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倩倩 安 乾
城市群的早期定义建立在人口密度和自然景观的角度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化区域后,1957年首次提出了Megalopolis①的概念。他指出,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化区域形成了连绵、密集的城市走廊和城市区域,既是一个异常的生长区域,又是具有先锋作用的区域。从其内部地域空间结构看,由各具特色、不同功能且联系较为紧密的都市地区集聚而成的,而每一个都市区都围绕着一个强大的城市核发展。戈特曼强调,大都市连绵区是作为美国的主要海港城市、商贸中心和制造业活动中心等所构成的一个组群而出现的,将围绕着城市外围区域向许多方向扩张。大都市连绵区的出现,预示着在人类聚居和经济活动分布领域中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1960年日本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后来又有针对日本城市的区域经济集块(REC)和功能城市群的概念,两者都脱胎于美国都市区的概念。加拿大的McGee通过对亚洲的研究提出了城乡融合区(Desakota)的概念,描述了在同一地域上同时发生农村性和城市性的行为;后来,McGee将该概念进一步发展为超级都市区(Mega urban Region,MR)的概念。
国内城市群的研究中,城市群定义有的侧重于区域空间布局;有的界定为有机网络或一体化城市网络;有的侧重于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MIR);有的侧重城市群的结构、功能以及由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有的认为城市群是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另外,还有诸如城市密集区、都市连绵区等也是针对城市群的研究。
在针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张京祥、薛东前的四阶段说是从城市群空间扩展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按照城市群成熟度的角度划分,有刘荣增的三阶段说、倪鹏飞的四阶段说。从城市群历史演化的角度划分,崔功豪等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概括为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和大都市带阶段。陈立人将其划分为多中心孤散城市阶段、城市聚集区阶段、城市密集带阶段和大都市连绵区阶段。在城市群区域空间序列上,王兴平、侯启章、吴启焰认为存在“一般城市——都市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大都市区——都市连绵区——都市带”的演化发展过程。
现有城市群的研究起于城市外在形态的集聚,逐步进入对城市群内部联系的探讨,对城市群本质的认知基本上一致:城市群是由不同层次的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是城镇密集分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城市化水平。城市群内的各级城市之间密切联系,功能上有明确的分工,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具有网络性特征。然而,现有研究中存在着对城市发展阶段认识不清的问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因为城市历史布局较好就直接认定为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及区域内各城市功能分工,这些都取决于城市发展阶段的认定。那么,城市发展是不是存在着规律性的过程;城市群是不是城市化过程的必经阶段;如何进行城市群战略选择,特别是针对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欠发达地区,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按城市发展的脉络探讨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线路,并尝试建立城市空间布局演变图谱。论文将结合夜景图直观展现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尝试与一些城市(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结合考察,比较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最后落脚于中原城市群在城市发展阶段定位的探讨。文中数据来自Google earth的夜景图,相关截图(图略)都是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不同年份数据生成的②。各幅截图观察夜景灯光的视点高度区间为[791.84km,799.81km]。研究方法上,先从Google earth中截取相同视点高度的目标区域,导入ArcGIS10.2系统软件,利用该软件将观测图配准为相应的坐标系,进行系统校正后,计算目标区域里夜间灯光亮度(白色区域)的面积。同时,结合各地区2018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目标区域的地区面积、市区面积、建成区面积,以备比较。
城市的出现、发展、繁荣甚至衰落,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功能完善,空间布局从分散到集中,形成城市群,进而是都市连绵区。虽然不能说城市群或者都市连绵区是城市化的最终形态,但城市群或者都市连绵区绝对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在下文列示的城市发展图谱中,只能研究到现有阶段,如果要做一个大胆假设的话,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可能比大都市连绵区面积更大、人口更多,拥有更加复杂的空间网络结构;或者会在城市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转折、产生其他突变,形成其他空间格局。对此,我们无法预测,是我们以后关注的方向。
城市发展的最初阶段表现为单一城市或者历史布局较好的散点城市。空间分布呈离散状,各个城市之间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有机联系。城市最初分布在内陆拥有水源、粮食生产地和防卫措施好的地区。然后伴随着贸易扩展,内陆城市有逐渐衰退的趋势,而拥有河流、港口的城市繁荣昌盛,并带动河流腹地的发展。
或是历史原因、或是自然选择,单一城市的形成可能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但在以后的城市演变进程中,该城市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群甚至大都市连绵区的极核。单一城市作为城市发展史的最初阶段,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很少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的多数国家中,因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原因,有些城市过分庞大、没有功能性城市分布在其周围,如埃塞俄比亚首都埃蒂斯亚贝巴、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泰国首都曼谷、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等等。这些城市的共同点有:所在国家或地区都属于不发达区域,政治体制集中(带来首都的过分膨胀和发展),周边城市逐步纳入大城市之中,城市十分庞大且城市问题众多。
天然的散点城市的形成机理,只不过是最初同时形成了几个城市,城市间并没有密切的经济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力量的强化或者其他力量的单独或共同作用,核心城市(极核)的人口和城市规模得到了增加和扩大,伴随着该进程,核心城市的周围开始出现一些功能性城市,这些城市分担了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或者在某些方面强化了核心城市的作用,有些可能是保护性质的城市。这个阶段的城市代表非常多,在上述我们谈到的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大都市的周围形成功能性都市是从单一城市向城市集中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
工业革命和与之相关的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中的技术革新导致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迅速城市化。农民用机器取代人力,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人力得以解放去从事非农业活动。交通运输的成本降低了,使区域专门化增大、生产力提高。由于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实现和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工业品的相对成本也降低。工厂就业人数增加,城市围绕工厂发展。城市内部交通的技术革新和建筑技术的革新增大了城市可扩展的规模。到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明提升,通过迅速地城市化体现出来。具有某种优势的城市(不论是政治、经济、资源、交通等)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些城市的周围,小城市、城镇等按照一定的层次铺展开来。
随着生产要素的需求和流动,交通运输条件的提升,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间出现了连接城市的城镇。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城镇逐渐成为新的城市,在城市等级体系中充当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该阶段里,分布在核心城市和周围功能性城市中间的大大小小的城镇,是城市之间交通运输的中转站和重要补给地,是各级城市粮食、蔬菜及副食品供应的来源地,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Google earth中山东省的夜景图(图略)较清晰地显示了半岛上城镇密集的情况,而济南、青岛所在的地区尤其明亮。
随着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极核)的人口和城市规模在进一步扩大,周围的城市和中间城镇也随之成长,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加强,伴随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方面的发展、完善、集聚,各层次城市逐步发挥各自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城市体系,学术界大多人以城市群作为该阶段的规范称呼。
进入20世纪以后,城市化水平高的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地区出现城市聚集的现象,正如戈特曼强调的那样,尽管这样的区域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调查出相关城市群的特征、问题和结构,还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因为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适用于不止一个范围或地区。世界知名的城市群,或者进一步称为大都市连绵区,西欧有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法国有沿塞纳河下游布局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德国有工矿业发达的莱茵—鲁尔城市群,日本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都市圈。
将对城市群的研究转向国内,观察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南和浙北,很多灯光区域连成一片,城市间的黑色区域很少。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为次中心城市,还包括副省级城市宁波,另有11个地级市,各类城市55个。从空间布局到产业分工,都是我国城市群的典型代表。截至2018年,该地区区域面积100704km2,地级市以上城市市区面积24537km2,地级市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4345km2③,下属县市区建成区面积约3000km2。按照既定的测量方法,测出图中白色区域的面积约为9676km2,考虑到误差,笔者在测量面积的基础上加上县级单位的建成区面积,这样,长三角城市群的灯光面积大约为11676km2,灯光区域占整个城市群区域面积的11.6%。
将目光转到珠三角地区,不含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该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以深圳、珠海为次中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中山、江门在内,共有各类城市24个。截至2018年,该地区区域面积55202km2,加上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面积1104km2和32.8km2,目标区域面积为56336.8km2。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该地区白色区域紧密相连,中间几乎没有间断,因此,按照既定的测量方法,测出图中白色区域的面积约为11660km2(含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这样,珠三角城市群的灯光区域占整个城市群区域面积大约为20.7%。
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中,中心城市定位和建设非常明确,各级城市的体系基本上形成,各级城镇功能分工井然有序。各级城市形成网络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大都市连绵区内分散的各类城市及地区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区域城市体系。
在1800年至193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由6%增长至56%。二战后城市化步伐放慢,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64%增长至1990年的75%。20世纪70年代,非大城市地区比大城市地区增长迅速。美国的高度城市化中,大都市地区即城市群非常明显,其中最有名的三大城市群是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
可以通过夜景图(图略)更直观地了解美国东海岸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情况,世界最有名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戈特曼称为大都市连绵区(Megalopolis)④的区域——波士华大都市连绵区。波士华大都市连绵区分布在美国东北部,沿大西洋岸分布,北起新罕布什尔州的希尔斯布鲁县,南抵弗吉尼亚的菲尔法克斯县,东北—西南主轴线大约长600英里(约966km),面积约13.8万km2,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该区域由纽约—北新泽西—长岛、费城—威尔明顿—特伦顿、波士顿—劳伦斯—塞勒姆、华盛顿、巴尔的摩五个大都市区构成,还包括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等40多个中小城市。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非常发达,各个城市分工协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也有相应的优势行业和部门。从夜景图直观观察,能够感受到美国东北部这条长长的城市带的风貌——灯光异常明亮、连绵成片,空间上布满了白色、很少有间断地区。使用既定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将误差考虑进去,测出图中波士华大都市连绵区白色区域的面积约为67380km2,波士华大都市连绵区的灯光面积大约为占整个目标区域面积的48.8%。
城市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作为其中的一个阶段,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产业分布、空间布局以及城市功能整合的结果,受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和制约。然而,因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进而忽视城市发展规律、盲目发展城市群的现象也已出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认清本地城市发展阶段是实施城市群战略的前提。
观察河南夜景图(图1),从整体上看,河南城市基本上还处于散点分布阶段,郑州异常明亮,各地级市城市都明显地展现在了夜景图上。京广线和陇海线上十字纵横,钻石型的中原城市群隐约可见。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九个亮点非常明显,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差距巨大。截至2018年,该地区区域面积56805km2,地级市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1256km2,下属县市区建成区面积约240km2。按照既定的测量方法,测出图中白色区域的面积约为714km2,考虑到误差,笔者在测量面积的基础上加上县级单位的建成区面积,这样,中原城市群的灯光面积大约为954km2,灯光区域占整个城市群区域面积的1.68%。
图1河南夜景图(来自Google地图)
第一,上述测量尽管得到了准确的数值,但并不能运用该数值作为最终唯一决定标准。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考虑到截图的视点高度为794.52km,观测区域的光点亮度的渐变会带来边界的变动,造成无法消除的系统误差。同时,一些城市的亮点区域太小而无法测量,采取了模糊估计的方法。其次,尽管使用的测量方法和过程是科学的、同时可以重复操作,但在测量过程中存在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每次测量的结果都可能有差异。因此,测量和计算的数值只能作为说明问题的证据,配合观测图,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我国城市群与美国波士华大都市连绵区的差距。
第二,尽管存在着上述误差,并且测量数值也可能发生变化,但是以下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也是符合事实的。(1)与美国波士华大都市连绵区相比,我国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原城市群则相差更远。(2)对应于城市的发展图谱,波士华大都市连绵区处于最高阶段——大都市连绵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则处于城市群发展阶段,而中原城市群则处于城镇密集区阶段。(3)从灯光的面积与城市群所在地区的面积比来看,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高于长三角城市群,但是,考虑到前者的地域面积仅仅是后者的一半多点,那么,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能分出两者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4)可以肯定的是,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因此,城市化进程任重而道远。但是,是否一定要走沿海城市群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地探索符合中原城市群自己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城市群的培育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城市化的一个热点。从理论上讲,城市群带来的集聚效应是存在的。但事实是真正典型意义上的大都市连绵区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即便是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也是如此。多数城市群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更多的是规划意义上的,而不是经济意义上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没有问题,作为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暂时还不能承担工业化、城市化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城市群不是万灵药,暂时还不是促进城市化的捷径。
各级政府的行政力量一直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推手,“三线”建设中,在中央政府的规划下,建设了很多后方城市;如今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更是充当了圈地扩城的先锋,用行政的力量扩大了城市的“城”——区域面积。政府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政府取代不了市场,城市的“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是无法随着城市的扩大迅速配套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是城市由“市”带“城”,反之是无法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的。
当然,不能完全否定城市群策略,有实力的城市群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是明显的。我国需要打造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国家级重点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引擎和经济基地。同时反思其他地区的城市群战略,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注释:
①有的翻译为大都市连绵区,有的翻译为大都市圈,有的翻译为城市带,本文使用大都市连绵区的翻译。
②最新的google earth相关地图很难得到,但本文中的内容可以说明相应阶段的问题。如果需要,全部图片读者可以向作者索取。
③城市建成区面积根据2018年上海、浙江、江苏统计年鉴和201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但鉴于建成区统计口径存在着较大出入,只具备参考价值。
④该名词的翻译比较多,有巨大城市带,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带,都市带等等,都是指的该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