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0-08-16 01:00于艳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8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实践教学

于艳伟

[摘 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在观察调查中能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在辩论活动中能提升其思维能力,参与社会活动能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扎实,学习效果更好。

[关键词] 实践教学;教学有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跳跃,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要组织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生能自主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更主动地展开探索和实践,进而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一、观察调查,形成价值观念

观察调查法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社会调查,并尝试撰写调查报告,这能促使学生强化知识记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授“多彩的职业”一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职业问题展开观察调查的活动。首先要尝试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职业,看看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此后再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了解一下人们的择业标准是什么。鼓励学生预先思考一下人们可能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各种职业,然后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哪种原因最受人们重视。学生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工资问题是不少人择业时都会考虑的问题,但是更多人思考的是该职业是否能展现个人的能力,对社会的贡献如何等。在调查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此时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思考,说说自己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探究为何要从事这样的职业,该职业是否能促使社会进步等问题。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人生态度、职业态度等问题展开观察调查活动,促使学生自主总结正确的人生态度、职业态度。久而久之,学生的价值观也能得以完善。

二、辩论竞赛,发展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上得有趣,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遇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出现彼此矛盾的观点,可以通过辩论比赛等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对相关问题有更理性的思考。

在学习“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时,学生对某些问题产生了分歧,此时要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辩论活动,尝试发展思维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有人在旅游胜地随意刻画‘到此一游;中国式过马路让人们陷入危险中;不少人违反公共场所室内禁烟的规定,还是会吸烟。有人认为这些行为都要用法律约束,也有人认为这些事情教育就好,没有必要用法律处罚。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鼓励学生各自选择辩论的一方,说说支持什么观点。在互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若要创建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就不能放过所谓的“小事”,要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展开课堂辩论、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等,能促使学生提升兴趣,激发他们思考。

三、走近社会,规范自我行为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之间有一条鸿沟,要通过实践来填满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思考该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时,结合与“新冠肺炎”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活动。“自从‘新冠肺炎开始流行,我国不少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如有的地区规定乘地铁一定要戴口罩,进出小区必须要测量体温。你觉得这种规定是否破坏了人身自由呢?能否围绕其设计一个网络调查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发起了网络投票,了解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发现大多数市民都對这样的规定表示支持,虽然认为有些麻烦,但是这是有利于保护人们健康的,所以还是会遵守。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认识到在生活中不能单纯地追求个人自由,而应该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按照相关的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投入社会活动后,学生发现运用学到的知识处理社会问题十分有效,从而他们会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用掌握的知识来端正自己的行为,这就达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增强规范意识,提升理性思维等任务,所以要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性,也要从这些角度入手展开教学。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在行动中验证知识,教学有效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加强实践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20(7).

[2]唐红革,寇丽君.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教学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3).

(责任编辑:姜 波)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实践教学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