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铮
摘 要:少儿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身体各方面机能均不够成熟,声带、腔体等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的部位尚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若不能够采取科学的气息训练方法,势必会对少儿声乐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基于此,文章在阐明少儿声乐学习中进行气息训练的意义的基础上,对气息训练在少儿声乐中应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气息训练 少儿声乐 年龄阶段 训练方法
一、少儿声乐中进行气息训练的意义
(一)有助于少儿建立科学的发声系统
声乐表演主要是借助声音来完成对作品情感内涵的表达,因此,演唱者的声音是成功演唱的先决条件,必须具备科学的发声系统。声乐表演主要包含演唱者发声、呼吸以及共鸣这三个组成部分,呼吸的頻率、单次时长、发声的准确度、音色的饱满度以及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是构建美妙发声的关键;因此少儿唉气息训练过程中就要加强对发声的训练以及修正,最终建立科学的发声系统。
少儿在声乐学习中往往认识不到对自身声带的保护,甚至在好胜心理作祟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声音的亮度,长此以往这类错误的发声方式必然会是孩子发声的生理基础遭到破坏;因此必须适时地引导少儿进行科学的声乐训练,及时纠正少儿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发声习惯,帮助其建立科学的发声系统,为其在声乐表演道路上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提升少儿在音准、音色把控力
音色变化是我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准确识别对方情感变动的重要依据,对于声乐学习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对音色变化的处理是传递声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音色变动弹性较大,若是不同演唱者对音色的处理程度有较大差异,极易导致观众对作品情感的认知产生错误引导;因此在对少儿进行气息训练时对其音色的把控能力都格外注重,以使其能够做到对声乐作品原始情感的准确呈现,做到张弛有度,使音色变动契合作品情感表达需求。
同时音准或者说速度控制是声乐表演是否成功的关键,气息训练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少儿音准表现能力打磨与强化的过程,声乐演唱中通过对音准、速度的控制来调整声乐整体情感的表达,力求在声乐旋律与演唱速度契合的基础上运用歌词语言的紧凑与张弛对速度进行深度调节,在细微之处彰显声乐作品情感的外化。总的来说,气息训练在提升少儿在音准、音色把控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三)有助于增强少儿的声乐艺术感知力
声乐演唱最直接的展示是由演唱者演绎完成的,演唱者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演唱的细微之处都应成为演唱情感表达的一部分,在专业化表达的同时,演唱者富有个性化的演绎风格往往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若能够赋予情感个性化表达也是一个完善情感表达的有效路径。
“声乐本质上是呼吸的艺术。”这句话形象且深刻地阐明了气息训练对声乐表达中的支撑作用,艺术不同于教科书式般的生硬宣讲,其蕴含的美感也是声乐作品情感与听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声乐的表达重在其中所所蕴含的艺术性,这就要求表演者能够有对声乐内容有着较高的艺术感知,对于演唱者个人而言,演唱者要不断赋予作品新的美感与表现形式,展现出声乐作品美的艺术形象,只有其深刻领会了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才能将其外化于形。情感的一张一弛最直观的表现便是演唱者需要在气息控制下完成,少儿声乐学习中进行气息训练可在巩固其发声生理基础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对声乐的艺术感知力。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气息训练方法
少儿不同年龄阶段声带、音腔等发声器官发育状况不同,少儿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情趣认知能力均有很大区别,这就决定了在少儿声乐学习中进行气息训练要有针对性开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方法;下文分别从初期童声阶段、中期童声阶段和变声阶段这三大阶段介绍少儿声乐中的气息训练方法。
(一)初期童声阶段(4—6岁)
初期童声阶段的少儿发声器官刚刚进入发育阶段,其喉头、声带、胸腔均极为弱小,不易做过多专业的气息训练,避免对少儿发声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气息训练,可适当加入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呼吸训练,例如吹蜡烛、模仿摩托车发动突突声,但是训练过程中应保证少儿动作标准规范,保持全身放松、双脚分开至与肩膀同宽,持续进行用鼻子缓缓吸气、缓缓呼气的动作,训练其基本的气息运用方式;同时这一阶段也要侧重培养少儿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可通过播放少儿喜欢的、朗朗上口的声乐作品,让少儿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出良好的乐感。对其发声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
(二)中期童声阶段(7—9岁)
7—10岁这一时期的少儿身体发育基本趋于稳定,但其发声系统发育相对而言较为缓慢,且表现出由头声向胸腔发声转化的特点,发声音调、音色均有明显增高,但稍不注意声音就会变得嘶哑,这一时期的气息训练应以呼吸方法训练为主,可采用慢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交叉进行的训练方法,逐步使少儿掌握基本的气息控制规律,在此基础上仍要注重其声乐感知力的培养,可选择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让少儿进行练习,例如《伊犁天马天上来》《我家住在阿勒泰》这类节奏跳跃较大的曲目。
(三)变声阶段(10—15岁)
10—15岁这一阶段是少儿变声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嗓音、气息训练的绝佳阶段,少儿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同时心理变化也较为激烈,男孩发生上述变化一般迟于女孩,通常在12—14岁,这一时期在气息训练过程中,少儿往往会出现声带水肿、音量减弱、声音长时间沙哑等状况,虽然是变声期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不注重心理疏导,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时期的气息训练可适当加入较为复杂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打哈欠、闻花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少儿对气息控制的直观感受,将呼吸训练与发声练习巧妙的结合一起。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应认识到气息训练在少儿声乐中具有积极意义,是少儿声乐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训练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气息训练在少儿声乐中的积极作用,期望本文的分析对少儿声乐中应用气息训练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刘建刚.声乐教学中气息训练新方法“吸叹”法的应用成效[J].音乐创作,2017(5):172-174.
[2]胡晓瑞.声乐训练方法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8(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