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程步
是中国人都懂,问“项庄舞剑”,答必曰“意在沛公”。
再问:“项庄为何舞剑?”
答亦必曰:“为了造成无意失手,误杀刘邦的假象。”
两千多年来,人们说上句接下句已经油了嘴,根本不过脑子。
可是两千年来,没人再接着问第三句:“如果项伯不起身掩护刘邦,项庄真的在舞剑过程中一剑砍下了刘邦的脑袋,会怎么样?”
这一问,麻烦就来了。
是啊,会怎样啊?
如果项羽不想杀刘邦,抑或是项羽打不过刘邦,刘邦集团兴兵问罪,项羽扛不住,要杀项庄自证清白朝刘邦集团谢罪,这时候项庄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能活命吗?自然是不能。谁都不是傻子。项庄舞剑,舞了也白舞。
再如果,项羽本就想杀掉刘邦,也有能力一举歼灭刘邦的十万大军,并且正如司马迁描写的那样,早已商量好了要在宴会上杀死刘邦,此时项庄砍下刘邦脑袋,正好一不做二不休,挥手一剑杀了张良,然后乘刘邦十万大军群龙无首,发起进攻,一举全歼。如果是这样,项庄何必舞剑?
就算项羽酒席间犹豫了,不忍了,而范增深谋远虑,意志坚决,那范增只要走出来对项庄说,上将军要杀刘邦这你知道,宴会前我们就决定了,现在大王命你进去把刘邦杀了,违令者斩!
项庄进去,端起酒杯走到刘邦跟前敬酒,敬完酒手一松,酒杯落地“当啷”一声,乘刘邦惊诧之际,拔出宝剑寒光一闪,刘邦早已人头落地,生米做成熟饭,还用得着舞剑?上蹿下跳的那么麻烦!张良也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回手一剑,一并解决了,帐外人神不知鬼不觉,岂不干净?操这营生,项家有家传有榜样,当年项羽杀恩人会稽郡守殷通,不就是走进去二话不说,手起刀落,人头落地吗(籍遂拔剑斩守头)?后来又杀自家上将军宋义,项羽同样也是走进去二话不说手起刀落(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不用教不用学,驾轻就熟啊!
既然不必舞剑,舞了也白舞,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岂不是多此一举?
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所谓项庄舞剑,不过是司马迁为了渲染气氛而进行的文学创作,以使读者产生项羽心软刘邦侥幸活命的印象。司马迁想把一个本来可能仅仅是暗地较劲的宴会,描写得刀光剑影扣人心弦,以此来表现刘邦的狼狈和侥幸,通过贬低刘邦,来表达自己对汉朝和汉武帝的痛恨(刘彻可是刘邦亲亲的曾孙啊),对项羽最终失败的惋惜,所以添油加醋,妙笔生花。文章是好看了,词句成经典了,历史的真实却被葬送了。
当然我们不能怪司马迁,他老人家从来也没说过我写的是历史,只因为几千年来专家学者不动脑子,不知道区分《史记》中哪些是较为可靠的史料,哪些是作者的文学描项羽的人跟着引导,好告诉你茅房在哪儿啊。
真实的鸿门宴应该是由雍王章邯为尊,巨鹿集团各路造反军都参加的一次酒宴,表面上是庆祝胜利,实际上是朝刘邦施压。由于巨鹿集团人多势众,气势汹汹,刘邦见大势已去回天乏力,咸阳城在劫难逃,秦王子婴并一干宗亲大臣,包括自己的亲娘豪门,刘太公的亲属也在劫难逃,必须赶紧回去安排准备。趁着众人酒酣乱作一团,如果一家造反军有两人参加,宴会上就有三十多人。如果是三个人,比如项羽、项伯、范增,章邯一边的得有上将军司马欣,都尉董毅,那宴会上就该有多达五十人,这才能使刘邦趁乱离席,神鬼不知。等到众人喝倒了,酒足饭饱了,这才发现刘邦不知什么时候开溜了。好在刘邦已经答应放开大路,放任巨鹿集团的造反军屠戮咸阳,众人也就心满意足,再不把刘邦放在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