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晨
(蚌埠医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医学领域的交流、合作愈发频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翻译是连接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全球性传播疾病防范、医学成果传递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翻译。然而,医学文献专业性较强,对用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因此对译者的医学英语词汇掌握程度提出较高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成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颇丰,但将其与医学英语教学结合的实验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拟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结合传统词汇教学与项目教学方法,通过一项实验研究探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对医学文献翻译水平与医学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所有人在交谈时都运用隐喻。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与明喻相对的一种修辞手段,是对两个事物隐藏的比较,表达方法为“X是Y”。例如,“这支球队是一支黑马。”认知语言学的现代隐喻观则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有没有语言标记“是”或者“像”不是关键。著名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思想行为上,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1]。概念隐喻是相对于隐喻语言表达而存在的,不同的修辞性语言表达在概念或认知层面具有一个相同的跨域映射型式为基础。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或认知域的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s),由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组成。束定芳也指出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2]。在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隐喻扮演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3]。
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4-5]首先,一个概念隐喻内部存在一个连贯的系统。如“That boosted my spirits”“兴高采烈”等。这些隐喻表达均为概念隐喻HAPPY IS UP(高兴是向上的)在语言层面上的具体化实现。其次,在概念化同一目标概念时所使用的不同概念隐喻之间具有系统连贯性。例如,LOVE IS A PATIENT(爱是病人),LOVE IS MADNESS(爱是疯狂),这些概念隐喻各自突显“爱”的不同侧面,但彼此并不矛盾。如果人们想要对“爱”这个抽象概念进行完整把握,就要借助不同的概念隐喻。最后,在同一个源域概念用于概念化多个目标概念时所形成的不同概念隐喻之间具有外部的系统连贯性。例如,SAD IS DOWN(伤心是向下),UNCONSCIOUSNESS IS DOWN(无意识是向下)等。这些概念隐喻构成一个连贯的DOWN(向下)系统,它们与文化不好的方面联系,形成该隐喻系统高层的概念隐喻BAD IS DOWN(不好是向下)。
抽象思维大都是隐喻性的,抽象概念植根与人类的涉身体验之中。因而,在描述抽象、未知事物时,隐喻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
医学英语词汇具有来源广泛、专业化程度较高、希腊、拉丁源术语在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占比重高、词缀及组合语素较多、冗长且发音烦琐、识记难度大等特点。例如,超显微镜火山硅酸盐沉着病(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oconiosic)[6]。近年来,随着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愈发重视研究医学英语词汇。朱午静、李晓丽[7]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通过对比发现通过增加创新结构元素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和记忆。卢凤香等人[8]将隐喻及转喻理论运用到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该教学方法比传统词汇教学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医学英语词汇扩展能力。张然[9]讨论多模态话语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协同作用,并通过两个教学案例得出多模态教学可以提升词汇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陈远亮[10]探讨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课程定位,分析专门用途英语和内容依托理念在医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一定借鉴。张晨晨等人[6]通过一项实验研究,不仅得出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词汇教学可促使学生有效掌握并长时记忆医学英语词汇,而且证实了医学英语词汇具有隐喻性。同时,它还为人们掌握医学英语词汇的认知机制提供至关重要的途径。
医学文献包含大量医学专业术语,对学生的翻译水平要求较高。当然,影响翻译水平的因素很多,如译者的双语水平、对翻译策略的使用以及心理、生理因素等。但不置可否,如果希望准确无误地传递原文作者表达的信息,译者必须具有较为完备的词汇知识储备。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是人类交际的基础。此外,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产生作用。因篇幅有限,本文只从词汇层面展开讨论。
笔者以安徽省某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一项历时17周的教学实验。
(1) 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是否具有显著影响?如果有,哪一种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最为显著?
(2) 学生的医学英语词汇水平是否对其医学英语综合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实验被试为安徽省某医学院2015级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等不同专业。其中男生97人,占总人数的44.3%;女生122人,占总人数的55.7%。被试的选择包含了该校大多数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行政班级为单位,随机将被试学生分配为参照组1(75人)、参照组2(70人)和实验组(74人)。被试学生均第一次参加医学英语课程学习。
研究工具为医学文献翻译测试与医学英语综合测试,包括前测与后测。
(1) 实验开始前,组织学生参加医学文献翻译测试。测试内容节选自《疼痛的调节与控制》一文。180字左右,时间为60分钟,采用百分制。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公正性,笔者邀请4位资深医学英语专业教师与一位外籍教师一同阅卷,以5位教师评判分数的平均值为该学生的最终成绩。实验结束之后开展后测。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前测与后测内容的难易程度相当,形式与前测相同,内容节选自《纽约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和抑郁》一文。
(2) 为了了解被试学生的医学英语综合能力,实验开始前组织同学参加前测。内容包括医学英语听力、词汇、文献阅读、翻译与写作五个部分,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实验结束之后开展后测,内容与形式与前测相同,难度相当。
实验组采用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词汇教学中的方法,综合运用“故意教学”“偶然习得”及“策略运用”三种途径帮助学生习得相关词汇(具体教学步骤可参看文献[6])。参照组1继续沿用以往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方法。教学内容包括讲解单词发音、定义并梳理词根、词缀等。参照组2则由该校课改小组老师负责,采用项目学习法讲授医学英语词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词汇学习设计为一个独立版块,教师以帮促者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掌握所学内容[11]。希望通过实验探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是否对医学文献翻译水平、医学英语综合能力产生影响。
1.前测结果与讨论
实验开始之前,为了解三组被试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教师采用上文所论述的测试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前测,收集、整理数据后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由表1可知,参照组1、2和实验组的前测成绩均值分别为48.680、47.071和47.973分,三者之间差别不大。被试之中,最高分为85分,最低分为5分,且三组被试之中均出现低分情况,这说明实验开始之前被试的医学文献翻译成绩并不理想。那么,被试的翻译成绩有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呢?接下来对学生的翻译成绩展开进一步讨论。
表1 被试学生医学文献翻译前测成绩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假设实验开始之前的随机分组对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由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到,由于F=0.186
表2 被试学生医学文献翻译前测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
2.后测结果与讨论
为检验不同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哪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最为显著?笔者组织被试学生参加医学文献翻译水平后测并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表3 被试学生医学文献翻译后测成绩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3),经过17周的医学英语课程学习之后,三组被试的测试成绩均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纵向比较表1和表3可以得知参照组1、参照组2和实验组被试成绩均值分别增加了2.667分、16.343以及20.905分,这表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成绩。此外,由统计结果得出实验组成绩均值上升幅度最大,且均高于两个参照组。也就是说,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效果最为显著。然而,不同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产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呢?
表4 被试学生医学文献翻译后测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
假设三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表4为后测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从表中能够看到F=57.059,远远大于F0.05(2,216),并且P=0.000<=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翻译成绩均值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即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有显著性影响。
既然教学方法与医学文献翻译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强度如何?通过计算R2来测量。根据表4可以计算出R2=0.345 688=34.568 8%,表示教学方法对医学文献翻译水平的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34.568 8%,残差效应为65.432 1%。也就是说,尽管R2并不算高,教学方法与医学文献翻译水平之间的关系强度为低度相关,但已经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程度。
1.前测结果与讨论
实验开始之前,笔者组织学生参加医学英语综合能力测试,目的是检验被试的综合能力有无差异。
由图1可以看出,参照组1、2的成绩处于60~69分之间的人数较多,而实验组人数分布较多的则为50~59分。此外,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参照组1本次测试成绩的最高分为81分,最低分为35分,平均值为64.5分;参照组2的最高分为89分,最低分为45分,平均值为66.3分;实验组最高分为83分,最低分为45分,平均值为63.5分。
假设实验开始前的随机分组对学生的医学英语综合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由于F=1.418
表5 被试学生医学英语综合能力前测成绩的方差分析结果
2.后测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词汇教学对医学文献翻译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方面效果最为明显。那么,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成绩与综合成绩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学生的医学英语综合能力是否会因其词汇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高?
首先,使用SPSS19.0软件制作出医学英语词汇与医学英语综合成绩的散点图,通过观察可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散点从左下角至右上角大体呈上升直线,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假设学生的医学英语词汇水平与其综合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
表6 医学英语词汇后测与医学英语综合后测成绩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
表6为Pearson相关系数统计结果,被试的“医学英语词汇后测成绩”与“医学英语综合后测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32,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达到统计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变量之间不相关的概率几乎为零。另外,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因此,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学生的医学英语词汇成绩与医学英语综合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换言之,随着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提高,其医学英语综合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实验结果反映三组被试在教学实验前后所呈现出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及医学英语综合能力的差异及其统计学意义。实验发现及启示有以下三点:
第一,三种教学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测试成绩均值。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是翻译得以“通达”的基础,更是语言学习的基石。医学英语词汇来源广泛、结构复杂、新词较多,因而成为医学文献翻译“通达”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今后的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教学重点回归到词汇教学上,善于发现新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并培养他们识记、运用词汇的能力。
第二,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在此次教学实验中表现最为突出,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医学文献翻译水平,为今后的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借鉴。不难看出,作为“后起之秀”,该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提高学生识解隐藏在医学英语单词背后的抽象概念提供有效的认知路径。隐喻思维不仅为词汇语义识解开辟了一条认知路径,而且破解了英语词汇教学实践的困境[12]。医学英语词汇具有隐喻性,它们大都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涉身体验。因而,隐喻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化零为整”的学习能力,为总结出一套基于隐喻思维的行之有效的医学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提供可能。
第三,医学英语词汇成绩与医学英语综合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换言之,医学英语词汇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医学英语综合能力的好坏。从本质上来说,词汇识记是一种认知加工活动,高水平语言学习者总是能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灵活运用各种词汇。词汇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学习者对语言的熟练掌握程度、加工语言的能力以及在不同认知方式之间切换的能力的增强,在具体语言学习中则表现为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可见,语言学习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来指导医学英语词汇和医学文献翻译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医学英语英语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