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热点及其趋向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0-08-19 03:09谢建社朱小练陆珍旭
江汉学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设研究发展

谢建社,朱小练,陆珍旭

(广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一、研究的问题

社会工作以利他价值为导向,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人。它是一项专业活动,解决服务对象生活困境,帮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1]。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招收专业学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发展。社会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以相关服务平台为基点,开展基层服务,进而推动高校和一些研究机构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沈东在《社会工作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学术界关注社会工作和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社会工作理论讨论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等主题,并就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前景预测在三个方面:社会工作的跨学科研究、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的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2]。王金水和李瑶在《中国社会工作学术研究的回溯与展望——基于2007—2016年CSSCI论文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系统地回顾了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状况,指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成果数量虽然保持稳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出版困境;在研究主题上,形成了基于实践研究的成果,缺乏理论导向和重点领域等问题。结合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对学术规范性问题、社会工作的研究问题以及具体研究领域进行讨论和展望,作者认为应规范研究方法、强化理论导向、立足中国实践提出研究问题以及积极开展评估研究、循证社会工作研究和反贫困研究等[3]。冯寿林在《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研究综述及展望》一文中,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指出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工作的需求,但由于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深度与广度问题,导致社会工作教学的模仿,地方经验制约,使得社会工作理论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健康发展[4]。

由此可见,梳理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8—2018年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2373篇论文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力图揭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轨迹,并预测其发展趋向,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热点及其分析

本研究团队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CNKI)为数据来源,在数据库中,以“社会工作”为主题进行高级准确的搜索,搜索期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来源类别为“中文核心”与“CSSCI”。经过筛选和比较,删除了会议通知、重复文件等,选择了2373份有效论文。2373个搜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重命名为Citespace可用的download-∗∗∗.txt格式。时间分区(Time Slicing)为2008—2018年,每年一个分区;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现有数据可视化四次,以获得作者,组织和关键字的可视化地图。

(一)中国社会工作论文发表的年际变化

本文采用德雷塞尔大学中国学者陈超美开发的基于Java语言的信息可视化—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专注于分析科学分析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并且是在Scientometric中、在数据和信息可视化的背景下开发出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因为它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因此,通过这些方法分析的视觉图也称为“地图知识域”。MKD,即有图和谱的双重特性[5]。该软件最初设计用于分析文献的共同引用并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和分布。它还提供其他知识单位(如作者、国家和机构)之间的共现分析功能。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绘制可使社会工作研究更加清晰,并得出其研究热点、前沿趋势等。通过对知识地图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及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探索知识发展前沿和知识界限,掌握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规律。

资料显示,2008—2018年,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工作研究的论文数量整体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发文量在200篇以上;2008—2009年,呈上升趋势;自2013年以来,出现了小幅波动(见图1)。

2008—2009年,社会工作研究处于理论建设和专业人才建设阶段。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论文总量为388篇,主要集中于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等议题上。这一阶段,学术界积极构建社会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着重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学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并呼吁中国的社会工作研究应进行本土化建设,既要打造属于自身的学术话语体系,也要推进国外先进理论的中国化。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李迎生的《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唐咏的《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

2010—2013年,社会工作研究进一步深化。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论文总量为890篇,主要集中于社会组织、社会建设、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和民族社会工作等议题上。社会工作以专业科学的方法深入社会组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化发展。民族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和司法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基础领域。对于特定的服务需求使用独特的工作方法,代表性的文献有徐延辉和兰林火的《社会建设研究:回顾与展望》、王思斌和赛牙热·依马木的《多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的族群视角》。

2014—2018年,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工作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总数为1109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系列重要讲话,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新内容、新思路和新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更多关注。针对当前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需求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社会工作研究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积极介入社会治理,推动小康中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代表性文献有李迎生和袁小平的《经济新常态时期的社会工作发展:需求、挑战与应对》、江必新和李沫的《论社会治理创新》等。

(二)高产专家与学术机构分析

我们将相关数据导入Citespace并将作者设置为Node类型,以获得社会工作研究中高产专家分布的可视化图谱(见图2)。由图2得知,在社会工作研究主题中,按照专家发文量进行排序,排名前25的专家分别是:徐选国(22篇)、张昱(19篇)、刘斌志(15篇)、何雪松(15篇)、王思斌(14篇)、彭华民(14篇)、文军(12篇)、周勇(12篇)、姚进忠(12篇)、徐永祥(10篇)、冯元(9篇)、马福云(7篇)、彭善民(7篇)、杨慧(7篇)、童敏(7篇)、刘继同(7篇)、方舒(7篇)、熊贵彬(6篇)、刘玉兰(6篇)、王瑞华(6篇)、袁光亮(6篇)、陈伟东(6篇)、李迎生(6篇)、张丽芬(5篇)。专家们从宏观到微观角度研究社会工作,解读和探讨社会工作的功能、发展方向、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系统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他们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1 2008—2018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论文的年际变化

图2 2008—2018年国内社会工作研究核心研究作者分布情况

我们再将相关数据导入Citespace中,并将institution设置为节点类型(Node Types),从而得到社会工作研究学术机构分布情况的可视化图谱(见图3)。由图3得知,在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中,按照学术机构发文量进行排序,排在前20位的学术机构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57篇)、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55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39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34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31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3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22篇)、集美大学政法学院(20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17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16篇)、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6篇)、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5篇)、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14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12篇)、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9篇)、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9篇)、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9篇)、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9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8篇)。这些机构目前是社会工作研究领域较为权威的机构,他们引领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总体而言,高产专家与学术机构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在Citespace知识地图中,节点越大,学者或学术机构发送的节点数越多,节点中的颜色从冷色到暖色表示时间从远到近,节点之间的联系意味着学者或学术机构之间的共现与合作。但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学者与学术机构之间的联系还有较大空间,说明我国社会工作学界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机制,从而推动社会工作研究的深化。

图3 2008—2018年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学术机构呈现情况

(三)高被引文献与学术影响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状况,有必要看看高被引文献情况。高被引文献是用以衡量作者或学术机构研究成果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一个作者被引用的论文数量越多,该作者的研究成果反响越大,甚至在该学科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有效揭示高校科研能力及其科研成果的学术认可程度和全面了解国内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状况分布。

我们以过去十年相关研究成果为样本,从CNKI网络中筛选出社会工作研究成果高被引的前20篇(见表1)。主题主要涉及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专业人才建设等议题展开论述。

大多数早期的社会工作研究论文都是介绍性论文,侧重于社会工作的发展、理论参考、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互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一文中回顾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并介绍和界定了嵌入和嵌入性的概念和特征。加深对社会工作嵌入性与嵌入过程的分析视角和嵌入过程,指出嵌入性的视角可以更好地解释改革开放中社会工作在制度创新、动力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内发展[5]。赵立波介绍了湖北、上海、深圳、青岛等地政府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促进民间组织发展”中购买民间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并得出具有建设性的经验和启示。例如:政策制定与实施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性差异;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参与;只有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完善政府购买民间服务的机制[7]。李迎生在《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一文中指出,社会工作专业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公平、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社会问题,并且认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工作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建设的需要、中央和政府的推动和支持、国外与港台的先进经验等。制约条件为社会认同度低、服务组织发展弱、岗位和制度设置模糊等,因此需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明确岗位和制度的设置和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发展体系等[8]。

表1 2008—2018年国内社会工作研究领域排名前20的高被引文献

此后,社会工作研究注重其基本领域的挖掘,例如农村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等。张和清等在《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一文中梳理了西方社会工作研究的文献,指出西方在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文献较为缺乏,认为西方社会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服务为本、教育为本和组织为本,并提出能力建设和资产建设是中国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会工作的新范式,这一范式超越了以往的“问题为本”的扶贫模式[9]。王思斌在《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一文中回顾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认为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地区工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阐释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多元视角、发展视角和文化视角的内涵,并提出民族社会工作应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配合,培养一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具有极大的重要性[10]。

社会工作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治理问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学术界积极地为社会治理谋篇布局,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介入社会治理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和法治化。郁建兴和任泽涛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一文中指出,社会治理创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发展活力的激发以及国家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实践[11]。江必新和李沫在《论社会治理创新》一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中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的制度化平台,推进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最终有效地促进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12]。

三、我国社会工作研究的热点分析

我们通过近十年社会工作研究热词的共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将Citespace软件中的参数设置的时间跨度为2008—2018年,Time Slicing设为1,Node Types设为Keyword,TopN=50,过滤掉每个时间片中排名为50后的热词,且在生成的图谱中显示前50个热词,进而简化图谱的清晰度,得到节点数为461的热词分析图,连线数为621,密度为0.0059。在分析过程中,本文进行了一些数据清洗,删除了与主题相关的泛义词,例如“创新、发展、意义、启示”等词,合并“社会工作者”和“社工”(见图4)。

图4 2008—2018年国内社会工作研究热词共现图谱

图5 2008—2018年社会工作研究热词时间分布图

在图5中,节点中心表示相应的关键字,节点年轮表示文档的体积随时间的分布。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时间,例如较早时间的深色和最近时间的浅色。年轮的厚度与相应时间的出版物数量成比例,因此节点的直径越大,文件的数量越多。节点大小的排序依次是:社区服务、本土化、社会事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治理、专业化、社区治理、优势视角、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管理等。词频通常是指可用于显示论文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的出现次数。其在论文中出现的次数可以用来显示特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绘制知识地图来计算论文中关键词的出现次数,并且可以获得高频关键词(见表2)。

通过对国内社会工作研究关键词图谱(见图4和图5)以及国内社会工作高频关键词和词频统计表(见表2)的结合分析,可了解社会工作研究不同时期的热点以及研究热点所呈现的规律。

表2 2008—2018年国内社会工作研究高频关键词和词频统计表

(一)研究社会现实中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问题

从词频分析的角度来看,社区服务、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社会管理、社区矫正和社会建设的词频依次为:191、46、36、23、19、15。社区是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将人们与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相结合;社区服务是一项专业的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解决一系列社区问题,可促进社区建设,为社区治理和发展提供专业和科学的方法,这是当今具有实践意义的热点议题。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工作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集体意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以确保居民有更多的参与意识。不同于以往纵向控制体系和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而是在合法、公开、法治、公正等原则下,以多方代理和协商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来实现“善治”的目标,并使公众利益最大化。

(二)关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专业发展问题

从词频分析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践、农村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和司法社会工作的词频依次为:33、26、27、23、21、19、18。社会工作是一门涵盖广泛领域和务实的学科,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问题不断增加,广大社会工作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关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问题。例如,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矛盾的突发,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分析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通过生活适应模式、危机调适模式和家庭模式,在协助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一批学者研究农村社会工作,以社会公正和民生关怀的价值观为基础,协调基层政府与农民、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提高农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挖掘农村资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三)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中的社会福利问题

社会福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素质的服务活动。而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提升人民的社会福利,充分发挥社会福利的功能,既有利于社会资源再分配体系、增强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协调社会关系,也有利于人民对党和国家认同感的提高。社会工作者成为社会资源调配者、社会政策倡导者、社会需求协调者和社会福利实施者。

四、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前沿及其发展趋向分析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紧扣新时代主题,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本,从服务对象需求出发,探索服务对象日益美好生活需求变化,提升新时代社会工作服务水平。从可视化的知识图谱中我们能检测到社会工作研究前沿问题的突变强度,从而得到社会工作研究发展趋向数据(如表3)。

表3显示了研究的前沿问题突变强度以及研究趋向的时段,突变强度越高,说明围绕该前沿问题展开的相关主题研究趋势越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每一个前沿话语在突变时段,都伴随着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重要事件的产生。例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于是学界关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特别是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和人才培育工作日益加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突变强度升为13.3717,突变时段为2008—2009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毁灭性的地震。社会工作及时介入灾后重建,在灾民的心理重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灾后重建”的突变强度为3.3019,突变时段为2008—2009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和新举措,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更多关注。鉴于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需求新特点的新背景,社会工作研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工作积极介入社会治理,推动平安中国建设,于是“党建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突变强度分别为7.2477、5.2517、11.383,突变时段分别为2012—2013年、2015—2018年。

表3 2008—2018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前沿问题与趋向强度

(一)巩固理论基础,促进社会工作跨学科跨地区研究

新时代意味着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对中国社会工作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社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依靠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社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随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拜物教的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工作必须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和公共管理等学科相互融合和交流,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因此,加强跨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跨学科的社会工作教育,培养跨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本着以需求为导向、助人自助的原则,实现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社会工作界的学者们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之间积极合作,建立跨区域的合作机制,营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共建共享的环境,进而推进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探讨,拓展社会工作研究空间。

(二)挖掘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学界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和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既能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渗透结合,又能推动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和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广大学者立足中国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在学习、借鉴和评判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探索中国新时代的社会工作模式。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被学者称为“三合一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共存的社会。于是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差异很大。社会工作的理论、实务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独特的中国社会工作。

(三)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多元服务供给的联动机制

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主体的多样性、责任分担以及协调与合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形成。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运用社会资源、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运用社会政策,实现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3]。在促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积极与地方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合作与协调,参与社会服务,达到社会治理成效。“三社联动”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困境问题,激发服务对象潜能,增强服务对象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社会工作者还可通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良性发展。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列入中组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14],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一,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规范教学。第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积极推广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促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相衔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第三,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促进全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15]。第四,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建设的财政投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

(五)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16],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社会工作者在尊重农民话语权和建设“农民主体性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方面,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新模式,倡导“发展性的乡村振兴”理念,培育乡村振兴自组织,发展“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方法。因此,农村社会工作正当其时。当农民在面对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时候,农村社会工作者及时开展社会救助,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当出现农村留守儿童[17]和空巢老人问题时,农村社会工作者开展对儿童和老人的关怀服务[18],开展社区教育、社区照顾、社区陪伴和社区康复等专业活动,从而提升服务对象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素质[19]。

猜你喜欢
建设研究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