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超逸,汤德元,杨志刚,晏仁潭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兔大肠杆菌病又称黏液性肠炎,是家兔养殖中的1种常见多发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已成为目前危害家兔养殖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在自然感染病例中发病率为50%~68%,病死率为50%~92.3%[2]。该病发病诱因较多,如饲养管理不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天气突变和更换兔舍、饲料导致应激反应使免疫力下降,感染兔球虫病后诱发大肠杆菌病等[3]。现将贵州省毕节市某兔场暴发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2019年10月中旬,该养兔场的300只仔兔有50余只相继出现腹泻症状,发病率17%,7只严重者脱水死亡,病死率14%。该兔场曾使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微生物制剂对病兔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养殖场对饲养用水进行化验,发现总菌群数超标,但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导致疫情的可能性。养殖场对饮用水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一定时间内对病情有控制作用,但并未彻底根治。
发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脱水消瘦,四肢无力呈俯卧姿势,排水样粪便,肛门周围被毛被粪便污染。主要病理变化为盲肠水肿、胀气,肠壁扩张,肠内充满水样粪便(见图1)。其他器官未见实质性病变。
3.1 细菌分离培养采集肠管内粪便在超净工作台内分别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SS培养基,37 ℃培养12 h。结果:SS培养基及麦康凯培养基均有大量光滑、湿润、粉红色、圆形菌落生长(见图2、图3)。
3.2 分离菌纯培养及染色镜检分别从麦康凯培养基及SS培养基中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LB肉汤培养基,37 ℃振荡培养12 h。结果:肉汤变浑浊并有沉淀。取LB肉汤纯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呈短杆状、两端钝圆、散落或聚集排列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见图4),初步鉴定为大肠杆菌。
3.3 生化试验分别从麦康凯培养基、SS培养基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甲基红、V-P、枸橼酸盐、H2S生化试验管,放置37 ℃培养箱中12 h。结果:分离菌能分解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甘露醇,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为阳性,枸橼酸盐、H2S、V-P试验为阴性(见表1),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征,鉴定为大肠杆菌。
3.4 动物回归试验取LB肉汤纯培养物以100倍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抽取稀释液0.5 mL分别对健康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结果:小鼠出现畏寒发抖、精神不振的症状,但并未出现死亡,表明分离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表1 分离菌生化试验结果
根据病兔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大肠杆菌病。
取LB肉汤菌液,划线接种于LB培养基,待菌液吸收完全后,在LB培养基表面贴上13种药敏纸片,将培养皿放置37 ℃培养箱中12 h,测定抑菌圈大小。结果: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表现低敏或耐药。见表2。
表2 药敏试验结果
6.1隔离病兔,对饲养用具、兔舍、饲养用水进行严格消毒。
6.2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肌内注射庆大霉素2~4 mg/kg,每日2次;肌内注射头孢曲松钠25~50 mg/kg,腹腔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20~50 mL,每日1次;内服碳酸氢钠片0.5~5 g,每日1次,以补充能量及维持电解质平衡。连续用药3天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新病例出现。
6.3兔大肠杆菌病是兔的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且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加强防控是重要环节。在潮湿或阴雨天气要注意饲料防潮,以防饲料发生霉变,特别要注意断奶仔兔的饲喂,以免发生胃肠失调[4]。可在饲料中添加黄芪200 mg/kg,提高兔群免疫力[5]。同时要注意其他疾病的防控(如球虫病等),以免引起继发性大肠杆菌病。注重兔场的清洁卫生,及时对兔舍、水槽、饲养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对粪便及时进行清扫。兔舍的饲养数量要适中,不可过度拥挤。在天气变化时要注意兔群状态,适时使用抗应激药物保证兔群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