也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因素。多少幸福的家庭因为青少年犯罪而破灭,如新闻“荆州两初中生因口角互殴,一人刀捅同学肾部胃部”,“平顶山叶县几名初中生放学途中打群架,致一死二伤”,等等。无论是伤者还是行凶者都让他们的家庭幸福破灭。档案中的污点,身上的伤疤,都是不可抹去的。

学校是教育的专属场所,然而大多数偶发性初中生犯罪都是在校园或校园附近发生的。这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不仅让人对学校培养学生,为社会输入人才的效果产生怀疑,更是与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从小的方面说是给予教师与学生一个安宁平静的学习环境,从大的方面讲是对学校教育功能之名的维护,争取社会、家长对学校的信任。

社会不良风气往往发于端倪。初中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社会风气同样会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会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见微知著,从一开始就帮助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是为社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与正能量,让人们看得到希望。

三、  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良好习惯需三方共建

(一)注重家庭教育,重视细节的灌输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身为初中生的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应不忘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举止粗鄙,把令人反感的脏话当作口头禅,不尊重长辈的家长很难对孩子进行正当的文明礼貌教育。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同样是在公共场合,有的父母在孩子大声喧哗,扰乱公共秩序的时候及时阻止,教育孩子并向周围致以歉意;也有的父母却跟着一起参与喧哗,违背公共道德,引旁人侧目。外出旅游时,有的父母带领孩子在文物上乱涂乱画,有的对于孩子的“涂鸦”行为熟视无睹,这种违法的行为会向孩子传输错误的法律观念,十分不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父母,首先要内心持有道德的法治意识,才会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言传身教要体现在细节灌输之中。天天口头教育孩子要拾金不昧的效果远不如当自己或孩子捡拾到他人丢失的物品时交还失主或警方的效果。同样,目无法纪的人即便一时伪装成遵纪守法的人,也会在细节处露出马脚。孩子的目光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步入叛逆期的初中生們,父母正面形象地崩塌会对其行为习惯、三观有着巨大影响。“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是流传下来了几千年的古话,培养孩子的法律观念,可以从树立家规,遵守家规开始。家规不仅是面向孩子,也是面向家长,家长应以身作则,贯彻遵守家规,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学校全面教育,道德与法治并举

然而家庭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近些年更是发生了不少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而引发的骇人听闻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因此需要学校依托道德与法治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首先,无论是学校或班级都应有一定的法治意识,重视法制观念的培养。汉时的王符在其《潜夫论·述赦》说到:“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同理,如果“法令弛”则也会导致校乱、班乱。严格执行校纪,班纪,从认识上就要重视起来。绝不能因注重学习成绩,而有失偏颇,不包庇违反纪律的优秀生,也不诋毁猜疑成绩欠佳的学生,上述情况因很多老师一味看重成绩忽视品德而屡见不鲜。有道是,私情行而公法毁(出自《管子·八观》)。须知学生对“法治”的信心可能是在许多的小事中被消耗干净的,班主任与学校一定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次,要丰富德育的内容。以往学校常常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带着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这门课程。可如果只依靠教科书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既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也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三观,他们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不像小学生那般对一切充满好奇。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当在课堂内引入新鲜的内容,如从一些社会新闻和时政入手,选取新颖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便能通过教学内容传递正确的思想。

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就表明: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学校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开展情景剧,心理剧等表演活动,举办法律知识抢答,设置一定情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并予以奖励等。这些活动是道德与法律的载体,却不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厌烦、抗拒的心理,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灵,融进行为举止之中。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这是极好的教育。

(三)社会传递正能量,树立好榜样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10~19岁的网民规模达到1.22亿,由此可见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因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并且当前普及度高,在此着重讨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初中生很早就接触到了网络。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中各式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地涌来,成年人尚且迷失其中,更不用说心智未成熟的初中生。部分消极信息难以被监控,在网络上快速流传。可以看到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上有许多初中生用户,很容易被一些传递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所裹挟,他们被巨大的虚荣心包裹着,忘记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要求。

我国可以适当借鑒国外的网络道德教育经验,如日本的《青少年网络规范法》中明确要求通信和网络服务商对“诱使犯罪或自杀的信息”和“显著包含残忍内容的信息”等这种有害信息设置未成年人浏览限制范畴,如新加坡政府要求供应商删除网站中色情、暴力等不良的言论信息,若不履行将会被罚款或被暂时吊销营业执照。这些举措从源头上去断绝初中生接触不良信息,被误导的机会。

没有完全割裂的世界,环境会塑造人,也会侵蚀人。如果社会普遍奉行不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即使前面家庭与学校教育得有效,学生也会产生理论与实际有着巨大偏差的疑惑。向上远比向下坠落要艰难,因此我们要努力打造遵守道德规范,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杜绝不良社会风气。近年来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这一节目及其他类似节目,向初中生输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为他们树立起好的榜样,在教师看来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向他们展现普通人也会因其品行而有不普通的形象。而《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则是从反面为青少年们展示那些触犯法律的行为及其后果。一正一反却并不冲突。同时,希望媒体人可以多讲述平凡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好故事,而不是为着一己私利去报道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或丑闻丑事赚取点击量。榜样有好坏之分,近年来偶像失格似乎并不少见,吸毒、钻法律空子偷税、出轨等不良行为时常出现,他们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无疑起了负面引导作用,相关部门应要时刻警惕,及时打击制裁,避免给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三观,而非纵容其肆意发展。

四、 结语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实现学生道德和法治的长期目标。好的习惯教师肯定并弘扬,恶劣的行为习惯教师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的三道防线,任何一方的疏漏应由其他两方来弥补。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以道德与法治为准绳,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利于其在真正融入学习环境中获得深度感知,才能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行得长远。

参考文献:

[1]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4):119.

[2]虎成刚.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强化刍论[J].成才之路,2020(15):25-26.

[3]胡小玲.新闻报道中的初中生形象[D].南昌:南昌大学,2014.

作者简介:艾小瑜,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行为习惯道德与法治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