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殿波
芦苇地、小男孩、教室、黑板、河道、帆船、大风车……电影《草房子》从一开始就用一系列平和、明亮、朴素的图像语言,把我们带入江南水乡那个既热闹喧嚣、又恬静优美的学校生活世界。
电影从1962年小女孩纸月被姥姥带着转学到油麻地小学的那个清晨开始,用近乎纪实性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小学的师生生活,刻画了淘气善良的男孩儿桑桑、文弱沉默的女孩儿纸月、不长头发的瘦高个儿“秃鹤”、威风帅气的“富家子”杜小康、文艺男青年蒋一轮、崇尚荣誉的桑乔等一个个鲜活的小学学生和教师形象,让我们在这些人物生活命运的跌宕起伏中,同主人公桑桑一起或嬉闹欢笑,或悲伤流泪。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秃鹤”。这个高高瘦瘦的男孩本名叫陆鹤,因为头上没长一根头发,被全校同学取笑为“秃鹤”。可是“秃鹤”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一开始想用退学来逃避同学们异样的眼光,结果被父亲责打;他想用戴帽子遮掩自己的秃头,却被同学们抢去帽子耻笑。于是,为了报复大家对自己的轻慢与侮辱,陆鹤在学区“广播操比赛”上故意捣乱,导致全校在比赛中错失了“第一”的荣誉,也使自己进一步被同学们孤立……但是陆鹤也是有上进心的,当学校参加学区文艺演出的节目中没有合适人选出演“大秃瓢”伪军连长一角,秃头的陆鹤毛遂自荐,结果用自己活灵活现的成功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再来看看油麻地首富之子杜小康。作为班长的他拥有全校唯一一辆自行车,为人又豪爽大气,受到同学们的普遍尊敬与追捧。可是没想到突然家道中落,杜小康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远走芦荡养鸭;在父亲因养鸭失败过早离开人世后,年幼的他又不得不舍弃面子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努力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要数校长桑乔。这个爱岗敬业的典型爱惜自己和学校的荣誉犹如鸟儿爱惜身上的羽毛。为了赢得学区“广播操比赛”第一名,他暗示蒋一轮老师不要让形象欠佳的“秃鹤”参加比赛,结果反而被“秃鹤”闹场;他关心跟着姥姥独自生活的女孩儿纸月,结果却招来村里人说纸月是他私生女的闲话;他把多年来代表着自己所获荣誉的一个个盖着公章的笔记本藏在铁盒里舍不得用,却被儿子桑桑偷偷撬开铁盒拿走使用,闹出一个个尴尬的笑话。可是,爱荣誉的桑校长其实更是一个爱孩子的人,他关心纸月、关心“秃鹤”、关心学校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胜于关心自己的儿子桑桑,但当他发现桑桑身患重病后却不惜放下心爱的工作,背着儿子到处求医问药。
还有纸月、蒋一轮、温幼菊、白雀……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既平凡又动人的小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影片中的几个故事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当桑桑找到演出结束后失踪的“秃鹤”,却发现已经赢得尊严的陆鹤一个人独自躲在校园一角失声痛哭……辍学后的杜小康为了生计到学校门口摆摊,桑桑看到后掏出自己所有的零用钱买了一块糖,边吃糖边哭着走进校园……桑校长发现自己多年来获奖的笔记本都被儿子桑桑拿去写满了笔记,气得正要发作时,却发现原来桑桑是用这些笔记本为辍学的杜小康抄写了课本……影片的结尾,当桑校长背着久病不愈的儿子桑桑四处求医问药,千辛万苦求得一剂药方使儿子病情好转,终于尿出新鲜尿液之后,平时一脸严肃的桑校长竟然一改常态,用双手接住儿子“哗哗”撒出来的尿液,含着眼泪仰天大笑,让我们不禁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大爱和真情潸然泪下。《草房子》就是用这样一个个看似平常却充满真实、真情的小故事,让我们油然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敬重和眷恋,对世间真情的渴望和珍惜,对教育真谛的深深理解和思考。
作为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名著之一,《草房子》在中小学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较高的阅读率,把这样一部以一个个人物为主题的文学名著改编成以时间发展为主线的电影并不容易。影片《草房子》试图同原著同名小说一样,透过小男孩桑桑的眼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上世纪60年代乡村小学的风貌以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主要故事内容和情节,在1998年上映后颇受好评,先后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8届中国电影童牛奖和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然而尽管《草房子》是一部难得的中国优秀儿童电影,但是与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原著同名小说相比,其内涵与内容仍未得到充分体现。可能考虑到电影结构和叙事内容等多方面因素,小说中两个最生动的人物形象细马和秦大奶奶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细致、生动地刻画。另外,电影中虽然描写了蒋一轮老师与白雀之间的爱情,却远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细致、真切和感人。我一直认为,对爱情的成功描写是使《草房子》成为名著的重要因素之一,小说《草房子》的最迷人之处也是从一个小学生的视角生动地阐释了爱情,让中小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能感受到什么是纯美的爱情,而且还体会到什么是人性的美好。
《草房子》虽然描写的是上个世纪中叶的儿童故事,但是正如曹文轩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是反映当下孩子生活的故事才能感动他们,那些永恒的主题永远会让孩子们感动。《草房子》之所以仍感动着今天的少年儿童,正是因为故事中永恒的爱的主题。一个人童年经历的一切,不管是欢乐的还是忧伤的,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是他(她)未来人生的宝贵财富。
与许多没有仔细看过《草房子》这部小说的人理解的不同,“草房子”并非指油麻地小学很破旧,恰恰相反,草房子是那个年代只有富庶人家才能攒钱盖得起的好房子。小说中这样描写道:“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
是的,童年的草房子永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